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系物1活性对脑缺血大鼠血管发生的影响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系物1(SIRT1)活性对脑缺血大鼠血管发生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

将12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模型组)、SIRT1激动剂组(激动剂组)和SIRT1抑制剂组(抑制剂组),每组大鼠各30只。用线栓法制作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恢复血流再灌注24 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面积;ELISA法检测缺血脑组织SIRT1去乙酰化酶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脑皮质区CD34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SIR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蛋白伪表达水平。

结果

模型组缺血脑组织SIRT1去乙酰化酶活性为(7.721±0.581) U/L,较假手术组[(13.828±0.828) U/L]显著降低(t=8.650,P<0.01);激动剂组缺血脑SIRT1去乙酰化酶活性为(26.165±0.971) U/L,较模型组显著升高(t=-26.123,P<0.01);抑制剂组缺血脑SIRT1去乙酰化酶活性(17.094±1.012) U/L,较激动剂组显著降低(t=12.848,P<0.01)。大鼠缺血脑组织SIRT1被激活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33±0.516)分]较模型组[(2.667±0.516)分]明显降低(t=4.822,P<0.01);抑制SIRT1活性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500±0.548)分]较激动剂组显著升高(t=-4.147,P<0.01)。模型组脑梗死面积为15.473%±3.049%,激活缺血脑组织SIRT1后,脑梗死面积(9.152%±1.803%)明显缩小(t=3.188,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缺血脑皮质区染成棕色的细胞为CD34染色阳性细胞;激活SIRT1可使缺血脑皮质区MVD计数显著增加[激动剂组MVD计数:每高倍镜下(8.167±1.941)个,模型组MVD计数:每高倍镜下(3.167±0.753)个,t=-6.864,P<0.01]。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激活缺血脑组织SIRT1后,缺血脑组织中VEGF(激动剂组:0.568±0.012,模型组:0.468±0.008;t=-11.034,P<0.01)和EPO(激动剂组:0.646±0.010,模型组:0.471±0.013;t=-20.952,P<0.01)表达明显增加。

结论

激活SIRT1对脑缺血大鼠有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缺血脑组织中VEGF、EPO表达,增加缺血再灌注早期血管发生有关。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报道远端肌无力中性脂质沉积症一家系临床、病理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病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08年1月就诊于我科的远端肌无力中性脂质沉积症一家系中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电生理检查和骨骼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提取DNA行基因检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家系中2例患者为同胞姐妹,临床表现相似,均于30岁后发病,临床以四肢远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血肌酸激酶均升高(分别为1
目的回顾分析各种抗体类型自身免疫性癫痫(autoimmune epilepsy, AE)的临床、结构及功能影像、炎性脑脊液、脑电图、伴发肿瘤等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确诊的AE 42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头颅MRI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脑脊液炎性改变、伴发肿瘤和生化检查结果等,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42例AE中抗amphiphysin抗体相关
期刊
目的评价脑脊液二代测序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李斯特菌感染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为明确2017年6—1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5例CNS感染患者的致病微生物,采用血液与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培养、革兰染色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应用BGISEQ-100测序平台进行脑脊液病原测序,同时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实验室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5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
期刊
目的报道3例窖蛋白相关肌病患者的临床、肌肉病理及分子病理特点,并结合文献对本病进行回顾。方法总结3例以肌肉波纹样蠕动为突出特点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和窖蛋白-3免疫组织化学病理特点,行CAV3和PTRF基因检测。结果3例患者临床均有典型的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包括叩击诱发的肌肉快速收缩和肌肉隆起以及机械刺激诱发的肌肉波纹样蠕动。例1尚有手肌无力和萎缩;例2在病程早期仅
目的探索体外缺血缺氧条件下丁苯酞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成血管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VEGFR2)-Notch1/Dll4信号的相关性。方法对HUVEC传代培养后设置对照组、模型组、丁苯酞干预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调整细胞浓度为1×105个/ml,每组从均匀的细胞悬液中直接加入1 ml(即每组细胞1×105个),模型组和丁苯酞干预组均为缺血缺氧条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血清抗皮动蛋白(cortactin)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重组纯化人皮动蛋白作为抗原,采用ELISA、Western印迹法对100例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门诊及住院MG患者(MG组)、40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及40例其他神经免疫疾病患者(OND组)进行血清抗皮动蛋白抗体检测,同时采用EL
目的报道4例鸟苷二磷酸甘露糖焦磷酸化酶β亚基(GMPPB)基因突变所致继发性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病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肌肉影像、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09—2017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继发性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病2个家系共4例患者的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肌电图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分析家系1和家系2的2例先证者的肌肉影像、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病理特点,并对该2例患者行靶向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