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中的接受美学研究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q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期待视野和文本的召唤结构作为接受美学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为文学文本研究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本文主要从期待视野的历史性和文本的召唤结构出发,对西奥多·德莱塞的经典作品《嘉莉妹妹》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新的阐释,揭示了特定人物形象在不同读者环境中的不同接收效果。
  关键词:嘉莉妹妹;德莱塞;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文本召唤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来的,后来在姚斯和沃尔夫冈·伊塞尔的共同发展和完善下造就了20世纪下半叶影响深远的一个美学流派——接受美学(马以鑫, 1995)。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并不是被动地接收作者的单方面塑造的人物与情节,而是主动的创造者,实现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可以说接受美学提高了读者的地位,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接受美学流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此后便逐渐衰落,但接受美学已经融入了各种文学思潮,继续影响着文学批评与评论。
  《嘉莉妹妹》从诞生之日起便生出了众多的争议,从接受美学理论来看,文学作品的争议产生的根源在于两方面,一是作品文本产生于读者期待各异的复杂社会背景下。二是作者在文本建构过程中创制了诸多的意义空白也是导致文学文本长时间受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历史性期待视野下的主人公
  从接受美学意义上来讲,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面前绝不会以同样的面貌或印象呈现,在文学中,“根本没有独立、绝对的文本,它们犹如乐谱一样,只有依靠读者的“演奏”才能变成美妙的音乐”(赵冬梅,2007)。由此可见,读者的期待视野直接决定了读者对所读文本意义及形式的评价标准,而首批读者或文学批评家对于特定文本的评价往往也会影响到后世读者的心理期待。
  起初对于《嘉莉妹妹》的不断争论完全可以归根于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复杂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松动了禁锢美国的传统思想,但以传统基督文化仍影响深远。而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嘉莉和赫斯特伍德与基督传统文化中的绅士淑女的标准明显相去甚远,按照基督教文化的期待视野必然要求嘉莉以身败名裂而终,然而德莱塞并没有因嘉莉的“堕落”而谴责她,反而使她凭借“堕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本应该处于主导地位的男性代表赫斯特伍德却以自杀而终。面对这样一个与传统期待相悖的男女主人公,小说难免会在当时受到来自美国文学界和社会的声讨。
  另一方面,当时的美国妇女已开始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她们不再相信“妇女的责任是生养孩子”、“妇女生来就是做母亲的好料子”等信条。(蒋道超,2003)这种思想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展开而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得读者对嘉莉的形象有了新的诠释,所谓的“堕落”实际上是男权社会强加给她的,她实现梦想的过程正是女性走向独立的过程,而赫斯特伍德不过是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下的一个牺牲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嘉莉和赫斯特伍德都是社会和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2 文本的召唤结构对期待视野的有力支持
  英迦登指出文学艺术作品中“不定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创作失误的结果。相反,在每一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它都是必需的。”(英伽登,1988)那“不定点”或“未定处”又是依靠什么来实现的呢? 首先,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本身具有“非穷尽性”,其次,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也肯定了它当中出现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现象。
  嘉莉离开杜鲁埃投入赫斯特伍德的怀抱,似乎是为了“物”而出卖了自己。然而嘉莉真的是背弃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吗?在杜鲁埃心中,嘉莉到底是在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杜鲁埃经常光顾赫斯特伍德的酒吧,“既是渴望得到乐趣,又想在比他更加殷实的人中间崭露头角。”仪态稳重亲和的赫斯特伍德成了杜鲁埃认为是“值得结交的人物”。在杜鲁埃看来,漂亮的嘉莉只不过是他的一个附属物和炫耀的资本,是拓宽自己人际关系的砝码。嘉莉在杜鲁埃那里看到的是結婚无望。不能排除赫斯特伍德外在形象对嘉莉的吸引,但他承诺的“结婚”嘉莉似乎有着更大的诱惑力,如此看来嘉莉真的道德沦丧吗?
  而赫斯特伍德是不是咎由自取呢?作为一名酒店经理,从外表看他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按照社会期望赫斯特伍德应该忠于家庭,尽享天伦之乐,不应该背着妻子去追求嘉莉,更不应该抛弃自己的家庭,卷钱与嘉莉私奔。然而,赫斯特伍德真的要为自己的出轨负全责吗?在作者叙述的过程中读者会发现很多的意义空白等着去挖掘。爱慕虚荣的太太,喜爱打扮和和不怎么关心家庭的儿女,多年来赫斯特伍德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中度过的呢?真的是表面看来的舒适温馨吗?所以当天真、漂亮、情趣高雅、感情细腻的嘉莉出现时,一切看来又都是在情理之中。
  读者接受理论为读者理解《嘉莉妹妹》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不同的期待视野把人物形象从作家手中“解放”出来,或可憎或可怜或值得赞美,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都会在文本中找到自己所期待的形象,作品也因而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德莱塞.《嘉莉妹妹》[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 加达默尔. 1992. 《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 蒋道超. 2003. 《德莱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罗曼·英迦登.1988.《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陈燕谷,晓未,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5] 马以鑫. 1995.《接受美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6] 张磊. 2014. 从接受美学视角解读《嘉莉妹妹》[J]. 文学教育(上),(05):155.
