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背景下初中生物学跨学科案例的教学设计与思考——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例

来源 :生物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n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对社会新闻的关注,结合上海市新增生物学学科与地理学学科跨学科案例分析的中考背景及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任务驱动,利用初中生物学和地理学学科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湿地与候鸟的关系,初步感悟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并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其他文献
库水和降雨直接导致水库滑坡地下水变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已有研究大多是基于监测数据探讨库水与降雨对滑坡变形的影响,未能揭示水库滑坡地下水响应规律,地下水浸润线计算模型没有同时考虑降雨和库水的影响,且模型边界条件与水库滑坡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为了揭示大型水库滑坡地下水动态响应规律,需要构建更接近实际情况的地下水位浸润线计算模型.通过三峡水库石榴树包滑坡地下水动态监测,揭示了库水水位变化和降雨条件下滑坡地下水水位动态响应规律,其地下水渗流场近似层流,滑坡前缘和中部的地下水水位与库水位几乎同步,滑坡后部的地下
为研究人工恢复草本植物对青藏铁路沿线退化高寒草原土体抗剪强度增强作用,以青藏铁路沱沱河段人工草地建植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区内生长期为1 a的3种组合种植草本植物开展单根拉伸和根-土复合体直剪试验,评价了3种草本组合单根、根-土复合体力学强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组合类型I即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其3种草本平均根径(0.06~0.34 mm)、平均抗拉力(0.58~3.09 N)、平均抗拉强
采空区深度、平面位置等控制缓倾层状结构采动斜坡的变形特征,直接影响采动斜坡整体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地下采煤引起上覆岩体变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目前采空区特征对斜坡关键位置的影响作用揭示还不够深入.贵州省发耳煤矿尖山营变形体是典型的缓倾层状结构采动斜坡,具有上陡下缓、上硬下软的特征.文章以发耳尖山营变形体为例,采用地质过程机制定性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多层开采与不同深度单层开采对斜坡变形的影响,揭示采空区宽度、深度及深厚比等参数对斜坡变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层开采导致斜坡坡脚破坏和整体塌陷,引
为了研究绿色环保新型流态固化土在狭窄肥槽回填等工程问题中的应用,提出稻壳灰联合地聚物固化工程渣土形成流态稻壳灰-地聚物固化土.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UCS)试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EDS)等测试方法,研究稻壳灰的掺量与粒径对稻壳灰-地聚物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UCS)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稻壳灰掺量与粒径对其微观结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稻壳灰-地聚物固化土的净浆流动度与稻壳灰的掺量、粒径呈负相关关系,其凝结时间与稻壳灰掺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与稻壳灰的粒径呈负相关关
本文介绍以PTA量表为基准制作的生物学探究性实验评价量表,并以“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实验探究”一节为例,介绍PTA探究类评价量表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希望为广大生物学教师解决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困难、快速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供可视化的评价参考.
病毒依赖宿主细胞的蛋白翻译机制来实现有效的复制,从而完成其生命周期并产生新的子代病毒.宿主核糖体蛋白参与病毒转录、增殖和抗病毒免疫应答,对病毒感染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核糖体蛋白在病毒转录物的选择性翻译中起着多方面的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宿主核糖体蛋白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土填方边坡在降雨入渗下容易发生滑坡.为了探讨降雨入渗下压实度对黄土填方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失稳模式以及滑动机理的影响,基于室内降雨系统,结合传感器监测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开展了边坡压实度为80%(低压实度)、90%(中压实度)、95%(高压实度)的降雨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压实度对填方边坡体积含水率、基质吸力以及变形破坏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压实度的不同,边坡首先破坏的位置不一.中、高压实度下的边坡最先破坏发生在坡脚处,表现出滑塌破坏;而低压实度则是在坡顶,为湿陷沉降破坏.边坡压实度越大,其变形破坏过程
教学中渗透假说—演绎法,有助于学生亲历思考与科学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本文基于对假说、演绎的实质解读,构建出假说—演绎法教学一般模式,并通过案例将其应用于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推理的方式主动建构生物学概念,发展核心素养.
本文以“群落演替”一节复习课为例,借助“演替”这一真实的情境,设计一系列关于情境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据不断变化的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和方向,运用“动态思维”对演替中多项生态学参数的变化展开探讨,实现动态思维的发展.
以“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一课为例,通过前端分析、创设活动、批判反思,辅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的维度、广度和深度.基于教学活动设计,构建深度学习的起点,彰显深度学习的特质,最终完成元知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