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高年级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3140608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很多学生面临着谈“作”色变的尴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习作之间的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对文本范例中写作技巧的关注甚少。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教材文本中的范例价值,借助文本的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所运用写作方法的表达效果,从而在阅读中吸收,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中,真正发挥教材文本作为范例的价值。
  一、紧扣生动描写,学会翔实表达
  小学生认知思维相对笼统,表现在习作中常常喜欢运用一些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因此在他们的习作中“很”“非常”“十分”这些副词随处可见,却仍不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出来。其原因是他们缺少经典文本中精彩、形象词语的浸润。语文教材中经典的语段并不少见,如果教师不细加点拨,学生就容易泛泛而读,导致教材真正的价值得不到发挥。
  如《金蝉脱壳》一文中描写金蝉脱壳过程的语段就堪称经典范本。在初读时,很多学生被作者生动翔实的描述所吸引,那作者究竟是怎样将这一过程描写清楚的呢?可以先从逻辑认知的视角关注金蝉脱壳的整体过程,明晰作者的表达顺序,然后再聚焦细节,体悟作者对动词运用的精确性。五年级学生对于这样的描写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经验,但语段最后还着力描写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蝉尾出壳的情景”,这是一次相对陌生化的处理,学生需要深入感知一般性叙述与着力性描写相结合的过程,洞察从一般到特殊进行的创作思维。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动物进行相关活动的场景。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之后,学生想到了孔雀开屏、小鸡啄食、蛹变飞蛾等场景。教师则组织学生从表达顺序、精准用词、细节描写等方面展开迁移仿写的思路构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景象生动而翔实地表达出来。
  有了这样层层深入的指导,学生就学会了有条理、精准化、细节化表达的方法,真正彰显了文本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写作有参照,指导有梯度,实践有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二、紧扣规范格式,学会推敲形式
  关注形式并不是完全背离思想,形式与思想、情感、意蕴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因此,阅读教学要密切关注文本中独到、新颖而陌生化的形式,结合具体的语境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独特的形式所起到的表达作用,将学生内在的认知发掘出来。
  如《陶校长的演讲》是一篇以演讲的形式呈现的课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感知陶行知校长“每天四问”的主题内容之外,还需要从演讲的形式入手,把握演讲文稿的以下特质:首先,演讲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鼓动性;其次,演讲的结构清晰,条分缕析;再次,演讲的层次逐层递进,由浅入深,顺应听众的认知思维。抓住了演讲文稿的特点,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组织学生推进读写结合:在当下社会,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每天反省叩问自己的?并依循课文语段中“问什么、为什么这么问、该怎么做”的逻辑思维进行仿写,借助演讲中具有鼓动性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实现阅读与习作的高度融合。
  表达的内容需要以匹配的形式加以再现。本案例中的读写结合就巧妙地让学生体悟了文本形式的特点,并利用这种规范化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知,真正促进读与写的高效融合。
  三、紧扣认知观点,学会选择素材
  要想促成习作能力的发展,选择正确、新颖、独到的观点是基础。在明确了表达观点和认知情感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选择最精准、最妥帖的语言来表达。
  如《说勤奋》一文中,为了印证中心论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教师先后运用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这种事例论证的方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说理文论证方法的核心。为此,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两个事例进行统整对比,发现作者运用了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时代、不同领域的两个典型事例,旨在论证无论学习基础如何、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无论从事怎样的职业,通往成功的桥梁只有一座,即勤奋。明确了文本表达的观点,作者事例选择的角度、表现性语言的运用所蕴含的创作秘密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教师则引领学生依循着作者事例选择的思维展开深入思考:如果要增添第三则事例,该如何选择?有的从性别不同的角度,选择了居里夫人的事例;有的从残疾人的视角,选择了张海迪的事例……有了事例选择的判断,教师再组织学生从事例中提取出最能体现“勤劳促成功”的元素,将语言描述聚焦在人物言行以及与成功之间的联系上,让學生懂得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典型性以及语言斟酌、推敲的针对性。
  上述案例中,教师就充分发挥了教材文本的内在价值,剖析了作者表达观点的思维逻辑和言语运用策略,为学生的练笔实践奠定了认知基础。
  四、紧扣精妙构思,学会谋篇布局
  进入高年级之后,学生对文本关注和洞察的核心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字词或者句段,而应让学生对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洞察。不管写什么类型的习作,在动笔之前就要学会构思,在写之前就应该做到了然于胸。新颖独到的构思往往会给创作增添光彩,但很多的时候构思并没有现成的策略可以模仿借鉴,需要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内容进行灵活而巧妙的选择,在不断实践、尝试、反思、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历练自己的构思能力。
