Pretomanid(PA-824)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应用建议

来源 :中国防痨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0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耐多药结核病治疗疗程长达18~24个月、药物不良反应重、患者治疗依从性差,部分患者因耐药谱广泛,不能选择二线抗结核药物组成有效的治疗方案,导致死亡率高.因此,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新药的研究是全球结核病控制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改变耐多药结核病防治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全球结核病药物研发联盟研发的pretomanid(PA-824)与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组成的BPaL方案,针对严重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具有疗程短、全程口服、治疗依从性高、治愈率高等优势,为严重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该方案于202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荐使用.目前,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两种药品已经在我国上市,并作为二线抗结核药物用于耐多药结核病治疗.因此,亟待PA-824能早日在我国获批使用,以挽救更多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生命.为此,中国防痨协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国结核病防治、临床和基础研究等领域的专家,经反复讨论撰写了《Pretomanid(PA-824)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应用建议》,以期为加快PA-824及BPaL方案在我国的注册使用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近年来,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逐渐增多,充分认识耳穴贴压的治疗机制、疗效、应用前景等对临床选用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法多样,按单纯耳穴贴压治疗、耳穴贴压配合中医内治法治疗、耳穴贴压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进行综述.通过归纳总结耳穴贴压在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情况,认为耳穴贴压具有高效、便捷等特点,且治疗成本低.
目的 探讨自体颅骨体内保留及早期回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例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保存于患者腹壁,术后3个月内取出自体颅骨,术中原位回纳,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头颅CT扫描,颅骨成像良好,无明显骨质吸收.结论 自体颅骨体内保留后早期回纳,经济、简便、术后并发症少.
目的 分析在根除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过程中实施多元化干预对其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于2018年10月~2020年1月从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普通消化内科门诊中抽取医生单独出诊根除Hp阳性的19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抽取抗幽门螺杆菌联合门诊应用医药护联合多元化干预模式根除Hp阳性的19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Hp根除率、二次及以上Hp根除率、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用药依从性.结果 试验组患者Hp首次根除率93.23%、二次及以上Hp根除率92.31%,高于对照组78.65%、80.49%,试验组
针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性治疗是降低结核病发病率的直接手段,也是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End TB)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我国如何通过开展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群的预防干预,实现结核病发病率快速下降的目标,值得探讨.其中,准确掌握我国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负担和流行特征是讨论策略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在缺乏全国范围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背景下,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全国结核病报告发病
目的 对低剂量地西他滨皮下注射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资源库检索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阐明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并对低剂量皮下注射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总结与评价.结果 低剂量地西他滨皮下注射能靶向抑制DNA甲基转移酶活性,在发挥抗肿瘤效应同时减轻细胞毒性.与常规静脉给药方案相比,其疗效肯定、作用安全、给药方便、耐受性良好,同时可降低用药剂量、减轻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结论 低剂量地西他滨皮下注射对不能耐受高剂量化疗与无
结核病不仅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也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患者的抗结核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结核病患者通常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功能方面存在异常,检测其免疫细胞数量和免疫功能可评价其免疫功能状态,为临床施行免疫干预提供依据.对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应用免疫制剂进行免疫干预,可增强其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同时,可清除持留菌而降低复发率.尽管目前结核病免疫辅助诊断在临床应用广泛,然而,对结核病的抗结核免疫和免疫异常机制及其在结核病中的作用尚认识不足、缺乏深入的研究;对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免疫功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重症,该病患者病死率可达到10%.目前,病情明确后主要是根据其出血量对治疗方案进行制定,其中药物、内镜下止血均是临床上常用于改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手段,近些年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药物与内镜下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故文章就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与内镜下治疗的临床应用展开深入探究.
无论哪个时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如何演变,采取发现、治疗和管理及关怀的综合措施,实现最大限度地治愈和控制传染源,都是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基石.患者发现是这一策略中的第一套措施.对于衡量结核病疫情来说,发病率是最主要的流行病学指标之一.那么,如何既能全面做好结核病发现工作,又能实现对结核病发病率的全面掌控,是在奔向消灭结核病为终极目标的道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与挑战rn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我国罹患人数最多、死亡和伤残负担最重的重大健康问题[1].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中超过20%的人口罹患至少一种慢性病;2019年全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4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慢性病也是导致我国成年居民伤残的首要原因.2013年中国慢性病的直接经济负担为13 726亿元,占全年GDP的2.31%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细菌内毒素和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能够减轻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变态反应所致的免疫损伤.但糖皮质激素在迅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可以导致菌群失调、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结核病存在不合理现象,因此,亟需规范糖皮质激素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本共识简要介绍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病的优势和基本原则,提出必要时在强力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应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心包炎、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等的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