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贤谋写意花鸟画的意境美探究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曾贤谋,号白沙主人,1941年生于福建连江,早年兼习中西绘画,后专攻中国画,得宋省予指授。他擅花鸟、能山水、工行草,以水墨意笔见长,善于用水,画风逸放,意境清幽。在中国画中,写意花鸟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曾贤谋的写意花鸟画独具特色。文章从墨色交融、寄物于情、艺术留白这几个方面对曾贤谋先生写意花鸟画的意境美进行了探索,通过分析曾贤谋先生的写意花鸟作品,感受他当时作画时的个人情感与思想活动,作品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但都真情实感地表达了他的人生感悟与追求立、守、得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曾贤谋;写意花鸟画;情感;意境
  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高度浓缩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花卉、鸟、鱼、虫、兽等为描绘对象。写意花鸟画则是运用简练概括的手法描绘花、鸟、鱼、虫、兽等。写意花鸟画不仅能使画者想要描绘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把画者作画时的思想感情传递给人们。画者借助作品用艺术的形式抒发感情,使之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是指生活场景与思想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画者在作画时渲染出一种意境,观赏者在观赏作品时能感受到画者的描绘的形之美、情之美、意境之美。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中国写意花鸟画追求一种内在的“意境”之美,苏轼则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阐明诗和画融合在一起的意境,借此表明诗和画在表达意境方面是相通的。在绘画创作中,明代的山水画家唐志契很早就提出把意境的概念用在创作中,他说:“若使无题,则或意境两歧,而四时朝暮,风雨晦冥,直任笔之所之耳。”由此可见,在中国写意花鸟画中营造意境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墨色交融:水墨舞韵律
  笔墨作为中国画具有本质属性的形式语言,本身便具有审美因素。笔墨本身的审美价值不仅是中国画传统审美观念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讨论中国画超越现代性的一个逻辑起点。笔墨是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笔墨意境是写意花鸟的根基,通过墨与水的不同比例形成无数种组合,描绘出具象与意象,唤起不同的视觉感受,形成无形而神似的意境。写意花鸟画往往寥寥数笔便能把花鸟神态表现出来,着墨不多而意境深远。笔墨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可以体现出神韵、意趣和灵性。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盖笔者墨之帅也,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墨以随笔之一言,可谓尽泄用墨之秘也。”墨有焦、浓、淡、干、湿,从含水量可以分为干墨与湿墨,从墨色可分为浓墨和淡墨,水量与墨色的多与少可以组合成无数个组合,可以创造出墨的无穷变化。墨与水的浓淡,笔与纸的角度,笔在纸上停顿的时间,墨笔干墨、半干墨或湿墨,都能形成千变万化的表现,画者可执笔化语,言于纸,表以意。宋代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意》曰:“写貌物情,摅发人思。……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郭熙认为要表达境界,必须使物象熟烂于心中,才能做到心手相应,笔含情,墨含韵,呈现意境。曾贤谋先生的作品中描绘了百种万类的花卉形态,亦有形态各异灵动传神的虫鱼鸟兽,这些都得益于曾贤谋先生对日常生活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细腻情感收集记录,结合艺术手法将情景展现在纸上,以形态各异的花鸟来呈现情趣和意境。恽寿平认为笔墨本无“情”,重在“运情”“摄情”。曾贤谋先生的《芙蓉有意映溪头》《荷塘印象》中运用大片湿墨和淡墨,用中锋、侧锋、藏锋、回锋、拖笔、送笔配合侧锋焦墨的方式,描绘芙蓉花与荷花池,借芙蓉花、残荷抚弄水墨秋声,寻求生命中那一种永恒的律动与瞬间的颤音,虽是此一时,彼一景,以墨为语,以笔为言,其作品无一不倾注了自身的情感。《平湖春韵》运用了淡湿墨将远处的平湖泛光作为背景,强烈的浓淡墨色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近处运用了大面积重湿墨来描绘春风拂过树枝,树枝迎风摇曳,枝头点点黄花缀落其中,于风中,于湖面,于枝头,在春风的涌动下翩翩起舞,报春的燕子也加入其中,高歌着春天的序曲,让平湖成为春天的舞台,使画面春机盎然生机勃勃。曾贤谋先生也有“畅”“逸”“仙”的境界,把墨“玩”得飘逸与通透,形成了独特审美价值的形态之美。在作品《凌霄》中,凌霄纹在枯枝上,枯枝只是意象的一种载体,作品的重点在笔墨所表达语言张力与韵律节奏上,枝干苍劲有力、笔法狂放俊逸,用笔流畅飞舞,让枯枝有了属于自己的舞蹈与自己的节奏。而在张狂的枯枝边缠绕着一串笑靥烂漫的凌霄花,饱含水分的花朵与枯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干一湿,一张一弛,一刚一柔,丰富了画面的节奏意境,处处有画境,笔笔有内涵,落笔成趣。点睛之笔是枝头鸟儿,淡墨的腹部,浓墨的头部与眼部,让鸟儿的眼神灵动传神,肆意点染却趣味盎然,富有情趣,气韵生动。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园边丽日》《天苍苍水茫茫》《岁岁江潮》《南岛寄意》等。
