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絮凝+电氧化法处理山西某区块煤层气采出水研究与实践

来源 :油气田环境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io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某区块煤层气采出水水质均值为COD 170 mg/L,BOD529.7 mg/L,氨氮5.36 mg/L,氟化物6.59 mg/L,4个污染物指标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限值要求.文章针对该地区煤层气采出水的可生化性差(BOD5/COD≤20%)、氯离子含量较高等特点,采用“电絮凝+电氧化”法进行中试试验,处理后水质COD≤17 mg/L,氨氮≤0.1 mg/L,氟化物≤1.0 mg/L,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COD、氨氮、氟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指标,使该区块煤层气采出水达到GB 3838—2002标准Ⅳ类水质要求(COD≤30 mg/L、氨氮≤1 mg/L、氟化物≤1 mg/L).应用中试试验研究成果,采用“双电+保障(过滤)”工艺在该区块建成了煤层气采出水处理示范工程,水处理站建成投运后出水水质稳定,始终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要求.
其他文献
通过探索和思考化学实验技术技能大赛对高职高专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无机化学及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的推动作用,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考核体系、规范师生操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国燃气管道逐渐进入事故多发阶段,燃气泄漏会增加管道运行的安全风险,严重事故甚至会导致人员伤亡.通过调研燃气管道泄漏扩散的相关研究,分别从泄漏扩散模型、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土壤-大气耦合4个方面论述了燃气管道泄漏扩散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并指出了当前燃气管道泄漏扩散研究存在的问题:已有研究多集中于相对简单的管廊及架空管道燃气的泄漏,关于埋地管道泄漏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泄漏影响因素的考虑尚不够全面,尤其在高压管道泄漏、多点泄漏叠加影响、泄漏溯源等方面成果极少;在埋地燃气管道泄漏规律的研究中,对土壤的性质大多
课程思政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为践行专业课实现“思政育人”理念,立足课程思政视角,重点探索了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包括构建思政案例库、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考核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实践及教学效果分析,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望为其他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和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借鉴,更好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作用.
环焊接头的强度匹配与韧性对管道服役安全至关重要.为了更深入掌握环焊缝的失效机理,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微观分析等方法,测试了两种不同强度匹配的高铌X80钢环焊接头的组织和性能,并借助数字图像相关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研究了焊接接头在拉伸载荷下的应变行为.结果 表明:低强匹配与高强匹配的环焊接头均具有较好的冲击韧性,二者的夏比冲击吸收能量平均值相当.在拉伸载荷下,应变集中最先出现在环焊缝的根焊及热影响区部位.随着拉伸载荷的增加,高强匹配环焊接头的应变集中逐渐转移至母材,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明确了该课程的育人目标,提出了以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为切入点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并从完善教学大纲、教学案例设计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改进等三个方面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系统设计.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热点时事讨论等教学方法,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环境类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天然气管网安全分析方法主要有风险评价法、可靠性分析法及脆弱性分析法.由于3种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识别关键组件的结果有所不同.通过将风险理论与脆弱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提出了风险-脆弱度方法:主要从管道运行状态、传输性能、网络特征3个角度识别管网关键组件,采用风险偏好型效用函数计算指标的后果严重度,再乘以失效概率得到风险值;从脆弱性分析思想出发,建立组件重要度计算公式,将重要度与风险值相乘得到组件的脆弱度,利用脆弱度识别关键组件.将该方法运用于浙江省天然气管网的脆弱性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法考虑了频发危险
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化工工艺学》属于专业核心内容,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化工工艺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和所用方法还比较滞后,更多的还是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课堂氛围相对枯燥,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以翻转课堂为基础展开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教学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化工工艺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认识到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内容展开教学实践设计,从而有效提升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吸引更多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学习中去,进而更大程度地
在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柴油可能形成蜡沉积物,污染后行汽油,造成混油损失.开展柴油蜡沉积研究,对保障成品油管道经济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总结了现有的主要蜡沉积理论;从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两个方面梳理了柴油蜡沉积实验研究现状;分析了基于分子扩散和剪切弥散两种理论建立的柴油蜡沉积速率预测模型.指出加强对柴油结蜡机理的研究,建立柴油蜡沉积模型,定量表征后行汽油溶蜡后主要质量参数的变化规律,是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柴油蜡沉积研究进展的系统阐述,为将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
在地形起伏地区,由于管道内水蒸气、凝析液等析出,地形低洼处管道易形成积液,堵塞管道,降低输气效率,危及管道及设备安全.为此,结合现场实际生产数据,对上倾管道中临界携液气速进行研究,发现随表观气速的增加,上倾管道压降先减小后增加.取最小压降点为临界携液状态,其对应气体表观流速为临界携液气速.探究不同管道倾角、含水率、管径下的临界携液气速变化规律,发现临界携液气速随管道倾角增加呈对数变化趋势,随含水率、管径增加线性增加.结合液膜模型假设得到临界携液气速公式,采用现场数据进行模拟,验证了该公式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生态环境监测纳入生态文明改革的统筹推进,对比国家近年来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推出的新要求,中国石油生态环境监测还存在企业自行监测能力亟需加强、应急监测技术与装备有待提升、污染源在线监测未全要素覆盖等问题.文章结合目前国家生态环境部提出的系列要求,提出了推进中国石油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的建议,即加快构建中国石油生态环境监测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区域管理模式;统一监测技术标准等要求,保障监测数据有效整合与互联互通;加快建设中国石油现代化生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