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防治玉米二点委夜蛾田间试验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4444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不同药剂防治玉米二点委夜蛾试验,结果表明,20%氟虫双酰胺WG、24%氰氟虫腙SC、48%毒死蜱EC、20%氯虫苯甲酰胺SC、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对二点委夜蛾幼虫均有较好的防效,15d后的防效仍都保持在85%以上。
  关键词:药剂;玉米;二点委夜蛾;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91-0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ehl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害虫,主要为害玉米。其幼虫为害玉米幼苗的根部和茎基部,咬断幼茎或浅表层根系,受害植株轻者倒伏并伴有枯心,重者植株被蛀断,造成缺苗断垄。由于玉米属于个体生产能力强、群体自我补偿能力较低的作物,一旦缺苗断垄会对产量造成较大损失,若该害虫防治不及时,甚至可能造成绝收,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二点委夜蛾对于保障玉米生产安全十分重要。为更好地控制二点委夜蛾危害,笔者于2013年7月选择多种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对此试验,以期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0%氟虫双酰胺WG(日本农药株式会社);24%氰氟虫腙SC(德国巴斯夫公司);20%氯虫苯甲酰胺SC(美国杜邦公司);48%毒死蜱EC(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5%溴氰菊酯EC(江苏连云港立本农药化工有限公司);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2 试验地情况 试验于2013年7月进行设计和安排,试验田设在华山镇大程庄村,试验地土壤为两合土,肥力及产量水平上等,前茬小麦,田间管理条件较好,土壤墒情良好,小麦收割后留高茬(20cm左右),麦糠碎屑均匀散落在田间。玉米品种为大京九六号,于6月22日采用采取穴播的方式种植,每穴多以1粒种子为主,行距60cm,株距26~28cm,密度约4 000株/667m2,试验前田间未使用杀虫杀菌剂。
  1.3 试验设计 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Ⅰ:20%氟虫双酰胺WG20g/667m2,Ⅱ:24%氰氟虫腙SC40g/667m2,Ⅲ:48%毒死蜱EC100mL/667m2,Ⅳ:20%氯虫苯甲酰胺SC6.5mL/667m2,Ⅴ:2.5%溴氰菊酯EC20mL/667m2,Ⅵ: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0g/667m2,Ⅶ:清水对照(ck)。每个处理重复3次。使用3WRD-18B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每667m2药液量为50kg。共21个小区,小区面积48m2,随机区组排列。
  1.4 施药时间 试验于2013年7月3日下午(二点委夜蛾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此时二点委夜蛾多数处于2~3龄期,玉米处于3~4叶期。药前7d未用苗后除草剂,施药后水肥管理及其它病虫防治与周围大田一致。
  1.5 调查方法 施药前调查二点委夜蛾虫口基数,每小区5点定点取样,每一样点1m2(顺玉米单行2.5m×0.4m),逐株用搂耙检查玉米根周围20cm二点委夜蛾藏匿的地方,记载玉米株数和害虫数量,再用覆盖物覆盖原处,不破坏其生存环境;防治后3、7、15d调查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幼虫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虫量×处理区药后虫量空白对照区药后虫量×处理区药前虫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药后3d调查,除处理Ⅳ防效较差外,其余处理校正防效均在77%以上;药后7d,各处理防效均显著增加,除处理Ⅴ外,其它各处理防效校正防效均在90%以上,处理Ⅲ、Ⅵ更是达到了100%;药后15d,处理Ⅰ、Ⅳ防效有所增加,其他处理防效有所下降,但除了处理Ⅴ外,各处理防效仍然保持在85%以上。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6种药剂施药后7d除2.5%溴氰菊酯防效较低外,其他药剂防效均在90%以上,而且20%氟虫双酰胺、24%氰氟虫腙、48%毒死蜱、20%氯虫苯甲酰胺、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这5种药剂均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在生产上可以大面积推广,但药剂要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二点委夜蛾的抗药性。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总结了大棚层架式花菇种植技术,介绍了如何有效简化花菇生产中人工割袋工序,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皖南山区;香菇;脱袋;出菇管理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4-47-02    祁门县地处安徽省南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多田少,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的林业资源为食用菌生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近年来,全县
摘 要:通过测定无土栽培辣椒在高温胁迫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研究栽培品种的抗逆性和耐热性,以期筛选出抗性强的育种材料。  关键词:高温胁迫;辣椒;抗氧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 S6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8-87-02  植物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
基于分形调制的良好性能,提出了一种新的使用分形调制阵列、基于HVS视觉掩盖的图像水印算法,该方法将水印信号进行分形调制得到含水印的分形信号嵌入到图像子块的DCT中频系数
摘要:在肥料、农技操作等都相同的前提下,以油研10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油菜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株7 500/667m2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超出这范围后,产量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减少。试验的6种密度中,以双株7 500株/667㎡的产量最高,为196.5kg/667m2,与其他5种栽培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单株5 000株/667m2产量最低,为112.
摘要:在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南阳综合试验站的指导下,从2011年起在方城县广阳镇、清河乡进行了烟叶、绿豆间作生产技术探索,面积共计18 410m2,平均667m2产绿豆58.5kg,实现了在不影响烟叶生产的情况下,多收一茬绿豆,每667m2增加产值500元以上。该文介绍了烟叶、绿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烟叶;绿豆;间作;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72;S5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
研究了一类定义在Banach空间内新的涉及广义m-增生映象的非线性变分包含问题,构造了这类问题解的新的迭代算法,并且证明了解的存在定理和收敛定理.
在实一致光滑的Banach空间中研究了Ф-伪压缩映射对公共不动点的具误差的Ishkawa迭代逼近.所得结果改进和推广了近期的相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