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公办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祖国人才的重大使命。作为改革开放新成果的民办高校,都存在着后来居上、迎难而上的大跨越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淀少、影响小的矛盾。因此,如何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仍然是民办高校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处于开创阶段
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的校园人在大学教育理念的导向下,在特定的大学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总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学校出现时,它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且存在于文化世界中了。从理论上讲,校园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用不同的校园文化。总之,它是现存大学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
正是基于这一点,民办高校从创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希望逐步投入、引进、嵌入等各种形式,迅速提升学校的文化层次和品位,从而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能力,增加市场的竞争力。但校园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从目前来说,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1.思想政治工作尚存缺失
从总体上来说,民办高校特别重视专业课的教学,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诸如时事政治课往往有所缺失,班级很少有政治学习,特别是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尚未确定或不够成熟,尤其是忽视对学生中各方面先进典型的培养和宣传,使向上的力无法张扬。而校园文化建设也因此缺少了主动性和内在动力。
2.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
一是校长。一个校长是一面旗帜。校长的水平、能力、胸怀从一定意义上说体现了学校的形象。但是民办高等学校校长的聘任制往往决定了校长的流动性,而校长的频繁变动和选择的难度,又导致了校长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不强,学校建设也往往因校长的变动或缺位致使工作的连续性受到影响。
二是教师。教师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但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限制,民办高校往往是专职教师少,外聘教师多,这种“候鸟型”教师队伍很难与学生沟通,教师也很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而且,即使民办高校自己培养的骨干教师,也会因为一个编制而“孔雀东南飞”,使学校陷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往往使民办高校陷于人才危机。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这无疑也是一种伤害。
三是学生。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中存在“二等大学”的潜在意识,这些学生对民办高校的认同感差,自我感觉并不好。如果一个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规章制度不严、专业的吸引力不强,学生很容易松懈下来,糊里糊涂混三年。目前,民办学校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生观模糊、迷恋网络、逃课厌学、恋爱同居,理想信念缺失等不良现象,甚至为了谈情说爱、争风吃醋而酿成斗殴,使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虽然是个别现象,但疏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度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缺失
“学什么”,从课程有效性来讲十分重要。“学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问题在于,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程单一,变化很大,很多教师都很难把握,尤其是结合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更难。由于学生愿学、乐学的课程太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没有系统性、连贯性。就是同一个观点,每个教师的说法都不一样,因此,学生反映思想政治课空洞、枯燥、不愿听,突出表现就是对课程认同感低、兴趣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难以融合在一起。
4.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缺失
大学精神是人们折射到大学这种社会设置上的一种精神祈望和价值建构,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独特实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是大学的灵魂和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神和核心之所在,更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依据,大学的各种管理制度是大学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教师、校长之间互动的尺度,更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和品格。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把10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放在一起,只要与每个人交流几分钟,就能分辨谁是哪个大学的学生。这就是说,每一个大学的管理制度、校风会深入地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之中。诚然,民办高校是建立了很多管理制度,但由于这些制度大多是照搬照抄公办大学的,所以针对性差,硬性约束不够,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毫无疑问,这样的制度往往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而没有针对实际的操作性。总的来说,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还处于初创磨合期,还处于一个摸索和适应的阶段。
5.人文关怀细致性缺乏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对人生充满着憧憬并产生强大的动力,对祖国充满着热爱并为之努力学习以报效祖国。但由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相对缺失,辅导员队伍参差不齐,面对这一群未长大的学生往往束手无策,感情的交流少,致使他(她)们往往产生失落感,从而纪律松弛、精神萎靡,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虽然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处于初创阶段,但因为“后发优势”,不少民办高校已形成规模和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且对学校的各项建设和管理正产生深刻的影响。江西民办高校已成为江西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以自己的成果丰富江西的高校文化。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识要再提高。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文化,其重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学生,在这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状态下,却能既对当下又对长远起作用。民办高校应在发展中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注重提升品位,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们之所以希望到一所名校学习,这与学校特有的精神氛围与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而一所高校的文化建设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沉淀、积累、提炼,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民办高校要办好,要办长久,就必经持之以恒抓校园文化建设。校党委每月要研究,校行政经常要分析,校董事会每年至少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两次研究。与此同时,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把民办高校相关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在公办学校的同等地位予以支持。
