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3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课前预学、课中比较及课后延伸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掌握必要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导图指引,学生可以把准思考的方向,拓展思维,创新思维方式,并在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预学;比较;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9-0015-02
  一、课前预学——导图引路,把准思考的方向
  预学,并不是个新鲜词汇,是以往我们在语文课前一直强调与贯彻的内容。它是高年段学生主动认知的需求,是进入新课学习的前提。不难发现,统编版高年段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幅普遍变长了,难度加深了,要求思考的范围更广了。因此,预学任务也不再是以往的只着眼于读通课文、写好字词等基础性内容的布置上,仅仅是在简单的内容上重复,当学生需要独立面对阅读文本时,便有种无从下手的挫败感,而且长期这样操作,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由此,我们的预学设计注重思考梯度,能让高年级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中,真正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一)参照文本思考题,梳理故事情节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高年段学生对叙事性文本,要弄清事情的梗概,脉络走向。统编教材叙事性文本的课后习题中都涉及了说清楚故事主要内容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末思考题为切入口,设计预学任务,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预习,课前准备工作做充分了,听课的效果才更加显著。比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创造性地复述民间故事,复述故事,先要明白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能用扼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缩写故事。在新授《猎人海力布》一课前,教师可以根据第一个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在预学单上搭建导图框架(如圖1),学生根据提示信息,补充空缺处。有了明确的图示,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导图梳理,从海力布角度概括小标题,这样,在此基础上讲清故事也就不难了。
  除了利用这种气泡图梳理故事情节,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线性推进的形式梳理。如六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第一个思考题“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给了(如图2)这样递推式的导图模式,依据首尾两个内容的提示,学生预学时就能着重于2~5段的默读,并用四字样式概括内容。
  (二)挖掘隐藏资源,让学生充满期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我们需要挖掘文本中潜在的资源并进行课前导引,以便学生头脑中有初步的认知,获得对文本的阅读期待。比如,故事发生的背景、作者的资料等都可以运用导图连接,这可以杜绝纯文字介绍的单调。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加入了名著,编者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各取材一篇,略读课文《红楼春趣》中出现了繁多的人物,且以女性为主,了解故事的内容,需要在课前对人物关系进行梳理。在预学单上借助图表分步设置(如表1),有了文中人物的查找与身份的核对后,教师可以提升难度,完成图3的人物关系图。这个前期的铺垫,对于新学名著,特别是比较晦涩难懂的《红楼梦》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有了导图的指引,高年段学生的语文预学便不再流于形式,可以真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教师提高挑战性,设置难关,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攻克难关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课中比较——导图促思,拓展思维的深度
  (一)善用同一文本中主客体的比较
  所谓“主客体”,即隶属于同一文本内,对出现的不同人物、景物,或者是主要段落与次要段落的比较,以此凸显某个事物(人物)的特点、品质、精神等。我们可以引入组合圆的图示,使学生在填写过程中清晰思维,也使文本所要展现的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如图4所示。
  面对不同的文体,恰当运用合适的导图进行文本主客体的比较,能够发挥导图的最大作用,同时使课堂阅读有趣、有效。以《清贫》为例,方志敏与两个国民党士兵之间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刻画是显见的,对于人物内心的揣摩,则是需要学生静心思考的。如若在课堂提供这样的比对方式(如表2),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良好学习情境中,静心阅读文本二、三部分,圈画关键词句,并有感而发,写下可能的人物心理活动,以此体现革命人物身上的清贫本质。
  (二)勾连同一主题中“阅读链接”的比较
  纵观高年段语文教材,每册安排了三分之一篇幅的课后“阅读链接”或者“资料袋”。它们可能是同一作者对这个主题的一个感悟,可能是不同作者关于这个主题的不同体裁的文章的节选。这样的编排能促使学生运用课上习得的方法,多角度比较阅读,以便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在五年级下册《军神》中,沃克医生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对病人称呼、心理、态度等有一系列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前后比较,学生再自读阅读链接中的《丰碑》,也从“情节发展线、情感变化线、人物认知线”这几个角度去对比阅读,圈画出关键的字词,进行梳理,确保前后衔接恰当(如表3),通过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可以获得深度拓展,在文字表达时,学生就会全面深入。
  三、课后延伸——导图寓情,创新思维方式
  (一)借助图示,归类整理
  在复习阶段的归纳整理环节,思维导图可视为得力的助手。它联结已知,并将旧知和新知串接起来,避免了知识碎片化。教师要帮助学生回忆已学,重构遗忘的部分,以此提高复习效率。
  对于故事性文本的复述,从简单复述、有序复述、详细复述继而生动复述,这个过程,教师借助图示能使学生层级性地进行实践,使模糊的概念结构化,使抽象的文字表象化。学生可以在多次体验过程中,获得自信,并牢固地掌握知识要点。
  (二)打破常规,兼容并蓄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了“扩展阅读面”的要求,并且对课外阅读总量也有数额的下限规定。这就必然需要学生海量阅读,扩大阅读面。让高年段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我们已经践行多年。我们常配以相应的阅读学习单,作为检测学生阅读质量的依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难以创新。因此,我们要抛开既定的阅读单,给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建构导图。如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梗概学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整书。有的学生结合鲁滨逊的漂流经历,画了线性图,还配上了适宜的插图,以使图示丰富美观(如图5)。有的学生根据人物特性绘制角色地图,设置情节梯,并根据故事人物心情的起伏绘制了心情温度计(如图6)。此时的导图是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融合自己的情感表现出的智慧的结晶。
