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启发—探究”式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u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为重要目的,通过“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解决类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化学实验学习水平。
  关键词: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 应用原则 实例分析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启发—探究”式教学应运而生,作为一种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辅助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等为主要目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更注重化学的社会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应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原则
  1.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在实验课上教师应该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实验课的内容要求设置一定的情景模式,进而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鉴于高中生化学基础弱的现状,教师要尽量选择简单无危险的实验进行教学,达到启迪学生思考的教学目的。
  2.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实验过程是创新过程,所以教师要注重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书本内容,应向更宽、更深的范围拓展。比如在氮气和金属镁的反应实验中,教师可适当加入氮气与其他金属的反应实验,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类比中增加知识量,进行思维的发散。
  3.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上,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学生不能通过化学实验解决,需要综合所学学科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解决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在U形管妙用实验课中,教师要综合分析U形管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对U形管广泛的应用进行思考,运用跨学科思维得出完善结论。所以化学实验课的学习不仅在于化学课本的本身,而且在于所有学科的综合思考与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二、“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实例分析
  对于“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下面我们将用案例分析法加以说明。本案例以探究氯水的性质为例,进行“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分析说明。
  教学内容:探究氯水的性质。
  教学目的:通过设计氯水的实验,使学生掌握氯水的成分及性质,探究掌握氯水能够进行漂白的原因。
  教学模式:“启发—探究”式教学。
  教学方法:经过设计氯水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实验的过程。
  创设实验情境:首先,需要探究酚酞褪色的原理。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先面向学生,向NaOH溶液中滴加一定剂量的酚酞试剂,滴加到盐酸溶液能正好褪色为止,然后将混合溶液分为两份,分别标记为溶液甲和溶液乙,在溶液甲中滴加酚红试剂,在溶液乙中滴加NaOH溶液,静置一段时间,等待实验现象的发生。在静置了一段时间后了,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其中溶液甲没有明显的变化,溶液乙渐渐恢复了红色,实验进行到这个阶段,教师就应该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了,比如,酚酞为什么会褪色呢?这样的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与动力,经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最后总结出酚酞褪色的原因是HCl中和了NaOH溶液的碱性;其次,可以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设计氯水实验的目的,提问新制氯水的组成成分有哪些?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是循序渐进的关系,以第一个问题为基础设立的,教师在提问前要让学生了解氯水的主要成分有HCl、H■O、Cl■、HClO,在接下来的试验中,教师向NaOH、酚酞的红色混合溶液中慢慢滴加新制氯水,实验现象则会变为,原来的红色溶液的颜色会逐渐变浅,最终达到褪色的效果。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讨论,使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被学生牢牢记住,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观察能力,让学生了解到氯水的主要成分在一起的反应公式:HCI NaOH=NaCl H■O、Cl■ 2NaOH=NaCl NaClO H■O、NaClO NaOH=NaClO H■O,由以上公式可以发现,Cl■、HClO具有较强的漂白性。
  针对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教师可以做出一些假设:1.溶液褪色的原因是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致使NaOH溶液中的碱性被中和了;2.Cl■或HClO的漂白作用致使溶液褪色了;3.上述两种作用下溶液褪色了。提出以上三种假说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然后通过教师设计对应的三种实验对上述三种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NaOH溶液褪色的原因是Cl■或HClO或两者共同的具有的漂白作用。这样的实验设计和假设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留下深刻的影响,进而形成长久记忆。
  三、结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启发-探究”式教学刚好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时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教学的目标,辅导学生按照化学实验操作要求进行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和操作规范,培养学生的定向观察能力,并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作相应的指引解答,并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女兢.“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芬.“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考试周刊,2013(98):152.
其他文献
摘 要: 不管是民族、国家,还是个人,毫无疑问都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获取教训,是创新和发展的力量源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明确信仰,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从日常历史教学入手,探讨如何让学生汲取历史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在历史中思索未来。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信仰 灵魂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早在几千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着力围绕教材灌输知识,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道理,被动进行死记硬背的状态,严重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其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新颖性赢得广大师生的喜爱。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新课程理念及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积极贯彻,思想品德课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些教师在认识上存在严重误区,继而引发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是高中阶段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文章从同步卫星的一般发射过程入手,分析卫星转轨过程中的速率变化、能量转化。 Orbit satellite orbit is a hot top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以图为载体的地理题目,甚至可以说无图不成题,可见地图的重要性。“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它所表达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又是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不仅可以获取地理信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图表的阅读、分析、总结归纳和作图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运
目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已被众多教师接受,而且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实践融合到一起,并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新课改理念的实施对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从情感融入、教师素养培养、德育教育及中学教学与大学的衔接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在将新课改理念融入中学教学的过程中以优化中学物理教学。  一、情感融入  新课标中三维目标要求之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要求已经被多数人重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浓郁的情趣一直被认为是学习的“润滑剂”。“寓教于乐”可以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一、教师语言幽默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制的钥匙,它不仅可以开发情绪记忆,而且可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