  二、寄物于情:画者无声诗
  《美术漫话》谓:“精神在人则如喜怒哀乐,妙机其微,艺之高深境地,其所以难指者以其象之变也。其于物情,则如风雨晦冥,皆变易其寻常景象,要在窥见造化机理,由其正而通其变。曲应作者幽渺复颐广博浩荡之襟怀思绪。此艺事之完成,亦所以为美术也。”曾贤谋先生的作品《晚风》,画中描绘了竹林、圆月、鸟儿,犹如徐徐晚风拂过脸庞,清柔月光被竹叶剪碎,随风摇曳脸前,鸟儿高歌嬉笑结伴。作品正是画者与恩师同游的情景的写照,有月如风,有笑如歌,纤纤柔情,在心一方。畫有笔外音,嘻风共话友,月朦胧,人玲珑,嫣然未尽更悠然。情景交融,心境交融,虚实交融。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正如曾贤谋先生的《莫道时人不爱红》,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而雏鸡在花下闲情夺步,时光的冲突感自此产生。世人都爱红,可红花盛放后要凋零落下,雏鸡却会迎来盛年。画面表达了对因时光流逝而凋谢的灿烂红花的赞颂,以及对即将迎来无限希望的雏鸡的无限美好祝福的双重情感。   三、艺术留白:虚无胜殷实
  中国画重用笔,重意境,“留白”是中国画中表达意境的最主要方法,寥寥几笔,引人遐想,抒发胸臆。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道:“中国绘画中的空间意识是怎样?我说:它是基于中国的特有艺术书法的空间表现力。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中国水墨画并不是光影的实写,而仍是一种抽象的笔墨表现),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确切地说,是一种‘书法的空间构造’。”音乐有弦外之音,诗文有言外之意,戏曲中有虚拟动作,绘画中有计白当黑。所谓“画实容易,画虚难”,绘画引发读者思考,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相生,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意境美。曾贤谋先生的《梦游故里看池鱼》中,用无形的白表达水池中的水,看似无形,然而其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内容,追逐着依稀的童真与梦幻。作品以芙蓉花在水中的倒影为虛幻背景,与悠闲自得地畅游的鱼儿的前置实景形成对比,将S型构图的“之”形池水作为留白,巧妙地充实了构图,营造了前实后虚、虚实结合的情景。虚实的强大反差激发观者对于虚与实、静与动、缓与急、走与停、浓与淡、冷与暖、苦与乐、现实与梦境的思考,即对矛盾也统一、对立也合谐的思考,以此达到以景抒情、以情达意、物我合一的境界。正如前人所说,画以立意,乐以象德,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写”反映了画家对大自然中阴、晴、雨、雪等的认知和体悟程度,它在一定意义上更加贴近画家创作过程中的内心情致,是使他人和自我身心得以充分愉悦的超脱之境。曾贤谋先生通过梦境回到故里,鱼群结队游弋,轻松欢快的画面语言展现了甜谧的意境,想必是回想起快乐的童年如鱼儿畅游花池中般轻盈自在。“留白”是花鸟画表达情感的精髓,运用精炼轻淡的笔墨语言方式来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一艺术手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传达意境,以此与读者产生共鸣,进一步地升华感情。
  四、结语
  曾贤谋先生擅长画花鸟,他的花鸟画绘画作品即是平日生活里随感而发的即兴记录作品。他将生活里的自然景色与自身的文化积累、情感积淀相结合,使作品拥有独特的生活意境与丰富多彩的情趣。纵观曾贤谋先生的写意花鸟作品,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他当时作画时的个人情感与思想活动,虽然作品使用的艺术手法略有不同,但都是情真意切的人生感悟与人生境界。曾贤谋先生的写意花鸟画是曾贤谋先生经时间粹练后执笔化语的精炼概括,水墨与色彩皆具流露出隽秀素雅的气质,寄托了浓浓情意。杨健民先生评价曾贤谋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似乎有一个智慧的灵魂在寂静中聆听着自然,感知着人类文化情结中那种近乎神祇的意味。但那绝不是抽象的美丽,而是实实在在的对于人生、对于感情、对于生命的一种写意的感动。”曾贤谋先生的作品不仅是在描写自然、绘写花鸟、情感记录、谱写生活,而且是以平日与自己悉悉相关自然和点滴生活为创作基础,赋予画作主观情感,通过艺术的绘画语言,向人们展示他的内心情感境界,画中带情,进而营造出了属于曾贤谋的独特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品格与意境[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3]杨健民.贤谋写意[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4.
