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冲刺与“补弱”策略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k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材范围内的知识量的差距只是表面现象,“弱科”生和“优势”生的真正差距是“智力背景”知识方面的差距。故而,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老师们:“消灭负担过重现象不能靠机械地缩减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而要靠学生智力生活的内容和性质,要靠丰富那个衬托学习活动的智力生活背景。”这就告诉我们,要解决“弱科”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的一味补课的做法,更为明智的做法是“补弱”应先“补心”,其次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从“心”开始原则
  统计表明,有66%的“弱科”学生已对学习政治失去信心,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是“补弱”的先决条件。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补弱”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树立“补弱”成功的信心。如何帮助这些“弱科”学生树立信心呢?
  我们先来做这样一个实验:请你拿出一支笔来在纸上画圆,注意在圆的交接处要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回头再瞧一下这个圆,此刻你脑子里有何想法?是否会闪现出要填补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紫格尼克效应”。这一效应告诉我们人人都有一种弥补空白和完善自我的欲望。“弱科”学生也有这种欲望,关键是我们如何激起其内心的这种欲望和驱动力?
  1.运用宏观目标激励“弱科”学生。没有目标,人就会丧失动力;而没有宏观目标,人就容易走弯路。我们多帮助学生规划未来大学的前景,甚至是长期的人生目标,能使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产生向往和憧憬,从而更容易激励“弱科”学生自主“补弱”。
  2.运用“成绩递减效应”的原理,增强“补弱”的信心。“成绩递减效应”的原理认为,在训练的不同阶段,付出同样的努力,其成绩提高及所获得的效果是不同的:起初阶段付出较少的努力,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成绩;当接近极限时,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成绩提高也只是少许。也就是说,在远离极限的“弱科”上下工夫,付出同样的努力,可以获得较大的效益。我们可以借用这一原理教学生做一个实验,让学生拿出学习成绩中相对较好的一门功课与弱科进行比较,看同样提高10分,哪门功课更容易。一旦学生发现提高相对较弱的科目较为容易时,就会增强自信。
  3.鼓励学生经常进行自我激励。对政治学科要努力学懂、学会,并尝到学懂、学会的甜头。平时可以多想一些“补弱”成功的典型事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同时还要善于发现自己在政治学科方面取得的点滴成绩和微小进步,进行自我激励。
  提醒大家一点,树立信心不仅仅是帮助“弱科”学生树立信心,每个老师也必须树立信心——对“弱科”学生充满信心。
  研究发现,来自老师的欣赏会成为推动学生成功的催化剂。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是将进行7项试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意挑选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等对这些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显然,名单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都得到异乎寻常的进步。
  如果我们对“弱科”学生充满信心,处处欣赏他们,处处给他们以鼓励的话,“补弱”就成功了一半。
  二、循序渐进原则
  补“弱科”要有计划,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可一口吃成胖子。补“弱科”,不能把自己的优势学科拉下来,而要在保证优势学科冒出尖来的同时,补上“弱科”,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综合成绩。告诫“弱科”学生不能因一时看不到成绩就灰心丧气,而要循序渐进,坚持下去,坚持才能胜利。
  在高考复习的二三轮攻坚阶段,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帮助“弱科”学生提升能力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标,端正思想。狂补弱科的目标是在短时间内提高弱科的分数,达到快速提高高考总分的目的,因此补习弱科不能追求满分,要有所放弃。
  2.强化训练、查缺补漏。“弱科”学生也要做好强化训练,题做错了,就要找到原因,复习相关章节的知识内容,改正做错的题,并且把正确的答案抄写一遍,以加深印象。补习弱科就是要在减少错误上下工夫,谁工夫下得多,谁对改正错误越重视,考试分数提高就越快,成绩就越好。
  3.抓紧时间,归类整理。在所剩时间不多的高考最后复习阶段,要抓紧时间,提高效率。“弱科”学生不能面面俱到,全面突破,这时做好归类整理是很必要的。要将做过的题目逐一梳理,将类似题目总结规律,做到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其他文献
摘要: 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是提高学生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需要。本文从健美操的特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怎样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兴趣  健美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为目的,融体操、音乐、舞蹈于一体的体育锻炼项目。健美操的动作有内
一、美育渗透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美育、体育、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全面培养人才,它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更立体。因此,这个有机体着眼的是整个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它能从更高的角度去体现人的素质和理想。体育美育可以提高体育实践者的理性形象。国外美学家提出人类自身美的三层次结构:外在美——性格美——心灵美。体育实践能使学生建立
摘要: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撰写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案例引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和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思想政治课 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材料,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政
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挖掘教材,从中寻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从而在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独立的个性谈谈看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