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习兴趣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实际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不论是作为主导的教师,还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他们都是有情感的个体,所以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情感的交流过程。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体,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的感染、迁移、调节等功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情感体验 情感领悟 情感教育 情感世界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感染效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即“情景,境地”。情境含有情形、景象,以及环境、境况的意思。情境教学以语言文字既是思想的载体、信息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载体为依据,要求凭借教材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感情。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创设“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创设乐学的情感。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把握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对于课本中的那些写作背景和人物的生活环境很难有深刻的感悟,因此对于人物的情感也很难感同身受。情感体验贵在自然,要学生乐于接受。鉴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本资源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和谐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和谐的氛围感染学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巴东三峡》一文时,为调动学生的情感,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你到过三峡吗?那里不仅有无比奇险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让你叹为观止、无比神往的人文景观。读了《巴东三峡》,你会有郦道元的“朝发白帝,暮至江陵”的真切感受,也会有李白彩云之间观“画廊”的遐想。通过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创设一种动情的情境,让学生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热爱、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以情促学,让学生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深入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教学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二、精妙释词,深刻析句,引领学生情感领悟。
  语文阅读由认知、理解、评论、赏析四个过程组成,其中,理解是关键所在。没有理解、何来评论与赏析,这是阅读的失败,同样,没有情感的阅读,也无所谓阅读,因为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与主人公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三者达到情感的共鸣,认识才深刻,理解才透彻。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用词考究、千锤百炼,我们只有抓住关键字眼去探究、去品味,方能悟情更深。如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写活全诗,流传千古,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增强了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既表现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则应引导学生去理解、去品味、去感悟,融情于景、融情于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优美关键的语句,我们要悉心体悟。透过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深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朱自清《背影》:“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了”,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回想几年前自己对待父亲的那种态度真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别人讲价钱,嘱咐茶房,都出于对儿子的爱,可是自己对父亲的爱竟无从体会。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醒悟到父亲的爱对自己的体贴而勾起的。作者在这里巧妙地以悔恨反衬思念,就使得思念之情格外深沉,为下面写背影作了厚实的铺垫,使一位慈父的形象在读者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学生掩卷而思,内心深处那根弦被深深触动。
  三、声情并茂朗读,深入语文实践,加强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尤为重要,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巧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填鸭式”的讲解只能事倍功半。成功的朗读,重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含义,激起情感的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各个年级段的目标中都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致力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朗读不只是一种把书面语言以有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它更是一种讲究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调动学生感觉、知觉,对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仔细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外,体会作者的情感,深入理解蕴含的意思,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如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用范读来创设情境,本词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上阕写景,句句有情,在描写象征长城、大河、高山、高原时,倾注着赞美祖国河山的爱国深情,语调宜轻柔委婉;下阕议论抒情,在评说古代帝王和当代英雄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之情,读时激情豪迈。让学生产生对壮美河山赞颂、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
  中学生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人格的健全等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教师及时表扬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再理解,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发挥学生的创造个性,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情感教育。
  四、高尚的人格,博大的师爱,照亮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语文课堂情感渗透的基础。教师要以崇高的人格去引领学生,用广博的师爱去感化学生。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理解与尊重,渴望关爱与呵护。教师春风化雨的爱,是照亮他们心灵的明灯,是促使他们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保护伞,在他们青春的画卷上涂上绚丽的色彩,增强他们的执著与自信。亲其师方信其道,在师爱的海洋里,师生敞开心扉,心与心碰撞,让爱激情飞扬,让情感自由流淌。
  语文教学中,一篇篇精美的散文,隽永的诗歌,经典的小说,真情的流露,至爱的传递,胸怀的抒发,哲理的感悟,或弥漫温馨,或闪耀光芒,或渗透人性,或孕育深沉,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以心施教,以情激情,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探讨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久而久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老师的指引,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著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寓教于乐,以境显情,以情感人,积极引导学生将情感投入作品当中,与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作者的情怀,以及本身的领会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从而到达悦目、动情、激思、励志、纯德的目的,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2]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3]朱以英.语文教学情感渗透的途径.
  [4]聂瑞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陕西教育,2008,(Z2).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教好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挑战会产生获得答案的好奇与探究的心理,成为学习的新动力。教师的提问应该成为适合自己学生个性和特色的 “艺术”创造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原则 提问方式 提问语境  有关“问题”的界定有很多种,但大多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同为:“问题”是个体未能直接达到目标时所处的情境。当一个人被问题所引发,
摘 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知青为题材的小说数不胜数。作家们往往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因而其写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主观色彩与时代政治色彩。而作为新生代作家的韩东,凭借其幼年时期对于历史的记忆,跳出了这种强烈感情的抒发和国家主义的宏大叙事,以一种更为客观、冷静的姿态,深入日常生活中来叙说这段往事,从而呈现出了一种“零度情感”。  关键词: “零度情感” 叙事视角 韩东 知青小说  同样是叙述知
摘 要: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课本知识的同时,对于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应用也更加丰富,而如何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把现实中的案例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合理选择、科学设置、灵活运
摘 要: 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教师的作用意义重大。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强化教研结合、视教育工作为终身事业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关键词: 教师 幸福 教育    幸福与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学习、工作、生活的最终诉求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人以有房、有车、妻儿环绕、温馨小家为最终之幸福;有人以甜蜜爱情为幸福;更有人以美酒佳肴为幸福。幸福观
摘 要: 民间文学是人民的集体创作,它构成了中华文化传统的基本面貌,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五四运动”使中国民间文学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学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讨民间文学的现状,并通过对造成民间文学现状的原因的分析,提出加强初中语文民间文学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现状 对策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里,我
摘 要: “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具有家庭经济困难,汉语基础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性格耿直豪爽、讲义气等特点。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并探索“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有效的管理途径。  关键词: “一类模式” 彝族大学生 特殊性 教育管理  根据凉山彝区的特点,凉山彝区采取了“两类模式”双语教育并存的教育模式。两类模式”就是指“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一类模式”是
【案例背景】  语文是美丽的!她的美恰似一幅油画,其饱含的也许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语文意境之美,也许是“卷卷长轴上挥洒的山水,铮铮琴弦上弹拨的音符”的语文感受之美,我们的语文课程恰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将那灵动如乐符般的文字传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的一系列过程。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古诗词也有这样明确的要求“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如何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政治课程具有三个明显特点,即思想教育性最突出、社会联系性最紧密、实践应用性最有效。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政治教学与一个人的个人情感、社会情感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加大情感元素的投入力度,更要把这种教育教学活动投放到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中。这种“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做法,既符合思品课程教育教学的内在发展要求,又是提升课程教学质效、增强
摘 要: 昆曲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之一,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这门流传了有六百年的古典艺术在21世纪的多元文化冲击下,其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该一如既往地保留,还是适应形势推陈出新,是戏曲界、文化界、演艺界等社会各界应关注和深思的。日本能剧也是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这两种古老的剧作能否融为一体,融为一体后的产物能否为大众接受及该如何定位,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论证与分析。  关键
摘 要: 在市场经济、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高中思政课教学具有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教学有趣有效,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师生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得到共同发展。作者参阅有关文献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调查走访部分教师、学生的基础上,对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背景和意义、具体方法及注意点,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不断创新高中思政课教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