  [7] 赵冬梅. 2007. 传统命运的再定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嘉莉妹妹》[J]. 泰山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胡圆圆,女,汉族,山东即墨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二年级,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4)
其他文献
摘 要:1943年,香港沦陷,摩登城市的崩塌带给人们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族危亡,国家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张爱玲塑造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悲欢,以一个时代的沉沦来反观战争历史语境下的个体爱情,更深层次上透露出作者本人在寻找希望之中对于个体爱情绝望的幻灭。  关键词:时代背景;倾城之恋;个体爱情  1 时代的沉沦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1943年,日本进攻香港,香港陷落,张爱玲《倾城之恋》笔下中的男女主
期刊
摘 要:在十七年文学叙事中,孙犁小说的创作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本文主要依据《铁木前传》和《风云初记》为例,以人物谱系的分析方式,全面阐释小说文本中所体现人性挣扎,并透过文本的叙事模式,探测孙犁背后的隐喻书写,着重追问小说所呈现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人话语的矛盾叙事。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个人话语;矛盾叙事  1 积极女性的徘徊书写:九儿、春儿  当九儿随着父亲再次回到黎村,发现了与六儿感情已经发生变
期刊
摘 要:《诗经·山有枢》中的“宛”字,历代学者对它的解释都稍有偏差,笔者通过字形辨析、《诗经》中同字之义辨析以及上下文辨析对“宛”字之义做一个新解,推翻原本的词义。  关键词:宛;新解;诗经;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埽。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期刊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的炽热化发展,学生的管理模式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本文姜葱科学和人本两个方面来阐述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管理模式;高职教育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头戏。提及学生管理模式,尤其是在高职教育下,学校管理层喜欢的是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去约束学生,这固然是很有必要,但随着素质教育机制逐步深入贯彻下,制度的约束已经不能成为学校管理模式的重心,我们应该探索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学生管
期刊
摘 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先生所著,本书主要讲了从晚明开始一直到清代三百年的学术做了系统的介绍,列举了明清的学术界代表人物及作品。本文主要讲述简述经学的发展,以及做经学的态度、方法、心得等。  关键词:发展;态度;评价  1 经学的发展  经学,是儒家核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经学的发展虽历经波折,但总算在儒家学派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并达到顶峰。  1.1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
期刊
摘 要:《虚伪的作品》是作家余华在80年代写下的关于小说创作的随笔,并一度成为了指导他写作的纲领性文献。很明显,余华早期的小说写作一直都是在对《虚伪的作品》中表达的“虚伪的形式”进行着孜孜不倦地实践。可以这么说,要读懂余华早期的先锋小说,就不能不读《虚伪的作品》。余华在《虚伪的作品》主要探讨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从世界与自我的角度在思想上提供“先锋性”的思考,另一个则是从自己从事写作的经验方面来阐述小
期刊
摘 要:申克尔将音乐作为一个整体,认为所有音乐都有一个深层次结构,所有的和弦节奏都是根据这份深层次的结构发展而来,关注整体,寻找音乐发展的动机,进而其次是音乐的导向性,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对音乐线性结构的重视及研究,为现代的音乐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申克尔音乐理论;民间音乐;传统音乐;和声  音乐是美学的产物,申克尔的分析法并不与华丽的修饰法相悖,知识关注的点不同,申克尔在分析音乐更在注意促
期刊
摘 要:作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爱伦﹒坡将“恐怖的美”融入哥特小说的创作,挖掘出那些被痛苦扭曲的人性,《黑猫》正是这样一部典型的作品。本文通过对《黑猫》中的恐怖场景与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探寻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爱伦·坡 《黑猫》;浪漫主义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世纪末,是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
期刊
摘 要:西敏司的《甜与权力》一书从权力的产生与传播、糖对社会权力及阶层变化的影响、意义与权力的连接三个方面展现了糖的权力表达。同时,该书运用了“以小见大、以物见史”,时空纵横的结合、中心边缘的分析,大众化独白中的社会变迁的以糖为背景的大历史观研究视角,使之在学术之林绽放异彩。  关键词:《甜与权力》;权力表达;研究视角  置身于现代社会,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享受着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巨大便利,我们很少
期刊
摘 要:《唐大和上东征传》作为一部史传性质的人物传记,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文学成就。笔者主要是从叙述策略及其生命线、三分虚构及其神秘性、非核心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来体悟其文学价值。  关键词:《唐大和上东征传》;鉴真;文学价值  1 叙述策略及其生命线  探讨《东征传》的文学价值,不可忽视的一点便是其叙述策略以及由其而体现出来的生命线,它代表了当时日本文学的最高成就,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它采取了独特的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