2.投入要再增加。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承担着培养建设祖国和事业发展需要人才的重任。然而,没有投入也就没有产出。在硬件建设初具规模之后,当前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设施投入,各种活动正常经费要有保障。比如校报编辑、广播站建设、社团活动、实训培养都需要一些必要的经费,还有各种各样的朗诵、各种竞赛和运动会,都应定期不定期举办。除本校活动外,学校还应开展校与校之间,校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友好往来,让学生在既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状态下读书研讨,又能够融入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同时,建议省市财政设立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基金和民办高校发展资金,适当支助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和科研、学术活动。
3.人员要再充实。民办高校最大的缺憾是名师少之又少,但成就一个名师何其艰难。从实际出发,当前民办高校最重要的是增加学校的专业教师,加强辅导员队伍。如何吸引人才到民办高校,除了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还必须考虑编制留人。为此,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可考虑成立民办高校教师管理局,在经过一定程序录用的民办高校教师,使他们同样有编制,有财政经费保障,有五险一金,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并在职称、待遇上予以优厚。而这按照《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教师在待遇上的平等又是明确了的。现在必须认真对待这个民办高校的瓶颈问题。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应预留一定的培养教师资金,送他们出去培训,使民办高校教师既能茁壮成长,又有真正的归属感。
4.“三风”要再提升,所谓“三风”就是指校风、学风、教风。民办高校“三风”建设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从一开始就必须十分重视。
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应正确认识校风的作用,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用精神力量来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服务,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要围绕校训、校史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学习氛围、咄咄逼人的学习压力、蓬勃向上的价值取向。而学风则是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止以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风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引人入胜,更是要在课外与学生探讨交流中形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看不见”的风气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5.制度要再完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如何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制度,让制度成为师生员工的动力。当前最重要的是把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使校长、教职员工有规可依,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党团组织活动应制度化,从而指导整个学校有序和谐发展。
6.主体应再突出。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包含纯洁、年轻、活力、张扬、拼搏等元素的,能让莘莘学子不断吸收知识,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去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这也应该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标准。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应突出主题,把握契机,应时而发。一般而言,一类是纪念日的主题活动,如:党的生日、军队诞生日和共和国建立日都应有活动;二是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改革开放周年庆等;三是学校建校、教师节、校史校训教育等。立足于这些有影响、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开展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更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的热情。
7.社团应再扶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年轻的大学生总是把自己的行为紧紧和时代精神相联系,而这些精神又总是最快最鲜明地体现在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社团中。每个社团,既是个人兴趣和工作能力发展的沃土,更是大学人文精神火焰的传承者。从一定意义上说,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就是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党委、行政都应因势利导,积极地参与其中,并提供场地、经费、车辆等方面的支持,这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政策应再平等。民办高校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并已经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人才。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目前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正受到挤压,这就使民办高校很容易陷入把“大学当工厂、当商场来办”的死胡同。这必将导致教学科研的滑坡和商业化的滋长,更使大学校园文化被金钱所侵蚀。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每年都有大量适龄学生要“挤”进大学校门。有限的教育资源如何公平面对高密度人口的需求,都是高等教育共同面对的问题。
日本与中国不同,日本国立大学只有86所,公立大学只有95所,而私立大学多达599所,比重高达76%。除了经费来源不同外,公私立大学在招生、就业方面几乎没有不同,而我们中国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别,大多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政府和行政部门管理带来的,这往往会导致教育资源流向少数名牌大学集中,也会导致高中教育陷于偏瘫。国外私立大学主要依靠学生缴纳的学费,还有一些毕业校友的资金支援。因此,私立大学必须竭尽全力培养顶尖学生,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上,获得更多学生的选择,这是国外私立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民办高校起步晚、底子薄,在各大公办学校围堵下生源萎缩与参差不齐并存。基于我国的这一现状,建议在一定时期内给民办高校一个“哺乳期”,除了在经费上给予适当支持,还应在招生上给予同等政策,在管理上给予更多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人才的茁壮成长。
9.学术氛围要更浓。学术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旗帜。钱学森指出,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他说:“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对这样一个很大的问题,民办高校必须后来居上,创新校园文化,让创新的学风弥漫整个校园。钱老先生告诉我们,他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的。拔尖的人才很多,我们和他们竞争,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民办高校要长治久安,必须更加重视学校的学术活动。首先是引进学术带头人,加强学科建设,使之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其次,是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学术报告,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和前沿问题;其三,就是在学生中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各种小竞赛、小发明活动;其四,与实践结合,带着问题搞实训,实训之中解难题,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因为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一定能建功立业;其五,要加大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学校必须舍得人力、物力的投入,对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应给予资金上的保障。同时,国家也应把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民办高校更应主动与企业家联手,打造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纽带,使浓浓的学术研究开发出灿烂的研究硕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枫林涉外经贸职业学院)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处于开创阶段
