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技工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科研工作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绍兴技师学院(筹)通过2014—2016年三年的實践,摸索出通过“三位五维”打造高效科研集体的模式,即通过学校、处室、教师三方合力进行五个维度的建设,分别为学校科研工作运转机制建设、学校科研文化氛围形成建设、处室科研工作过程管理建设、教师科研理论素养提高建设、学校科研经验示范辐射建设。通过实践,学校被评为浙江省(2015—2016年)教科研先进集体、绍兴市(2014—2016年)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关键词:三位五维 高效科研集体 技工院校
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促进技工教育发展的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技工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在取得跨越式发展后,技工教育的内涵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品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工作于学校而言,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于教师而言,是个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为进一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笔者学校积极探索教育科研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学校、处室、教师三方合力进行五个维度的建设,即学校科研工作运转机制建设、学校科研文化氛围形成建设、处室科研工作过程管理建设、教师科研理论素养提高建设、学校科研经验示范辐射建设,努力在科研中求发展、求活力、求创新,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增添动力。
1.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学校教育科研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的教科研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学校已经形成长期稳定的“校长——分管副校长——教科室——教研室(课题组)”四级教科研工作实施与管理的组织架构。校长是学校教育科研方向的决策者,从宏观上指导、审议学校教科研工作,制定学校教科研的决策和总体规划。分管教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督促教科室工作,审议每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多方协调,统一领导学校教科研工作。教科室牵头计划、组织和具体落实学校教科研的各项工作,对学校教科研实施管理。教科室下属常设的基本单位是各教研室,各教研室主任均为教科室成员。学校各级各类的课题均由教科室与教研室主任协同管理。
2.健全管理制度
为健全教科研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教科室岗位职责》,明确了学校教科室工作范围,教科室主任以及科室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制定《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加强对课题资料的管理规范,实行“课题研究档案袋”制度,认真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归类、整理和存档工作;完善《教科研优秀团队考评表》考核检查制度,通过量化考核评分表对教研室进行“教科研优秀团队”的评比;制定《教科室对各系部学期考核细则》,将教科研的过程和实绩作为学年系部考核和学期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校分别对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各级各类名优教师和专业(学科)教研室提出了有关教科研的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教科室主任参加教师各类考评领导小组,包括职称评审小组;每一学年校级先进工作者、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条件中均有教科研工作一项。学校每学期发放教科研成果奖,激励教师更积极地投身教科研;同时进一步规范教科室的管理和指导行为,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持续发展。
3.落实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是教科研活动得以开展的经济保障条件,学校重视科研经费的投入,每年均有不低于正常教育经费总支出的1%的教科研专项经费;同时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落到实处。例如,学校修订《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进一步加大了激励力度,其中省级规划课题通过验收并获一等奖的成果奖额高达2000元,教师个人论文发表的奖金最高额达800元。再如,学习资料费主要用于建设学校科研的图书资料库,目前学校配有电子阅览厅,订有多种与教科研有关的教育类报刊,并有大量的各专业(学科)学术研究杂志供教师阅览。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良好途径。因此,学校始终坚持走研教结合的路子,一方面积极探索校本核心研修课题,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各级各类课题研究。
1.探索校本核心研究课题
按照以校为本、校长负责、教师需求、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每年都会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一个校本研修核心课题。校本研修核心课题既是综合课题,又是龙头课题,是全校教师都要或都可参与的课题。它以学校整体持续发展和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选题依托,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以《“无界化”理念下中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为例,该课题为2015年校本科研的核心课题(龙头课题)。2015年12月18日,浙江教育报在第二版以《在融合创新中发现更多可能——绍兴市职教中心步入“创新创业教育 ”时代》为题整版介绍了该成果,最终该成果获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绍兴市第五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他的核心课题中,《中职学校基于“一核两翼”的“技能领雁工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教育部颁发的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职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研究》获得2014年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中职学校“五育联动”特色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获2015年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建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研究》获2016年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
2.组织各级各类课题研究
学校对每年的校级课题(含校级教改项目和校级立项小课题)认真有序地开展了结题验收和成果评比活动,活动后发文公布获奖名单。学校每年申报的市级课题都是在校级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并向完善方向制定研究方案的。而在立项后研究的过程中,更是与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无论综合类还是学科类的市级课题,均可谓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其成果也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也正因如此,全校教师不仅积极认真投入到自己计划的各种教育行动研究中、专业(教研)室的课例研究、校级教改项目研究、校级立项小课题研究和集体承担的市属级及以上课题研究,而且课题成果频频获奖。三年中,学校已建立了全国级、省级、市级、市属级和校级课题(含校级教改项目和校级立项小课题)组成的金字塔形的五级课题群网络。
