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胞物与:生态设计与差序伦理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unju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世界中,在有关生态环保议题的“知”与“行”之间仍旧存在着一些矛盾和悖论.所以,在研究生态设计的方法论和实践论的同时,仍旧有必要探讨生态设计的伦理秩序问题.文章从设计研究要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视角出发,梳理了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的历史语境和理论进路,主张摈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简单的二元对立,而儒家的差序伦理,尤其是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恰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维路径.
其他文献
艺术与生活的共生关系是画坛经久不衰的议题.于非闇作为我国20世纪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其个人生活体验和绘画世界之间建立起了深刻的联系.本文围绕于非闇生活与绘画的互动展开讨论,尽可能甄别出影响其作品风格的主要社会文化因素,探讨以于非闇为代表的画家如何在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过程中完成对“艺术源于生活”的诠释.
尹瘦石的绘画创作虽然植根于全体革命艺术家所共享的语言和思想潮流中,但其内在的艺术感染力和创新力依然使得他的绘画在这种集体性的画风中脱颖而出.他的艺术人生与国家重大革命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本文依托宜兴市美术馆藏尹瘦石《瞿张二公殉国史画》这一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考察该画的历史渊源,并借此简略勾勒尹瘦石的艺术思想和脉络,展现包括尹瘦石在内的抗战时期美术家的责任与使命.
本文通过梳理“后陈之佛时代”中国现代图形设计思想的脉络,旨在为寻求当下中国设计的出路探索可行的方案,即实现西方三大构成体系和陈之佛图案学体系的融合和重构.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一次又一次打破艺术的边界,在对传统的拒斥与反叛中高呼自己的存在价值.无数看似突破了艺术边界,融汇了各种语境、体现出学科交叉和“艺术+”特性的当代艺术作品涌现出来.对这些作品艺术价值的判断并未建立且难以建立于统一的社会共识之上,基于此,艺术理论界在当下掀起了广泛的讨论,即艺术是否存在边界?艺术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该由谁来划定艺术边界?笔者围绕艺术理论界关于艺术边界问题的三种观点展开逐一探讨,以期从中厘清当下艺术生态中如何建立艺术领域的社会共识,以及划定艺术边界的可能性.
期刊
期刊
人类经由这种虚拟互联与生物科技的发展之途,正在走向“后人类生存”状况,这个事实已被昭显出来.危机恰恰便出现在生态上面,因为科技发展很多时候恰恰是“反生态”的,现代科技产生了大量的废弃芯片之类的垃圾,强调人类艺术的生态使命就变得尤为突出.人类艺术要肩负起生态责任,日常美学也要与生态美学融合起来,由此促成“日常生态美学”的拓展.当今时代的艺术在此路向上,将持续地“上下而求索”.
艺术与生态的关系,既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生态,也可以从生态的角度来看艺术.前者形成生态艺术的问题,后者形成艺术生态的艺术.生态艺术指的是艺术家以生态为主题的创作,艺术生态指的是艺术赖以生存的更大的社会系统.尽管生态艺术与艺术生态指向完全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观,那就是万物一体的价值观.
“艺术史剧场”课程的开设,符合当下多学科、多领域交融的新趋势,其以探寻动态的艺术史为主的教学新思维在师生共同体重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图像、文本到剧场,“艺术史剧场”课程让历史穿越现实,达成跨越种族、语言、文化、空间的多重艺术体验.通过剧场化传播打破时空界限,观者的感官和参与积极性得到强力激发,传统的艺术史图文转变为动态、鲜活的视觉呈现.可以说,“艺术史剧场”课程使艺术史得以有效介入社会美育,实现了社会美育的生动普及,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化了艺术史的人文价值.
艺术在今天愈来愈重视与人、自然之间的关系.艺术由图像转向逐渐开始向生态转向,艺术的生态转向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既去掉人类中心主义,又去掉生态中心主义,其实探讨的是在现代性过程中人类的困境.两届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将雕塑放到自然中,放到生态系统中,意在探究、重思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