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成就、挑战与深化路径

来源 :国际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a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 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目标在于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国际话语权在议题设置力、传播辐射力、理念引领力、形象影响力、方案贡献力以及制度创设力上取得重要成就。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面临西方霸权话语、跨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冲突、外交理论体系建设滞后以及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等方面的挑战,需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加强复合型多元人才队伍建设。
  〔关 键 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国际话语权、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叶淑兰,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国际政治教研室主任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21)4期0026-16
  國际话语权建设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准确把握当前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目标任务与面临挑战,探索国际话语权建设的路径,对于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建设目标
  习近平强调,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出“做好外交工作,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王毅外长曾指出,“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我们需要合理的发展空间,也需要获得相应的国际话语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话语困境”为“话语契机”,全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施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好实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的问题。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一国的国际话语权不仅指其在世界上说话的权利,更指其话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其包含的要素主要有话语的内容和质量、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和传播力、话语包含的事实和实践、话语的认同和反馈四个方面。
  中国的国际话语是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为表达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所使用的语言,是“体现国家文化传承、意识形态、重大利益、战略方向和政策举措等官方基本立场的表述”。但是,国际话语并不必然产生话语权,只有当其对现实产生影响力时,才能产生话语权。话语和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话语要转化为影响力,需要满足话语被听闻、被回应、被认同以及被实践的前提条件。话语具有构建社会现实的功能与作用,话语是否被实践是其转化为话语权的最终环节。因此,中国国际话语能够产生多大的国际影响力,取决于是否为他者所使用,是否起到议程设置作用,是否被认同以及是否在外交实践中得到运用,并影响外交实践的进程。
  中国国际话语权在国际政治权力网络与跨文化语境中生成,包含话语构建、话语翻译、话语传播、话语认同、话语实践五大环节,是话语主体与客体通过作用与反馈机制形成的互动与开放的进程。国际话语权建设受到国际权力结构分布、跨文化语境、软硬实力支撑、核心价值观建设、对外媒体的发展、对外合作机制的构建、话语质量、话语翻译以及话语传播能力等因素影响。国际话语权的实现既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身份、国际话语与实践本身的特性紧密相连,也与国际受众的利益、文化、价值观以及对华认知等因素密切相关。
  国际话语权具体体现为国际话语的议题设置力、传播辐射力、理念引领力、形象影响力、方案贡献力以及制度创设力等方面。议题设置力体现为国际话语进入国际社会议题,为国外受众所听闻,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以及反议题设置的能力。传播辐射力体现为国际媒体品牌化发展水平,分众化、精准化、在地化传播的能力以及协同发声辐射国际社会的能力。理念引领力体现为外交原则理念被国际社会响应、认同并写入国际文件中所产生的引领能力。形象影响力体现为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认同度与亲近度的能力。方案贡献力体现为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倡议与实施中国方案的能力,而制度创设力则体现为中国创设相关国际机制与规则的能力。议题设置力与传播辐射力涉及国际话语是否被听闻,理念引领力与形象影响力涉及到话语是否被认同,而方案贡献力与制度创设力则涉及到话语是否被实践的问题。
  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展现中国风范与中国担当,有利于消解国际社会对华负面声音,为中国和平发展赢得更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习近平指出,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话语传播、国家认同与外交实践三方面的目标任务。
  在话语传播层面上,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提升议题设置力与传播辐射力。习近平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提升议题设置力与传播辐射力,确保中国话语传得开、听得见、听得清,是实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前提条件。“新闻传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信息发布得越早、越快、越多、越准确,就越能抢占舆论制高点,越能赢得信任”。
  在国家认同层面,建设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提升理念引领力与形象影响力。习近平指出,“要推进外交工作改革创新,加强外交活动的策划设计,力求取得最大效果”。理念引领力与形象影响力涉及中国话语能否被国际社会所认同,能否入脑、入心的问题,是实现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环节。这需要加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提升外交理念引领力与国家形象影响力。习近平还提出打造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四个“大国形象”的概念,提出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以及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任务。   在外交实践层面上,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加强国际方案贡献力与国际制度创设力。国际话语权的实现建立在推进以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进程中。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方案贡献力与制度创设力代表中国国际话语在实践层面的运用,是实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指出,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做出更大贡献”,“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