  总之,将思维导图引入阅读教学中,可以使师生的教与学的过程更鲜明、显见,教师合理解读文本,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导图教学的设计、补充与完善,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他们的思维,能使他们在良好阅读氛围的熏陶下,在独特的阅读体验中,实现多方面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俞海强.借助图式表征 优化阅读教学——以人教版《最后一头战象》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4).
  [2]吴秋琴.思维导图: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路径——以四年级下册《母鸡》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0(3).
  作者简介:沈 燕,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之中,这体现了它极强的实用性。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会运用数学思维和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学阶段正是开发学生大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如何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了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 要:随着绘本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文章对教师利用绘本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继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文章以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取了查阅文献、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当前绘本阅读应用到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对于利用绘本开展教学活动的认识和选择不充分、不合理。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策略:幼儿教师要提高对绘本的认识水平、
摘 要:在21世纪,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是人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阅读素养和强大的阅读能力,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才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文章研究碎片化阅读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碎片化阅读教学有助于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和阅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小学阶段;阅读兴趣;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人们对阅读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那么无论是对于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都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教师重点研究的问题,在此过程当中,五步教学法深受教师好评。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小学语文;
摘 要:在初中阶段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整体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必须通过归纳领悟来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有效认知。而且,初中英语知识结构类型较为分散,且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近的单词、语法容易混淆。对此,有效应用归纳领悟法能够实现帮助学生在进行具体分类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对英语知识进行全面认知,并利用分析单词、语法的相似点来使自身进行形象记忆,这样就能够在
摘 要:利用生动的科学历史事件和科学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行知识点的衔接讲解,是科学教师常用的授课方式。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留出一片空白区域,适当地穿插一些线索,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过程推理来实现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课堂;推理能力;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小学生的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准确地选择每节课的教学方法,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越能吸引学生。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导入环节要有吸引力,新授环节要精心编排,总结环节要特色鲜明,从而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拥有温度。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温度;教学方法;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
摘 要:小学是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也是为未来英语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但传统的教学课堂与教学评价存在着教学评价主体、对象单一,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等问题,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极为不利。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教育部门对教学评价体系也有了新的要求,中小学教学评价体系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幼儿阅读兴趣是指幼儿对绘本和阅读活动的爱好,对绘本的内容、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和自身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遵循幼儿在阅读中“感受、体验、理解、迁移经验、想象表达”的心理过程,并借此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整合教育理念下农村小班幼儿阅读兴趣培养方法。  关键词:整合教育理念;小班幼儿;阅读
摘 要:伴随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初中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均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对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为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水平,我们引入协同教育模式。文章先论述了协同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特点,然后阐述了将这一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