  [4]刘毅.华喦花鸟画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5]王鹏.浅谈中国写意花鸟画中的“留白”[J].艺术评鉴,2021(5):33-35.
  [6]王巍.笔墨之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7]耿青.明代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变异研究:审美意境之变[J].数位时尚,2014(2):30-31.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我们在艺术文化的熏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于大众而言,我们对于美术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色彩,而色彩是通过人眼、大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基于此,文章对当代工笔花鸟画色彩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当代工笔画;花鸟画;色彩  回望我们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国的绘画艺术一直都走在世界的前沿,影响着许许多多为艺术奉献的人们。在古代,我们的绘画有一
摘 要:河南木版年画的活态传承的目标和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于河南木版年画的活态传承要求不断提升。当前,河南木版年画的活态传承出现一定程度的缺失,应该受到重视。文章分析河南木版年画活态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期望促进河南木版年画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河南木版年画;活态传承;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社科规划课题“河南木版年画的活态传承研究”(2020
摘 要:《朝元图》作为山西省芮城永乐宫壁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朝元图》中使用了各种不同的线条来描画人物,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色彩厚重华贵,灿烂而又和谐生动。文章主要论述了永乐宫壁画《朝元图》中色彩与线条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朝元图》;色彩;线条  永乐宫三清殿中的《朝元图》以其丰富的题材和高超的画技成为了中国壁画史上的最高峰,是元代艺术的典范,其大气恢弘的色彩和飘逸灵动的线条深深地
摘 要:明末画家、理论家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把明朝之前的中国山水画分为南宗与北宗二个流派,其中北宗以李成、范宽为主,南宗主要以董源、米家父子等为核心。两派山水画在表现形式、技法,尤其是在气韵关系上有顯著的不同。北宗山水在表达气韵关系时以表现雄厚、庄严、苍茫、雄健为主,南宗山水主要以平淡、天真俊秀、温润为主。南北二宗论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南宗;北宗;气韵;山水画  所谓
摘 要:色彩是写实油画重要的艺术语言,又是抒发画家情感的重要元素。文章对王沂东写实油画艺术与色彩观念、沂蒙文化对画家色彩语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并以其创作的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了王沂东写实油画色彩语言与情感表达,探索其色彩特征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王沂东;色彩语言;写实油画;沂蒙文化  王沂东作为中国写实油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以其严谨的写实画风、精湛的写实技巧、明快而单纯的色彩,呈现
摘 要: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中,画家从当事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社会的发展,面对现实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寻求着自己的创作方式。在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中,对自我的表现与认知越来越重要。现实主义绘画注重对精神的表达,是当下文化建设和反映现实社会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体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对生活经验的思索与精神世界的探索共同联系在一起,成为当代人对于历史的一种见证。  关键词:北大荒;美术;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美术
摘 要:文章从消费、文化的视角切入,阐释消费文化范畴,定位艺术和消费文化,强调消费文化对艺术的主导和建构意义,提出消费文化下绘画艺术的多重特点,明确绘画艺术在消费文化下的方向。在消费主义视域下,文化艺术呈现消费主义倾向,出现物化和商品化的特征。消费文化下的绘画艺术在保有原特点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特点。对此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绘画艺术家群体在纷繁的文化艺术消费中保持艺术的本质,激发新的创造,给予大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