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南油田采出水硫酸盐还原菌生物抑制工艺试验

来源 :钻采工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yuan3660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南油田采出水质较差,特别是硫酸盐还原菌十分活跃,其含量远超水质标准的要求.硫酸盐还原菌会导致一系列严重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导致硫化氢含量增高和腐蚀速率大大增加.但乌南油田采出水中硝酸盐还原菌同样十分活跃,表明乌南水处理系统有使用硝酸盐还原菌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潜力.只要添加适当的激活剂,就可以激发硝酸盐还原菌的潜力,以期有效抑制硫酸盐还原菌和去除硫化氢的目的,通过大量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实验表明采用生物营养液+絮凝剂+助凝剂的药剂加注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功激活了硝酸盐还原菌,抑制了硫酸盐还原菌的活性,硫酸盐还原菌含量大幅度降低.标志着乌南联合站水处理工艺进入了新的阶段,乌南、英东水质持续达标,为精细注水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手段.
其他文献
分析了液体静压推力轴承供油孔区域惯性效应对其承载力的影响,供油孔区域惯性效应主要影响浅油腔液体静压推力轴承的承载力,当油膜厚度比大于5时,考虑和不考虑供油孔区域惯性效应的承载力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1%.对于浅油腔液体静压推力轴承,供油孔区域的惯性效应不容忽视,轴承承载力在考虑和不考虑供油孔区域惯性效应时的相对误差受供油孔半径和油腔半径的影响,其中油腔半径对相对误差的影响幅度较大.
PZ4-2D井为川西海相雷口坡组的一口超深大斜度井,井深6 573.77 m,最大井斜79.89゜,该井采用?88.9 mm×9.52 mm+?88.9 mm×6.45 mm组合油管带封隔器进行测试,测试后管柱遇卡无法起出,被迫在斜井段进行管柱切割.由于管柱内径上小下大且在大斜度井段作业,聚能切割弹尺寸不匹配导致弹片不居中,切割效率低、切割不完整,经三次切割后无法顺利起出管柱.为了保障该井管柱的顺利起出和后续作业,有效控制切割段深度和提高切割效率,提出了“电缆送放+电力机械切割”的新型电缆机械切割技术,该
井漏是钻井作业中最为严重的复杂情况之一,导致钻井周期长,钻探成本高.文章以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钻井过程中井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质特征及井漏复杂情况分析,探讨了王官屯油田井漏原因:馆陶组以上地层发育胶结疏松的砂砾岩,易发生孔隙渗透性漏失;沙河街组发育生物灰岩,裂缝开度为1~4 mm,易发生裂缝性漏失;现场堵漏材料类型少,封堵层结构稳定性及致密性差.针对馆陶组等渗透性严重漏失,研制了胶结固化堵漏剂,其由红泥废渣、石膏废料和高炉矿渣等工业废料组成,实现对工业废弃物料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降低成本并保护环境,胶结固
针对无磁钢轴承套圈磨加工时无法通过磁力装夹、固定的问题,设计了导磁附件,借助二级工装实现了内外圈的装夹、固定,并对主要工序的装夹、固定方式进行介绍.采用改进工艺加工轴承的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要求.
基于四点接触球轴承桃形沟沟道与球的位置关系,提出了一种沟道参数间接测量方法,解决了桃形沟沟曲率半径和沟曲率中心偏心距的测量问题,利用SolidWorks的尺寸驱动功能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反向验算,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目前海上油田实施无修井机平台检泵或换泵,只能依托于钻井平台配合作业,但由于钻井平台有限的作业资源、作业窗口、气象及作业成本的影响,不利于降本增效.缆式投捞电泵技术的引入与应用,恰能解决此难题,且不需洗压井,规避了储层伤害情况的发生.通过海上油田缆式投捞电泵技术的实际应用,表明该工艺完全适用于低产低效井或无修井机的无人平台,能最大程度挖潜生产井产能,较快恢复油田生产,有利于增储上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及推广价值.
针对D1-1HF井存在的密度窗口窄、气藏埋深浅、井控风险高及固井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通过控制钻井液密度、使用旋转防喷器、采用控压钻井等技术,钻至完钻井深;完钻后,使用有机凝胶配制的“气滞塞”延缓气体上窜,结合分段循环排气,争取足够的井口作业安全时间、保证油层套管安全下入;应用泡沫水泥浆体系、正注反挤固井技术,相对压稳气层,保证了生产套管封固质量.应用此技术成功完成了中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南川页岩气项目井控风险最高的一口评价水平井施工,为南川区块浅层气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关节轴承外圈装配缺口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加工工艺路线为:车成形→加工缺口→去缺口毛刺→热处理.提出采用冲缺口的加工方式,并分析了冲压工艺的冲裁力,选择了冲头材料,设计了冲头和模具.实际加工验证表明2种材料的冲头均满足加工技术要求,S KH-9冲头的性价比更高.
基于纳维-斯托克斯(N-S)方程建立了泵入型螺旋槽动压推力气体轴承仿真三维模型,分析了在变工况运行中不同的结构参数对螺旋槽动压气体推力轴承气膜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槽深为30~50μm,螺旋角为18°~36°,台区轴承间隙为4~10μm,槽内径比为0.6~0.8,槽宽比为0.7~0.9,槽数为12~25时,该轴承的气膜承载力达到最大;轴承结构不同时,轴承的气膜承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凸型槽、平底槽、凹型槽,且泵入型大于泵出型.
针对传统角接触球轴承冲压保持架工艺复杂,加工周期长,模具加工复杂,制造成本高且生产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将下料、拉伸、切底合为一道工序,采用偏摆料机构送料,模架采用四导柱结构;将冲孔和压坡合为一道工序,通过直线导轨式气动传动及伺服电动机带动实现自动化操作;冲孔冲头与冲孔凹模采用精密机床仿形加工.改进后工艺加工的保持架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要求,提高了加工稳定性,可实现大批量自动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