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的校园人在大学教育理念的导向下,在特定的大学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总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学校出现时,它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且存在于文化世界中了。从理论上讲,校园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用不同的校园文化。总之,它是现存大学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
正是基于这一点,民办高校从创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希望逐步投入、引进、嵌入等各种形式,迅速提升学校的文化层次和品位,从而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能力,增加市场的竞争力。但校园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从目前来说,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1.思想政治工作尚存缺失
从总体上来说,民办高校特别重视专业课的教学,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诸如时事政治课往往有所缺失,班级很少有政治学习,特别是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尚未确定或不够成熟,尤其是忽视对学生中各方面先进典型的培养和宣传,使向上的力无法张扬。而校园文化建设也因此缺少了主动性和内在动力。
2.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
一是校长。一个校长是一面旗帜。校长的水平、能力、胸怀从一定意义上说体现了学校的形象。但是民办高等学校校长的聘任制往往决定了校长的流动性,而校长的频繁变动和选择的难度,又导致了校长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不强,学校建设也往往因校长的变动或缺位致使工作的连续性受到影响。
二是教师。教师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但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限制,民办高校往往是专职教师少,外聘教师多,这种“候鸟型”教师队伍很难与学生沟通,教师也很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而且,即使民办高校自己培养的骨干教师,也会因为一个编制而“孔雀东南飞”,使学校陷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往往使民办高校陷于人才危机。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这无疑也是一种伤害。
三是学生。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中存在“二等大学”的潜在意识,这些学生对民办高校的认同感差,自我感觉并不好。如果一个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规章制度不严、专业的吸引力不强,学生很容易松懈下来,糊里糊涂混三年。目前,民办学校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生观模糊、迷恋网络、逃课厌学、恋爱同居,理想信念缺失等不良现象,甚至为了谈情说爱、争风吃醋而酿成斗殴,使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虽然是个别现象,但疏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度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缺失
“学什么”,从课程有效性来讲十分重要。“学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问题在于,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程单一,变化很大,很多教师都很难把握,尤其是结合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更难。由于学生愿学、乐学的课程太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没有系统性、连贯性。就是同一个观点,每个教师的说法都不一样,因此,学生反映思想政治课空洞、枯燥、不愿听,突出表现就是对课程认同感低、兴趣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难以融合在一起。
4.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缺失
大学精神是人们折射到大学这种社会设置上的一种精神祈望和价值建构,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独特实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是大学的灵魂和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神和核心之所在,更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依据,大学的各种管理制度是大学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教师、校长之间互动的尺度,更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和品格。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把10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放在一起,只要与每个人交流几分钟,就能分辨谁是哪个大学的学生。这就是说,每一个大学的管理制度、校风会深入地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之中。诚然,民办高校是建立了很多管理制度,但由于这些制度大多是照搬照抄公办大学的,所以针对性差,硬性约束不够,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毫无疑问,这样的制度往往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而没有针对实际的操作性。总的来说,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还处于初创磨合期,还处于一个摸索和适应的阶段。
5.人文关怀细致性缺乏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对人生充满着憧憬并产生强大的动力,对祖国充满着热爱并为之努力学习以报效祖国。但由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相对缺失,辅导员队伍参差不齐,面对这一群未长大的学生往往束手无策,感情的交流少,致使他(她)们往往产生失落感,从而纪律松弛、精神萎靡,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虽然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处于初创阶段,但因为“后发优势”,不少民办高校已形成规模和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且对学校的各项建设和管理正产生深刻的影响。江西民办高校已成为江西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以自己的成果丰富江西的高校文化。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识要再提高。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文化,其重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学生,在这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状态下,却能既对当下又对长远起作用。民办高校应在发展中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注重提升品位,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们之所以希望到一所名校学习,这与学校特有的精神氛围与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而一所高校的文化建设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沉淀、积累、提炼,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民办高校要办好,要办长久,就必经持之以恒抓校园文化建设。校党委每月要研究,校行政经常要分析,校董事会每年至少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两次研究。与此同时,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把民办高校相关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在公办学校的同等地位予以支持。
