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猜画谜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jx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在两个月前,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现代技术之赐,我心血来潮,在微信朋友圈里用图画作为谜面,让爱谜语的朋友进行猜射,居然得到了众多谬赞。他们被我吊起了猜画谜的胃口,于是,就有朋友建议我用图形的形式,主持“手机谜语擂台”,专以画谜逗逗乐子。推辞不过,我遂以《江老汉的每日一谜》的名目设一谜栏,排日出谜,次日揭晓谜底。猜谜者可以用私聊的方式发来试猜谜底,由我逐一答复。虽說忙了点,但甚为来劲,谁叫我是一个钟爱文虎(即谜语,又称灯谜、打虎、弹壁灯、商灯、射等)的“谜痴”呢?
  朋友中有一些初涉谜场的生手,为了能让他们也能领略到猜谜的乐趣,我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浅显的画谜。例如选取一幅辣椒的图片(包含各种辣椒,有红有绿,有尖有圆),要求猜一个安徽地名,结果被多人猜中,其谜底是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故乡“全椒”(别解为“全是辣椒”)。又如我用一幅印泥与墨锭的拼图作谜面,打外国文学名著《红与黑》,几乎无人不中。慢慢地,由简单向复杂过渡,试着采用一个画面去猜两个内容,如用三匹站着的良驹和众多奶牛的拼图打两位相声名家马三立、牛群。我还曾用两本工具书———《评弹小词典》和《京剧小词典》的书影,打鲁迅两篇名著:《两地书》《南腔北调集》(注:评弹,发源于苏州;京剧,诞生于北京,故扣)。可喜的是,猜中者也不在少数。
  两个多月下来,朋友圈里猜画谜的人越来越多,有本市的,有外地的,更有美国、新加坡的灯谜朋友,真称得上少长咸集,群好毕至。制作画谜,成了我每天的必修功课,老伴见状也来帮忙。她为我准备手机拍照的道具,在水果店淘来了两只迷你小西瓜,供我手机拍照,制成了可打一个“瓢”字的画谜,谜底隐示“二小西瓜”之意。她还特地准备了一盆剥去壳的虾,让我摄成图片以作谜题,猜射一成语,谜底为“一视同仁”(别解为“一看上去全是相同的虾仁”)。女儿闻讯,特向我传授下载、安装拼图软件的技术以及操作方法,使我制起画谜来更加得心应手。
  随着画谜难度的增加,我还采取“友情提示”的方法,启发猜谜者,助他们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从而叩开谜底之门。例如有一幅挺拔的枫叶图,要求猜两位革命先烈的名字,提示语这样写道:前者为上海工运领袖,后者为军队将领。朋友们很快报上了谜底,他们是顾正红、叶挺(须读作“顾/正/红叶/挺”,别解为“看上去正是红叶挺拔着”)。又如我将涂鸦之作———一张临摹《芥子园画谱》中老树的图画作为谜面,特意落款为“江老汉涂于上海,乙未夏日”等字样,要求猜一个亚洲地名,提示语为“请看清落款中的作者及上海等文字”,暗示此谜当用上海方言去解:江老汉,即我,沪语作“阿拉”;这是幅树木之图,所以谜底为“阿拉木图”。猜出的朋友都说提示很有帮助。其实,制谜者的谜让人猜不出,不是好事。适当提示,让人寻迹射中,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在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下,我愿将这个既娱人又自娱的《江老汉的每日一谜》进行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欢喜上灯谜。而我,每日有事好干,天天做头脑体操,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我是从哪一天开始老的?不知道。就像从夏到秋,人们只觉得天气一天一天凉了,却说不出秋天究竟是哪一天来到的,生命的“立秋”是从哪一个生日开始的,不知道。青年的年龄上限不断提高,我有时觉得那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玩出的花样,为掩饰自己的衰老,便总说别人年轻。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自己老了。当别人问我年龄的时候,支支吾吾地反问一句:“您看我有多大了?”佯装的镇定当中,希望别人说出的数字要较我实际年龄稍小一些。倘
2014年,一位名叫“大萌子”的女孩,因为晒出了与父亲30年每年一张的合影而轰动一时。透过一张张穿越时光的照片,父女俩之间的温情打动了不少网友。2015年,一位老先生的作品同样令人动容。这位爷爷用自己的镜头,每天为孙子拍照,记录着孙子出生后1096天的生活。透过这1096张照片,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三岁男孩的成长过程,更看到了一段真诚质朴的爷孙情。  给美妙的时光存档  201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