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教育新闻,一是《收获》杂志编辑叶开抨击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是“语文垃圾”,二是南科大在三年等不到教育部批复的情况下“擅自”招生,已经有向教育部“叫板”的味道了,当然很轰动,很“新鲜”,而叶开所抨击的语文教学问题,其实是老问题了。这里想从“语言”这个角度谈一谈。
叶开的女儿,当然还有她的同学,同班的,同校的,同一地方的,乃至全中国无数的小学生、中学生,都在受这样的“教育”,老师规定了“标准答案”是“诸葛亮”,你就不能说“孔明”:如果标准答案是“灯火辉煌”,那“灯火通明”“灯光灿烂”就是错的。这种“教育”的害处究竟在哪里?是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扼杀了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并不错。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争取、维护孩子选择词语的权利?“学习主动性”究竟重要在哪里?
人之为人,有感觉、感受、思想、思虑需要表达,需要交流,这就要用到语言。语言作为人的一种能力,是活的、有生命的主体,语言的丰富能够产生感觉的丰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字)里获得他人的种种感觉、感受。虽然跟作者的感觉、感受不同,不是切身的、确定的,但正是因为不确定,阅读者会用想象、幻想、联想等,努力去接近、还原作者所表达的感觉、感受,这个过程,他一定要借助语言去捕捉、确定自己想象中的感觉与感受。这个过程既是丰富感觉、感受的过程,也是丰富语言的过程。如果不否认是各种感觉、感受组成了我们的生命活动,那我们也就不能否认语言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一个词语,有音(读音)、形(书写)、义(理解)三种“质地”,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因为读音或字形不同,在不同人的感觉中,就具有不同的色彩、格调甚至温度,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义。人们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互相理解,互相丰富,理解他人的内心、思想、感觉等等。互不相同,才能彼此丰富;互相理解,才能心灵相通。这一切通过什么来实现呢?语言。人们通过语言互相走向,走进对方。这时,语言是看不到的纽带和桥梁,各人的语言承载着各自的生命信息。
很多大学设中文系。所谓中文系,全称是“中国语言文学系”。仔细想想,是有点意思的——为什么“语言”和“文学”能组成一个所谓的“学科”,或者说“专业”,“语言”后面直接就跟着“文学”,这肯定表示“语言”和“文学”一种特殊的、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学”的手段,“文学”需要“语言”来表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有特殊美感的“语言”才是“文学”。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和文学无法分开。
如果这个语言(词语、词组、句子)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规定的,他的语言还是他自己生命的表达吗?不能表达自己的感觉、感受、思想,人与人之间如何交流?用什么交流?交流些什么?表达权被剥夺,渐渐地,表达能力也会萎缩,然后,因为不会表达,没有表达的机会,久而久之,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思想)也会被窒息、消灭——先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最后成了没有东西要说,这是一种“失语”状态。
当然,人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上说(写)话,还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如果语文教学中人的语言活动被扭曲、被强制,那么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行为就是一种矫正,一种复原。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行为跟书面语言还是有不同的,不能替代语言教学中的语言训练。这也是叶开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女儿阅读许多文学经典的原因,用大量的经典阅读对抗、抵制,最终取代课堂教学中错误、有害的语言训练。学校教育,至少是
部分教育,成了教育对象抵制、狙击的对象,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小孩子在幼儿园里念儿歌、绕口令,培养起最初的对语言的兴趣,但如果进入小学后就要扑灭他们对语言的兴趣,那实在是一件太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了!
叶开的女儿,当然还有她的同学,同班的,同校的,同一地方的,乃至全中国无数的小学生、中学生,都在受这样的“教育”,老师规定了“标准答案”是“诸葛亮”,你就不能说“孔明”:如果标准答案是“灯火辉煌”,那“灯火通明”“灯光灿烂”就是错的。这种“教育”的害处究竟在哪里?是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扼杀了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并不错。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争取、维护孩子选择词语的权利?“学习主动性”究竟重要在哪里?
人之为人,有感觉、感受、思想、思虑需要表达,需要交流,这就要用到语言。语言作为人的一种能力,是活的、有生命的主体,语言的丰富能够产生感觉的丰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字)里获得他人的种种感觉、感受。虽然跟作者的感觉、感受不同,不是切身的、确定的,但正是因为不确定,阅读者会用想象、幻想、联想等,努力去接近、还原作者所表达的感觉、感受,这个过程,他一定要借助语言去捕捉、确定自己想象中的感觉与感受。这个过程既是丰富感觉、感受的过程,也是丰富语言的过程。如果不否认是各种感觉、感受组成了我们的生命活动,那我们也就不能否认语言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一个词语,有音(读音)、形(书写)、义(理解)三种“质地”,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因为读音或字形不同,在不同人的感觉中,就具有不同的色彩、格调甚至温度,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义。人们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互相理解,互相丰富,理解他人的内心、思想、感觉等等。互不相同,才能彼此丰富;互相理解,才能心灵相通。这一切通过什么来实现呢?语言。人们通过语言互相走向,走进对方。这时,语言是看不到的纽带和桥梁,各人的语言承载着各自的生命信息。
很多大学设中文系。所谓中文系,全称是“中国语言文学系”。仔细想想,是有点意思的——为什么“语言”和“文学”能组成一个所谓的“学科”,或者说“专业”,“语言”后面直接就跟着“文学”,这肯定表示“语言”和“文学”一种特殊的、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学”的手段,“文学”需要“语言”来表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有特殊美感的“语言”才是“文学”。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和文学无法分开。
如果这个语言(词语、词组、句子)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规定的,他的语言还是他自己生命的表达吗?不能表达自己的感觉、感受、思想,人与人之间如何交流?用什么交流?交流些什么?表达权被剥夺,渐渐地,表达能力也会萎缩,然后,因为不会表达,没有表达的机会,久而久之,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思想)也会被窒息、消灭——先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最后成了没有东西要说,这是一种“失语”状态。
当然,人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上说(写)话,还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如果语文教学中人的语言活动被扭曲、被强制,那么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行为就是一种矫正,一种复原。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行为跟书面语言还是有不同的,不能替代语言教学中的语言训练。这也是叶开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女儿阅读许多文学经典的原因,用大量的经典阅读对抗、抵制,最终取代课堂教学中错误、有害的语言训练。学校教育,至少是
部分教育,成了教育对象抵制、狙击的对象,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小孩子在幼儿园里念儿歌、绕口令,培养起最初的对语言的兴趣,但如果进入小学后就要扑灭他们对语言的兴趣,那实在是一件太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