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工业旅游振兴工作的痛点、难点与对策建议

来源 :文化软实力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工作.本研究认为,发展工业旅游是东北振兴的重要路径.在工业遗产资源占优、社会各界支持等利好条件下,东北本应成为全国工业旅游重镇,但时至今日东北工业旅游仍是惨淡经营.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何在及解决方案,目前尚无系统研究.工业旅游能否振兴,是东北振兴与否的缩影.基于此,本研究拟在厘清东北发展工业旅游重要性基础之上,对其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东北工业旅游的痛点集中表现在社会关注度仍有待提升、工业遗产被破坏严重、静态开发导致附加值低、工业旅游未成体系、形式单一且缺乏特色等方面,难点包括社会总体认知仍有待提高、各地相关部门配合不够、工业遗产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专业团队与高新技术介入不足等内容.对此,本研究认为,东北工业旅游振兴工作可从转变治理观念、部分领域先行先试、引进专业人才力量等方面作出努力.
其他文献
宗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曾在我国经济社会秩序的型构,特别是在基层社会秩序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宗族文化曾因被视为腐朽落后的文化表征而一度遭到打击或抛弃.但改革开放后,市场资本驱动和基层自治权力下沉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宗族文化凸显自身生命张力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宗族活动在各地复兴.已经具有较高自我约束力和内在创新机制的宗族活动,为城镇化不断加深时期乡村治理提供了极具本土价值的实现路径,通过重构文化认同、型塑乡村治理秩序和捍卫基层文化安全整合乡村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两个相结合”拓展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理解,是对“一个相结合”的坚持与发展、守正与创新,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个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的过程,也是中国实践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第二个相结合”一方面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精神境界等得到具有马克思主义导向的根本性改造与提升;另一方面是
文化育人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积极挖掘和吸收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育人思想,厚植文化育人的理论之基,关乎文化育人研究的思想厚度和理论深度.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提出的文化是人的本质性存在、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文化环境能够“创造人”、文化发展促进人的解放等重要论断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育人思想的重要基石,这些重要论断也是我们应该自觉坚持、运用并指导新时代文化育人实践的基本理论.因此,系统梳理并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育人思想,对于新时代文化育人意义重大.
新时代长江文化主要是指长江经济带范围内从古至今形成的各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是兼具时空性、流域性和地域性的多层次、多维度立体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区域文化和以“人”为实践主体的文化是构成长江文化的主要要素.长江文化彰显的精神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契合,长江文化展示的人文风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一致,长江文化蕴含的理念态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同频,因此弘扬长江文化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
电影《长津湖》紧紧围绕七连的战斗任务主线展开多线并行的线性故事叙述,从地缘政治和大国战略的层面帮助当代青年观众去理解当年这场战争的时代意义,回答了抗美援朝战争究竟因何发生等历史问题.而电影《金刚川》与传统战争片单一视角的线性叙事结构不同,通过战士修桥、对手炸桥、我炮兵班护桥、我军过桥的交叉式蒙太奇叙事手法强化了故事的戏剧冲突,多视角塑造了志愿军不怕困难、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无论是高度完整流畅的线性叙述还是多维度立体展现战争场面和人物情怀的空间叙述,都通过以小见大的平民英雄视角再塑了中国精神,揭示了抗美援朝
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领域,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刺绣技艺的传承体现,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手工刺绣对于民族地区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已经逐渐显现,本文在吸收民族地区妇女手工刺绣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对其成效和收益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手工刺绣产业发展与民族地区妇女追求美好生活互为促进的举措.
《导言》的理论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了马克思早年的哲学观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而且还在于发展出一种彻底解决当时德国“时代错乱”问题的革命性的历史哲学.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绝不是沿着一个抽象、封闭和单向度的线索而展开的,它的目的也不应是为反动保守的意识形态背书.历史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活复杂层理的统一体,是以超越社会分裂为目标的整体性图景.马克思希望在他所提出的新的历史观的引导下,无产阶级可以面向未来彻底地改造旧制度,最终赢得普遍的解放.
智能革命正深度影响着人类社会,对于智能社会文化产业发展逻辑与特征的思考,必将成为下一阶段学界关注的重点.本文认为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随之而来文化需求的现代化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并以此分析框架提出智能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如功能重组、关系重塑、二元初现等.同时,对智能社会文化产业面临的变革困境进行了分析,主要集中于对已经出现端倪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和理论思考.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表现手段的进步和旅游者深度体验需求的深化,旅游演艺作为一种典型的文旅融合的舞台场景体验艺术,其体验的形式和深度不断演化升级.旅游演艺基于舞台、场景、观众三者互动的关系,通过客体营造、主体进入和主客交融三个环节形成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旅游演艺的沉浸体验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舞台形式从传统舞台、实景舞台向场景舞台的演化,演艺内容从剧目创作到剧情体验的演化,观众角色从“舞台-观赏”到“场景-沉浸”的演化.近年来,“印象”“又见”“只有”三个旅游演艺产品系列的发展实例,印证了我国旅游演艺
巴族因水得名,起源于巫巴地区临水高地,沿长江流域迁徙并立国,建立起稻作和渔盐文明.秦统一后,对重庆的区域开发也是沿着长江由干流到支流、由下游向上游循序开发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北宋中晚期,随着巴蜀地区商品经济和川江水运的发展,重庆的川江枢纽地位得以形成.水运的发达,使得重庆成为“商贾云集,百物萃聚”的商业型城市,城市功能从单一走向综合.并且随着重庆政治地位的上升和辖区的扩大,重庆开始成为巴蜀地区仅次于成都的重要城市.鸦片战争后,重庆因其川江航运枢纽的优越位置被强迫开埠,在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同时,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