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领导强势下属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部分领导都喜欢服从管理、听从召唤的下属,然而偏偏有些下属却不太“听话”,不怎么买领导的账,有些时候言谈举止甚至表现得比领导更为强势。对待这样的下属,如果方法简单、针锋相对,不仅有失身份,而且容易影响内部团结,形成“窝里斗”,削弱单位或部门的整体战斗力,最终对事业发展造成极大损害。如何领导强势下属,是领导干部应当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细观察:怎样逞“强”
  强势下属往往会在有意或无意间,以一定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让周围人都能感受到其强势的气场。一是傲慢生硬。自以为是、自命清高,唯我独尊、目中无人,举止冒失莽撞,言语执拗生硬,神态趾高气扬,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完全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二是不服管理。强势下属往往不太驯服,容易与领导“较劲”,常常顶撞领导,更有甚者,不服从领导的安排,不配合领导的工作,故意推脱或拖延领导交付的任务,偶尔还会给领导制造点儿“麻烦”,令领导颇感棘手。三是好抢风头。有的人个性比较张扬,喜欢表现自己,好出头露面,总爱以自我为中心,不甘当配角,常常忘记自己的身份指手画脚、插嘴插舌,让外人看来,他倒像是领导。特别是在单位的上级来检查指导工作时,更是争功抢赏、出尽风头。
  冷思考:因何而“强”
  一个能在领导面前保持强势姿态的下属,必定有其倚仗的“资本”,或在某一方面有优越感,因而不怕“得罪”领导。一是个性较强。客观而言,一些下属之所以强势,有性格因素在内。有些下属性格急躁、脾气火爆、态度生硬,遇见看不顺眼的事情或是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往往直言以对,不留情面,甚至在领导面前也无所顾忌。二是资历深厚。一些人在单位是老资格,多年的工作经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由于长期人脉关系的积累,支持和拥护者不乏其人。在新领导未到任之前,这样的人往往是很多人眼中的领导候选人。所谓“强龙难压地头蛇”,他自认为根深蒂固,领导轻易动不了他,因而难免嚣张跋扈。三是能力突出。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是技术骨干、中流砥柱,甚至在行业内也是业务精英、能力出众。没了他,单位的一些工作就可能“玩儿不转”、做不好,他在单位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自认为领导不敢把他怎么样。四是背景强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后台、有靠山、有关系。如果与这样的下属为敌,难免触怒或得罪他背后的“高层”,说不好连自己的位置都保不住。正因为猜到了领导会有这样的顾虑,所以他才敢轻视领导,不把领导当回事儿。只有仔细观察思考,搞清楚下属强势的原因所在,才能对症施药、应对得体。
  常反思:容人之“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的性格、脾气、秉性也各有不同。作为领导,首先自己要虚怀若谷,乐观豁达。对待下属包括强势下属,要一视同仁,以诚相待。既要容人之短,能原谅,更要容人之长,不嫉妒。一是容许不同意见。不要把下属提出不同意见看成是与自己作对,是不保持一致。作为领导,当有闻过则喜的气量,在决策前、决策时以及决策执行过程中,都要认真听取下属的意见,确保单位内部的和谐统一。二是容忍冒犯直言。强势下属往往个性较强、有棱有角,说话直言不讳,敢于犯颜直谏,有时甚至把领导搞得下不了台、收不了场。作为领导,不能把一般方式方法上的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要以冷静的态度对待强势下属,不能以急治急。三是容忍轻微失误。即便能力再强的人也难免出差错、产生失误。作为领导,不能借机讥讽下属,更不能无端地给下属“扣帽子”,甚至揪着下属的“小辫子”不放,而是应该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同时婉言指出其错误之处。
  巧应对:博采众“强”
  领导者应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要纠结于个人名利的得失,凡事多从大局考虑、多从长远着想,冷静思考,沉着应对。一是建立自信。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领导者也是如此。当下属在某方面比自己强时,领导者要敢于承认这样的事实,虚心接受,胸襟开阔。要多看下属的优点和长处,只要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领导也可以多向下属学习。同时,也要增强自信,上级之所以派你来任职,肯定是因为你更有过人之处,更加适合岗位的需要,更加符合单位的要求。二是真诚沟通。对一些强势下属而言,强势的外表或许正是其内心虚弱的外在表现。特别是那些资历较老的下属,更容易因能力不足、受关注不够而导致心理失衡。对此,领导者要主动关心爱护他们,引导他们端正态度,多提合理化建议。要用尊重、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使他们感觉到领导的器重,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到做好工作、发展事业上来。三是适当放权。根据下属的专长或优势,下放一定的权限给他们,安排他们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尽己所能为他们创造干事创业的舞台,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把他们的强势控制在无害化状态,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作出更好业绩。
  定规矩:依章治“强”
