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协同开发的策略探讨

来源 :农村经济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fe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立德树人大背景下,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协同开发具有时代价值,体现在乡村学校教育优质发展的时代呼唤、协同理论奠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架构、乡村学校本土资源整合的实践诉求等方面.乡村学校仅依靠学校成员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不够的,需要在相关方的帮助下,通过构建(U-S-A)主体协同开发模式、整合乡土课程资源、建立中心校主导的片区制课程开发激励机制、建立集体审议制度等方式做好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协同开发工作.
其他文献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生历史性转移.长期以来,乡村优质人才持续外流、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本文聚焦苏北农村地区乡村振兴问题,从高职院校角度出发,提出高职教育助推苏北乡村振兴的新举措.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培育,助力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指出培养一批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自疫情以来,直播电商为推动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并将持续在促进消费、增加就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创造经济社会效益.技工院校贯彻落实相应政策,契合时代潮流,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采取乡校联合、工学交替的方法,完善乡村电商直播培养机制,让学生在校乡直播中学习,学习中成长,培养出学校满意、学生满足、乡村欢
文明单位是一种综合性荣誉称号.为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武汉市农科院“十三五”期间文明创建为例,结合农科业务特色开展系列创建活动,研究农业科研院所文明创建的方法、路径及成效,实证探究新阶段农业科研院所文明创建工作思路:构筑农科精神家园、两融合两促进、做实三农服务、坚持四个立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回顾建国以来乡村治理的演进历程,发现乡村治理范式经历了从“政社合一”走向“乡村政治”再向“三治合一”的嬗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乡村治理路径的创新,这对于新时代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经验启示.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我们党从顶层设计到问计于民都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放在重要位置上,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就必须着手解决当前面临的时代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充分探讨,明析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相对贫困、收入差距明显的问题,探索在新阶段下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重大战略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组织基础和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则是其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现阶段,随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也亟需解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从用人思路、培养机制、晋升阶梯、经济待遇、纪律监督五个方面入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组织基础.
理性是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行动者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选择,以求获得最大收益,这种收益不仅包括经济方面,也包括政治、文化、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理性可分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理性选择视角在人口迁移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流动人口个体或家庭的外出就业行为或城市居留行为是理性行动的表现,这一点不会因为我国的人口流动会受到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利用2015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基于Pe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模型,对城乡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自评健康和健康投资差异进行分析对比.考虑到不可控的因素和变量,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城乡样本倾向匹配评分法的稳健性检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农业户口类型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相对非农业户口类型老年人较差.不论是公共性健康投资还是个人健康投资行为,对非农户口老年人的影响效果比农业户口类型老年人更加显著.农村地区的公共性健康投资不足,农业户籍类型的老年人尚没有形成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政府应注重农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能够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的资源吸引力,利于迅速推进城乡融合,提升农村区域的经济竞争力.首先研究美丽乡村的评价指标,然后分析各个指标因素的构建原理,接着从资本、人力、产业结构等方面挖掘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机制,最后提出扬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乡村教育合格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等教育师范学校培养的师范生,但目前存在着高等教育师范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乡村教育的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乡村教育存在着教师流失严重,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低,老龄化;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高等师范生培养则存在教育见习、实习流于形式,专业技能缺乏职业认同感,从教意愿低等问题.针对乡村教育和高等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需制定有措施,提高高校培养师范生的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乡村教育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