  如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经典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就将描写的对象聚焦于茫茫高原上最神奇、最独特的那一株柳树。在学生当下的认知能力中,一篇状物类文本无非可以从外形、生长、作用等方面描写,教师则让学生在初读文本、整体把握中就明确文本除了描写了自己认知之内的内容外,还描写了柳树的生长环境,想象了柳树的生长过程,对比了灞河柳树的特点……这些内容都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畴,对学生认知思维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在概括之余,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朝着深处再做进一步迈进,认识到这些内容貌似与柳树关系不大,但都能从不同的侧面烘托柳树的特点,如苍茫贫瘠的高原环境的描写,就凸显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想象生长过程,着力再现了柳树在高原上生长历程的艰难;尤其是最后灞河柳树的和盘托出,与高原柳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利用这种巨大的反差,将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从表层的感性体验,逐步向理性的深层进发。如此洞察探究,就与作者形成了深入的对话,洞察了作者巧妙的构思。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事物,学会从不同维度和视角来全方位地选择素材,明确写作范畴。
  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完全将教学的关注力聚焦在语言细节上,而是利用整体解构的环节,洞察文本板块之间的紧密联系,巧妙地窥探了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创作思路,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从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出发,探寻文本中最典型、最实用的写作策略,将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巧妙地整合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在感知领会的基础上迁移运用,找到写作的基本路径和规律,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泗阳县众兴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教师开展地域性推进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背后是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回归和真挚情怀。课程建设,上承办学思想和愿景,下辖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更重要的是,行动带来了一批具有课程领导力与建设力的校长和教师,其价值更是地方教育的宝贵财富。  昆山地区的教育者一直在努力,课程建设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一批眼光卓越、视野开阔、智慧非凡的校长、教育行家和教育能手们一直孜孜以求,他们不断扫视全球发展动态,求教于各路专家
天上的娃娃都有自己的工作。太阳娃娃站岗,月亮娃娃提星星灯笼,云朵娃娃巡逻……  彩虹娃娃去哪儿了?  没雨的时候,她不用在天上搭桥,于是一跳,跳到了地面上。那个时候,世界还没有颜色,白茫茫的一片。  彩虹娃娃想:我的工作就是要让人们过上七彩的生活。  星期一,彩虹娃娃开了一家花店。  瞧!红色的玫瑰花、黄色的太阳花、紫色的薰衣草……人们从没有看过这么美丽的花,花店还没开门,买花的人就排着队,围着房
  
第二天是个好天气,“嘎嘎——嘎嘎——”大雁队长一声令下,大雁们跟在队长身后起飞了。  大雁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整齐地向远方飞去。
晚上,小鼹鼠班几和妈妈刚捧起饭碗,突然,一大团泥巴从天花板上掉了下来,班几和妈妈赶紧向上看去,只见一个黑影从天而降。  那家伙砸翻了班几的碗,他手里拿的武器,打在了妈妈的头上,然后脸朝下摔在了地上,一动不动。  一瞬间,班几愣愣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惊呆了,他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哎哟,班几快帮妈妈拿条毛巾。”妈妈用手捂着头说,她的头被砸得流血了。  “哦,好!”班几这才醒过神来,赶紧到卫生间
找家(适合小班)  小朋友,你认识下面这些小动物吗?请你将小动物和它们的家连起来。(了解动物生活习性,锻炼思维灵活性)    解不开的结(适合中、大班)  妈妈帮宝宝织毛衣时不小心将毛线绕了很多结,请你帮忙看一看哪些结是打不开的。(锻炼观察力)    最大的正方形(大班)  下面是由很多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请你找找看,哪些正方形是一样大的?你可以在大正方形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注意,你所画的正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教师的困惑。在本文中,笔者针对有感情朗读的现状,提出一些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
《开天辟地》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最近,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开天辟地》,这位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了神话体裁的想象特征,现撷取教学片段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段】  (多媒体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  师:就这样盘古含着微笑倒下了。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作了世间万物,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世间万物”说明了变化很多,但每一个变化都是一幅
大脑袋狮子是一只特别的狮子,他每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坐在沙发上打盹儿,有时还会发出“呼呼”的打鼾声。  大脑袋狮子从来不会请求别人的帮助,因为他怕打扰别人,他就喜欢一个人呆在屋子里。  其他的动物路过狮子的家,看到大脑袋狮子每天都坐在沙发上,就叫他“粘在沙发上的狮子”。  有一天早晨,大脑袋狮子被一个硬硬的东西硌醒了,原来是一把钥匙,一把闪着金色光芒的钥匙。  大脑袋狮子把钥匙举起来对着太阳,钥匙就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分别安排了《司马光》和《守株待兔》两篇文言文,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此安排意在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做好积累和铺垫。因此,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排目的,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做好文本解读  1.目标设计与内容编排  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除了指向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