  对于那些自恃有后台,善于玩弄权术、投机钻营、溜奸耍滑、内心阴暗,不讲政治、不讲正气的强势下属,必须坚持党性、坚持原则,严肃对待,决不能姑息迁就;对于那些确属个性使然的强势下属,在包容引导之余,也应该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制约,不能听之任之,使其忘乎所以。一是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一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的集体决议,个人可以保留意见,但不能拒不执行,更不能擅作主张、越轨行事,或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消极对待。二是加强绩效考核。坚持对事不对人,凭实绩论英雄、比贡献定奖惩。在下属取得成绩时,要及时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对于表现突出的下属,要甘当伯乐,给予充分肯定,积极向上级举荐。三是确立底线思维。再有个性,也要按规矩行事,不能乱了章法,影响上级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对事业造成损害;资历再老,也不能功高盖主,唯我独尊,置集体利益于不顾;能力再突出,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仅凭个人感受和好恶行事。无论多么强势的下属,这些都是不能突破的底线。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金湖县委组织部
  (责编/傅建芬)
其他文献
舜王禅让“三作”指的是什么呢?据说,舜王传位给大禹时,他向大禹提出了三点要求,被称为“三作”,即“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逝了近五千年,但这“三作”的内涵、要求、意义,在今日并未过时。  重提“三作”,在于它的政治性。著名历史学家南怀瑾在“什么叫政治”的文章中开宗明义地讲,政治就是“正己而后正人”,而这里的“三作”,可以当成是领导干部做人、做事、做官的复合体,指综合要求、综合
前不久,新华社一则报道说:“凡事都有变通的方式。据银行内部人士介绍,现在通行的做法是,喝茅台把商标先撕下来,更为隐秘的办法则是,把茅台酒倒进矿泉水瓶。”  “凡事讲变通”,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影响到国民性,就是不认死理,不会在一个问题上固执地打转转。在实践中,无论是政策的执行,还是办法的采纳,往往采取实用理性的原则。这种观点和做派,自有其良善的一面,那就是遇事不走极端,不固执己见,一旦发现问题
3月27日,河北北部,某山城,天高气清,春寒料峭。笔者在那里遇上两件让人叹息之事。  事件一:  一群上了年纪的妇女,聚在老总的办公室。何事?要钱。  老总一次又一次地解释:钱不是按照有关政策已经如数补偿了吗?  答曰:那不行。  问:为什么?  答:你们挣那么多钱,为啥不能再给我们一些?  老总哭笑不得:那是国家的钱,不是我想给就给的,要按政策来。  驳:不行。  就这样,隔三差五,一次又一次,
黃局长一行从小巷深处的农家乐走出来时,天已经黑透了。上车前,黄局长习惯性地往四周扫了一眼,昏暗的灯光下,行人不多,没人注意他们。黄局长这才放心地上了车。  这段时间以来,风声紧,大家都不怎么敢出来活动了。今天,在黄局长亲自安排下,几个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开完会后,来到了这家隐秘的农家乐聚一聚。大家很开心,七八个人,开了五瓶白酒,喝了四瓶多,还剩下半瓶,办公室主任带上了车。  有人提议,难得大家一聚,
“裸官”是贪腐的高危人群,“裸官”的治理已成为我国反腐败的软肋。仅近年来,媒体已曝光的贪腐“裸官”名单便有一长串:云南省委原书记、电力部原党组书记、副部长兼国家电力公司原党组书记、总经理高严(正部级),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庞家钰,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原局长蒋基芳,贵州省交通厅原厅长卢万里,浙江省建设厅原副厅长杨秀珠,福建省工商局原局长周金伙,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原行长高山,黑龙江省石油公司原总经理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依法决策写入中央全会的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依法决策观念不强、依法决策能力不足,导致违法决策事件频发。因此,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能
对秘书而言,相比较于日常值班,节假日值班更为重要。因为节日期间,多数单位放假,上班的人员较少,人们的思想易于麻痹大意,很容易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因而,节假日值班,应当时时处处高度重视,做好全面工作。  一、提前准备。要按照单位的安排,牢记自己的值班时间,如果有重要事情无法值班,就要提前告诉有关领导,请人替班或者换班。值班前,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值班时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要与家人提前沟通,争取家
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一批“老虎”纷纷落马,这固然值得称道,但有一个共性现象却值得深思,就是这些“老虎”在落马之前,普遍“曾多次遭举报”,雅安的徐孟加如此,遵义的廖少华如此,南京的季建业如此,四川的李崇禧如此……可见,这些“曾多次遭举报”的官员,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查处。那么,那些担负查处职责的官员是否涉嫌渎职,是否该被问责呢?  官员“曾多次遭举报”很正常。一方面,讲原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