  二、取得的成就
  经过中国外交的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外交经历了从“被国际社会影响”到“影响国际社会”,再到“塑造国际社会”的发展历程。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成就,体现在议题设置力、传播辐射力、理念引领力、形象影响力、方案贡献力与制度創设力六大方面的提升上。
  (一)议题设置力的提升
  在国际议题设置上,中国正从“参与讨论者”转向“主动设置者”。中国通过领导人出访、高峰论坛、主场外交、在国外发表署名文章、例行记者会、媒体吹风会、外交部网站群、“外交小灵通”、“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等“外交微群”新媒体矩阵,中外智库媒体论坛等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为国际社会设置议题。据统计,2019年国家领导人在外国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篇,专场会见中外记者1次,接受外国媒体专访2次,同外国领导人共同会见记者活动15次。
  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会议、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国际机制成为中国阐述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合作观、新文明观、新全球治理观等理念及进行国际议题设置的重要场所。2020年,习近平在各种国际多边场合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等概念。中国进行一系列主场外交,“有助于中国把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更好地使中国利益社会化、使中国方案变成国际方案”。
  中国国际议题设置能力的提升还体现在对西方“反议题设置”上,集中表现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人权事业的支持。2019年7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1届会议期间,俄罗斯等51个国家联名或单独致函人权理事会主席和人权高专,积极评价中国新疆人权事业发展成就和反恐、去极端化成果。2020年10月第75届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审议人权问题时,巴基斯坦代表55国就涉港问题作共同发言支持中国,古巴代表45国就涉疆问题作共同发言支持中国,科威特代表3个海湾国家作共同发言支持中国。
  (二)传播辐射力的提升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国国际传播海外布局初具规模,内容到达范围明显拓展,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主流媒体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打造新型媒体品牌,加强协同发声与矩阵效应。通过对外媒体改革与重组,形成了从通讯社(以新华社为代表)到广播电视(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并结合报纸(以《中国日报》为代表)和书刊(以中国外文局为代表)的全方位对外传播矩阵。主流媒体开始在国外社交媒体开通账号,发表文章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转载。中国学者、企业界人士也走向国际社会,积极发声,逐渐形成多元主体传播的新格局。
  传播辐射力的提升有赖于传播手段与传播技巧的改进。当前,中国对外媒体在分众传播、精准传播、在地传播的传播方式以及全媒体与融媒体等传播手段上均取得良好成效。对外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不仅有面向全世界的传播,也有“一国一策”的精准传播,传播手段加快从单一传统媒体转向多种媒体融合。在新时代对外传播中,中国更加重视协同并进,在多元主体参与、及时发声,讲事实、讲道理、讲情感、讲故事,民心沟通、融通中外上均取得重要成效。
  (三)理念引领力的提升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全球治理观等新理念逐渐上升为国际共识,“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话语逐渐为国际社会所熟知与认可。
  中国提出的系列外交理念为国际社会所响应,并被写入相关国际文件中。习近平提出的理性、协调、并进的中国核安全观被写入《2016年核安全峰会公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在习近平有关全球治理、推动二十国集团合作等主张中,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多处被写入2019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公报》。中国提倡的“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被纳入2020年4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强化多边主义应对疫情的74/270号决议。“一带一路”精神被写入联合国、中非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等重要国际和地区机制成果文件。在中国与柬埔寨签署的自贸协定中,“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独立成章。中国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消除数字鸿沟、实现共同发展的主张作为G20共识首次写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宣言》,并在《2040年APEC布特拉加亚愿景》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形象影响力的提升
  近年来,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国际公众对中国形象的好感度呈现连续上升趋势。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显示,来自22国的11000个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3分(满分为10分),较2013年5.1分提升了1.2分。其中,海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较高,达7.2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海外民众认为中国未来应该优先塑造“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