2.投入要再增加。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承担着培养建设祖国和事业发展需要人才的重任。然而,没有投入也就没有产出。在硬件建设初具规模之后,当前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设施投入,各种活动正常经费要有保障。比如校报编辑、广播站建设、社团活动、实训培养都需要一些必要的经费,还有各种各样的朗诵、各种竞赛和运动会,都应定期不定期举办。除本校活动外,学校还应开展校与校之间,校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友好往来,让学生在既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状态下读书研讨,又能够融入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同时,建议省市财政设立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基金和民办高校发展资金,适当支助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和科研、学术活动。
3.人员要再充实。民办高校最大的缺憾是名师少之又少,但成就一个名师何其艰难。从实际出发,当前民办高校最重要的是增加学校的专业教师,加强辅导员队伍。如何吸引人才到民办高校,除了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还必须考虑编制留人。为此,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可考虑成立民办高校教师管理局,在经过一定程序录用的民办高校教师,使他们同样有编制,有财政经费保障,有五险一金,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并在职称、待遇上予以优厚。而这按照《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教师在待遇上的平等又是明确了的。现在必须认真对待这个民办高校的瓶颈问题。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应预留一定的培养教师资金,送他们出去培训,使民办高校教师既能茁壮成长,又有真正的归属感。
4.“三风”要再提升,所谓“三风”就是指校风、学风、教风。民办高校“三风”建设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从一开始就必须十分重视。
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应正确认识校风的作用,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用精神力量来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服务,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要围绕校训、校史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学习氛围、咄咄逼人的学习压力、蓬勃向上的价值取向。而学风则是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止以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风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引人入胜,更是要在课外与学生探讨交流中形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看不见”的风气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5.制度要再完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如何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制度,让制度成为师生员工的动力。当前最重要的是把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使校长、教职员工有规可依,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党团组织活动应制度化,从而指导整个学校有序和谐发展。
6.主体应再突出。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包含纯洁、年轻、活力、张扬、拼搏等元素的,能让莘莘学子不断吸收知识,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去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这也应该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标准。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应突出主题,把握契机,应时而发。一般而言,一类是纪念日的主题活动,如:党的生日、军队诞生日和共和国建立日都应有活动;二是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改革开放周年庆等;三是学校建校、教师节、校史校训教育等。立足于这些有影响、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开展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更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的热情。
7.社团应再扶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年轻的大学生总是把自己的行为紧紧和时代精神相联系,而这些精神又总是最快最鲜明地体现在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社团中。每个社团,既是个人兴趣和工作能力发展的沃土,更是大学人文精神火焰的传承者。从一定意义上说,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就是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党委、行政都应因势利导,积极地参与其中,并提供场地、经费、车辆等方面的支持,这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政策应再平等。民办高校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并已经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人才。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目前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正受到挤压,这就使民办高校很容易陷入把“大学当工厂、当商场来办”的死胡同。这必将导致教学科研的滑坡和商业化的滋长,更使大学校园文化被金钱所侵蚀。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每年都有大量适龄学生要“挤”进大学校门。有限的教育资源如何公平面对高密度人口的需求,都是高等教育共同面对的问题。
日本与中国不同,日本国立大学只有86所,公立大学只有95所,而私立大学多达599所,比重高达76%。除了经费来源不同外,公私立大学在招生、就业方面几乎没有不同,而我们中国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别,大多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政府和行政部门管理带来的,这往往会导致教育资源流向少数名牌大学集中,也会导致高中教育陷于偏瘫。国外私立大学主要依靠学生缴纳的学费,还有一些毕业校友的资金支援。因此,私立大学必须竭尽全力培养顶尖学生,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上,获得更多学生的选择,这是国外私立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民办高校起步晚、底子薄,在各大公办学校围堵下生源萎缩与参差不齐并存。基于我国的这一现状,建议在一定时期内给民办高校一个“哺乳期”,除了在经费上给予适当支持,还应在招生上给予同等政策,在管理上给予更多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人才的茁壮成长。
9.学术氛围要更浓。学术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旗帜。钱学森指出,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他说:“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对这样一个很大的问题,民办高校必须后来居上,创新校园文化,让创新的学风弥漫整个校园。钱老先生告诉我们,他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的。拔尖的人才很多,我们和他们竞争,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民办高校要长治久安,必须更加重视学校的学术活动。首先是引进学术带头人,加强学科建设,使之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其次,是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学术报告,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和前沿问题;其三,就是在学生中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各种小竞赛、小发明活动;其四,与实践结合,带着问题搞实训,实训之中解难题,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因为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一定能建功立业;其五,要加大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学校必须舍得人力、物力的投入,对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应给予资金上的保障。同时,国家也应把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民办高校更应主动与企业家联手,打造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纽带,使浓浓的学术研究开发出灿烂的研究硕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枫林涉外经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