关键词:三位五维 高效科研集体 技工院校
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促进技工教育发展的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技工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在取得跨越式发展后,技工教育的内涵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品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工作于学校而言,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于教师而言,是个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为进一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笔者学校积极探索教育科研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学校、处室、教师三方合力进行五个维度的建设,即学校科研工作运转机制建设、学校科研文化氛围形成建设、处室科研工作过程管理建设、教师科研理论素养提高建设、学校科研经验示范辐射建设,努力在科研中求发展、求活力、求创新,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增添动力。
一、学校科研工作运转机制建设
1.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学校教育科研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的教科研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学校已经形成长期稳定的“校长——分管副校长——教科室——教研室(课题组)”四级教科研工作实施与管理的组织架构。校长是学校教育科研方向的决策者,从宏观上指导、审议学校教科研工作,制定学校教科研的决策和总体规划。分管教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督促教科室工作,审议每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多方协调,统一领导学校教科研工作。教科室牵头计划、组织和具体落实学校教科研的各项工作,对学校教科研实施管理。教科室下属常设的基本单位是各教研室,各教研室主任均为教科室成员。学校各级各类的课题均由教科室与教研室主任协同管理。
2.健全管理制度
为健全教科研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教科室岗位职责》,明确了学校教科室工作范围,教科室主任以及科室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制定《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加强对课题资料的管理规范,实行“课题研究档案袋”制度,认真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归类、整理和存档工作;完善《教科研优秀团队考评表》考核检查制度,通过量化考核评分表对教研室进行“教科研优秀团队”的评比;制定《教科室对各系部学期考核细则》,将教科研的过程和实绩作为学年系部考核和学期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校分别对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各级各类名优教师和专业(学科)教研室提出了有关教科研的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教科室主任参加教师各类考评领导小组,包括职称评审小组;每一学年校级先进工作者、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条件中均有教科研工作一项。学校每学期发放教科研成果奖,激励教师更积极地投身教科研;同时进一步规范教科室的管理和指导行为,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持续发展。
3.落实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是教科研活动得以开展的经济保障条件,学校重视科研经费的投入,每年均有不低于正常教育经费总支出的1%的教科研专项经费;同时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落到实处。例如,学校修订《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进一步加大了激励力度,其中省级规划课题通过验收并获一等奖的成果奖额高达2000元,教师个人论文发表的奖金最高额达800元。再如,学习资料费主要用于建设学校科研的图书资料库,目前学校配有电子阅览厅,订有多种与教科研有关的教育类报刊,并有大量的各专业(学科)学术研究杂志供教师阅览。
二、科研文化氛围营建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良好途径。因此,学校始终坚持走研教结合的路子,一方面积极探索校本核心研修课题,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各级各类课题研究。

1.探索校本核心研究课题
按照以校为本、校长负责、教师需求、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每年都会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一个校本研修核心课题。校本研修核心课题既是综合课题,又是龙头课题,是全校教师都要或都可参与的课题。它以学校整体持续发展和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选题依托,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以《“无界化”理念下中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为例,该课题为2015年校本科研的核心课题(龙头课题)。2015年12月18日,浙江教育报在第二版以《在融合创新中发现更多可能——绍兴市职教中心步入“创新创业教育 ”时代》为题整版介绍了该成果,最终该成果获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绍兴市第五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他的核心课题中,《中职学校基于“一核两翼”的“技能领雁工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教育部颁发的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职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研究》获得2014年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中职学校“五育联动”特色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获2015年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建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研究》获2016年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
2.组织各级各类课题研究
学校对每年的校级课题(含校级教改项目和校级立项小课题)认真有序地开展了结题验收和成果评比活动,活动后发文公布获奖名单。学校每年申报的市级课题都是在校级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并向完善方向制定研究方案的。而在立项后研究的过程中,更是与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无论综合类还是学科类的市级课题,均可谓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其成果也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也正因如此,全校教师不仅积极认真投入到自己计划的各种教育行动研究中、专业(教研)室的课例研究、校级教改项目研究、校级立项小课题研究和集体承担的市属级及以上课题研究,而且课题成果频频获奖。三年中,学校已建立了全国级、省级、市级、市属级和校级课题(含校级教改项目和校级立项小课题)组成的金字塔形的五级课题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