  中国形象影响力的提升,突出体现为经济影响力与经济贡献得到国际社会更广泛的认同。中国外文局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半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将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为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贡献”。中国的全球领导力与影响力也赢得国际社会更大程度的认同。2020年10月,皮尤研究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显示,有48%的受访者表示更愿意称中国是世界经济领导者,34%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全球经济领导者。2019年,盖洛普对133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全球领导力在2008年处于第三位(仅次于美德),到2017年则超过美国位居第二,仅次于德国。“亚洲晴雨表”第4波(2014—2016)调查显示,42.9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亚洲最具影响力,高于美国(24.08%)与日本(10.44%),其中高达66%的韩国民众认为中国在亚洲影响力最大。
其他文献
6月9日,徐步院长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会见古巴驻华大使佩雷拉,就中古关系及当前国际形势进行交流。徐步院长表示,中古建交60多年来,两国友好关系经受住了考验,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愿加强同古巴智库合作,推动双边关系深入发展。
〔提 要〕 东盟国家认为中美竞争加剧破坏东盟赖以存续的地区与国际环境,给其带来巨大挑战。东盟坚持“不选边站”,实施大国平衡战略,通过提升凝聚力和韧性、维护东盟中心地位、拓展伙伴关系网络、促进地区包容性和务实合作的方式消解中美竞争带来的风险。面对新型的大国竞争态势,东盟试图在中美间发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然而,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及中美对东盟政策走向与东盟内部挑战叠加将为东盟应对增添诸多变数。对此
我国互联网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反垄断一直处于极度缺位的状态。近期,中央不断强调要加强反垄断,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也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我国目前处于对互联网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展开反垄断的最好时期,但互联网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思路、相关市场界定、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滥用认定等制度存在困境,理论认识也存在偏差,这些都给我国互联网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反垄断规制蒙上一层阴影。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制度困境进行剖析,对理论认识偏差进行纠偏,为我国互联网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有效的反垄断规制寻找正
〔提 要〕 欧盟和美国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最重要的行为体,双方气变政策取向以及竞合态势对全球气变治理趋势有重要影响。拜登执政以来,美国在气候政策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美欧在气候政策上趋于协调与合作,有望给全球气变治理注入更多动力。然而,美欧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相关经济利益、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外交与安全层面认知上具有结构性差异,因此双方在气候变化的治理方式、目标、决心、意愿方面分歧明显,这将限制双
北安市的南北河静静流淌,数着如歌的岁月。1945年从延安出发最后抵达北安的195名干部团成员中,有人留在了北安,有人则离开北安奔赴党和人民更需要的地方。但无论如何,从延河之滨到南北河畔,他们以青春之我拼搏奉献的那段岁月,在历史中留下了回响。   王茜萍与丈夫史梓铭是当年中央派出的干部团中的一对革命伉俪。今年已97岁的王茜萍老人,76年前在北安时还是一名意气风发的青年。  一路跋涉,风尘仆仆向北安
作为企业合规法律实践的核心领域,反腐败合规在企业罚金减免、诉讼裁量及高管法律责任等方面的作用及影响,不仅重塑了全球范围内企业的经营运作模式,而且深刻改变了反腐败法律实践的演进逻辑与发展方向。在威慑与激励的双重路径下,国际组织通过软法与硬法结合,各国通过实体规范与程序规则的配合,共同推动了反腐败合规法律实践全球图景的形成与发展。为应对全球日益严峻的反腐败合规执法风险,既需要转变规制理念,引导企业参与腐败犯罪治理,同时也需要适时调整规制范式,从实体规范与程序规则的双重维度出发,建立激励企业构建、实施反腐败合规
防卫过当的成立,在客观上必须同时兼具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与防卫结果“造成重大损害”两个要件。其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从“行为”角度所作的限定,即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之间明显不对等,不具有相当性,因而折中说作为防卫过当的判断标准,既是理论科学性的应然要求,又是指导性案例的实然立场。“造成重大损害”则是从“结果”角度所作的限定,即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造成了重大损害结果,故防卫行为仅造成轻伤结果的,以及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没有明显超出侵害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后果的,均不属于防卫结果过当。
加强针对平台经济的反垄断规制已成为全球共识,而容易显著改变市场结构的横向并购是重中之重。但是,横向并购并不必然赋予平台企业可以使用的市场势力,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不明确。在针对平台企业横向并购实行反垄断规制时,反垄断执法机构面临着较多争议和困难的约束。在此情况下,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秉持审慎原则,对平台企业横向并购分类实行反垄断规制。同时,加快推进实施机制创新,切实提升反垄断规制效率和效果,切实保障平台企业横向并购的有序进行。此外,政府部门可以协同推进政府规制,通过强化平台经济内在因素对平台企业实
6月25日,省直统战系统在哈尔滨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聂云凌,民盟省委主委赵雨森,民建省委主委孙东生,民进省委主委张显友,农工党省委主委马立群,九三学社省委主委庞达出席大会。庆祝大会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已成为全球性热点议题。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企业实施的滥用行为,大多涉及歧视或差别待遇因素。对差别待遇行为的经济学原理及其经济效果进行考察,以可能导致的反垄断法意义上的损害为基础,可将差别待遇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剥削性差别待遇行为、扭曲性差别待遇行为、排他性差别待遇行为。三者在平台经济领域有相应的表现形式,其法律检验标准和分析框架不尽相同。我国《反垄断法》第17条关于禁止差别待遇行为的规定,是调整剥削性差别待遇行为和扭曲性差别待遇行为的适当依据,但却不是调整排他性差别待遇行为的恰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