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区域间协调发展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12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战略
  确保区域间协调发展
  
  “双转移”五年大见成效
  
  多年来, 广东省多项经济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然而,在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广东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难题,如人均发展水平落后、区域发展不协调、环境资源压力加剧、土地瓶颈制约突出、社会管理压力加大及人口结构素质不够优化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广东省如何继续先行一步,勇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5月29日,广东召开了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专门会议,研究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的意见,动员和部署全省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促进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广东作出了一项重大战略决定:未来五年内,将用500亿元左右的资金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协调区域发展。
  “双转移”是指推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推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广东提出,力争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在办好现有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上,再规划建设一至二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推动广东省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就业结构整体优化,本省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以及向二、三产业转移成效显著。新增转移本省农村劳动力600万人,组织技能等级培训360万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显著下降,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生产总值增长率二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做到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
  黄华华省长多次强调,推进“双转移”是关系广东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破解广东发展难题的有效办法。有关专家认为,作为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的一项重要成果,“双转移”是广东转变未来发展方式的突破和升华;“双转移”是撬动经济社会转型的杠杆,是广东实现新一轮发展的现实选择;从“产业转移”到“双转移”,是广东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跃升。
  推进“双转移”的战略一经提出,迅速引起了各有关主体的强烈反响:珠三角各地充分认识到产业转移是推进产业升级、以世界眼光谋划自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天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欠发达地区将推动“双转移”看作是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予以响应。
  
  推动 “双转移” 探索已久
  
  推动“双转移”并非始自今日。过去五年,广东已经在这两方面做了大量颇有成效的工作。
  作为中国最早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珠三角,在产业能量聚集到足够大的量级时,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促进自身产业转移,是必然的趋势。而这种转移的苗头,在2003年左右开始逐步强化,也就是从那时起,广东在全国最早开始了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探索。
  2003年到2005年期间,广东就已抓住苗头,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珠三角产业转移,包括搭建“山洽会”平台,最早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以及出台《东西两翼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等,助推山区和东西两翼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其中,2005年出台的“22号文”,是公认的全国首个确立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制度的标本。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此后短短几年间,一批项目和资金涌向离珠三角最近、区位优势明显的山区。长时期封闭的山区打开山门,东西两翼临港工业开始布局。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很快被沿海其他一些省份参考以后演绎得有声有色。
  目前,有12个市与珠三角合作共建了24个产业转移工业园,投入开发建设资金近46亿元。去年,这24个园区已建成的132个项目实现产值约65亿元,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些地区已经率先行动起来,以求抢占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先机。广州市自2005年以来,已分别向本市外围、省内、省外三个层次转移了124家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企业。到2015年,还将向省内外转移搬迁企业150多家。深圳除了与省内地区共建转移工业园,还在重庆、湖南、江西、云南等地启动了转移工业园项目,以提高深圳经济对内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深圳宝安区已经尝到甜头,去年1至10月外迁企业108家,当时这108家企业的产值只有24亿元,而通过淘汰落后产业引入先进制造产业,目前同样的土地上产值已经达300亿元。
  
  转变才是转移的目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向晓梅认为,产业转移是“双转移”核心内容之一。转移是方式,转变才是目的。向晓梅说,在产业转移中,要遵循市场规律,有序引导产业转移,促使珠三角“腾笼换鸟”,实现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出,既是由于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上涨带动企业成本上升所引起的市场行为,又是由于环境恶化、人口低素质等引起的高社会成本导致的政府管理行为的必然选择。产业转移不是命令,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实现有序转出,是“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结合。
  向晓梅补充说, 在产业转移中,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东、西、北地区“筑巢引凤”,并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赢得加快发展的机遇。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必须为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载体和发展条件。因此,要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电网工程和路网工程建设。同时,产业承接要与当地劳动力转移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农村标准化建设和土地改造剥离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免费技能培训,为东、西、北地区的产业承接和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劳动力支撑,用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蔡兵认为,广东省实施产业转移工作已有多年,目前在山区和东西两翼建立的产业转移园有20多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产业转移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查找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对广东省今后搞好“双转移”工作意义重大。从近期对现有产业转移园开展的有关调研结果看,目前广东省产业转移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政府热、企业冷。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政府与企业在对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上进一步达成共识,更需要政府与企业在转移时机、地点和方式上相互沟通认识,使双方能产生互动。在推动“双转移”工作时,一定要做到政府和企业双方都“热”,只有这样,“双转移”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第二,来者不拒,一些产业转移园有成污染集聚地的危险。建议有关部门对新设立产业转移园项目要严格审批,各地政府也应集中力量建好现有园区。特别是对将要规划建设的一至二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在选择地点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只有形成各级各地政府间的相互协调,广东省的产业转移才能朝着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方向发展。
  第三,政策“打架”,难以落实。今后,在进一步完善有关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体系的同时,应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联动性,使“双转移”工作获得有效的政策保障。
  
  相关链接
  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在行动
  省发展改革委:
  提出规划发展粤东、粤西两个产业集聚新区。
  省劳动保障厅:
  提出优秀农民工可望进城落户成为城镇人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省教育厅:
  提出每年转移招生10万人,以招生转移促劳动力转移。
  省信息产业厅:
  提出致力发展现代信息产业。
  省物价局:
  提出实施差别价费政策。
  省工商联:
  提出拓宽民营经济融资途径。
其他文献
城市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软实力就是城市的品牌符号、文化符号,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目前有的城市竞争流于“数字化”、“表面化”、“指标化”,甚至一窝蜂地建设“大而全”的城市工程,既浪费了资源,也泯灭了城市的个性,真正的经营城市,是要把城市当做特殊商品对待,并运用经营手段,将城市纳入市场运作,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的运作与管理。    找准城市定位    打造城市品牌,首
邓小平夫人卓琳女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在北京逝世。    革命模范    卓琳原名浦琼英。有着显赫的家世,其父浦在廷是名震西南的民族实业家——有名的宣威“火腿大王”,他在政治上追随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因随滇军参加孙中山在1917年组织的护法运动并北伐入粤有功,被孙中山亲自委授少将军衔,并亲笔为他题书“少将第”。  卓琳于1932年考入北京第一女子中学,1936年中
犹记得两年前,欧盟对我国制鞋业实施了反倾销调查,并决定对我国出口欧盟的鞋类产品征收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欧盟的这一举动对我国的皮鞋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鞋业被乌云笼罩的时候,森达鞋业却没有受到欧盟反倾销措施的影响。森达企业是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选的全国16家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之一。它面对反倾销所采取的做法,值得众多企业借鉴。    中国
直到现在,回想起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还是很激动的。现在大四的我,即将从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因为专业名字太长,所以也简称“测控”。我们学校是一所典
近年来高考语法试题常提供一个话语结构完整、信息充足的微型语境,但会将考查的语言知识通过语境巧妙地隐藏起来.增加难度和灵活性,这种隐蔽性较强的考查方式.对语言运用有较高的要求。这类题目迷惑性较强,同学们往往弄不清试题考查的意图,无法和自己所掌握的语法知识链接。这时我们不妨在仔细审题和把握语意的基础上,转换思维,对题干进行置换处理.变角度寻求解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