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窗子与拿起镜子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8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个经典的“王珞丹之问”: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现实中。很多教师也有这样一问:听过很多讲座、参加过很多培训依然成不了名师!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讲座也好、培训也罢,都是在借助外力为教师打开观察世界的一扇窗子。但是,“打开窗子”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就有可能变成了“打破窗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各类培训时,要注意提前对教师的需求作深入调查,“请进来”的要能够真正贴近教师的心理需求。而且要做好“售后服务”。不能培训时轰轰烈烈。结束后悄无声息。
  外力固然是推动一个人前进的重要力量,但要想激发教师成长的潜能必须真正触动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唯有自主发展才是良性发展之路。我们身边的教师。凡优秀者大多不是那些热闹型的教师,而是那些不显山不露水。耐得住寂寞。于教學工作之外。喜欢读书学习。注重自我反思。这些教师的进步,一点都不轰轰烈烈。甚至不为外人所知。他们发展靠的是一种“隐性工夫”。这充分验证了“静水流深”的道理。显性的措施能使教师“走得快”。而隐性的因素却让教师“走得远”。
  教师的成长自然离不开打开窗子、虚心向别人学习,但更需要静下心来。拿起“镜子”观照自我,多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力求加以改正。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和进步。
  综观所有教师的成长历程。教师之间进步程度的不同也就在于这个“反思”上。不喜欢拿起镜子,观照自己的教师,年复一年地重复自己,只会让自己陷入“年年岁岁花相似”的窘境;而一个能不断拿起镜子,反复观照自己,给自己找毛病和缺点,解剖自己,喜欢跟自己过不去并且较劲的教师,就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它绝不会走“回头路”。他们“思过去”是为了指导今天的自己,他们“思今天”是为了看清明天的路。
  能够打开窗子,还要善于拿起镜子。才能打破那个“教师之问”!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不同部位血管钙化患病情况及与矿物质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血液透析中心的MHD患者68例,分别采用腹部、骨盆、膝关节X光片检查不同部
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倡导的新教育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更应该有一种读书的习惯,成为学生热爱读书的榜样。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  在读书的过程
<正>董老师隔一段时间就会向儿子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一天晚上,儿子看完《小袋鼠历险记》后对他说:"爸爸,我强力推荐这本书给你看。""为什么?"董老师好奇地问。"里面的
我带学生参加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比赛,这样的事情是第一次发生:2010年RCJ中国选拔赛在广州举行.那天晚上,我一人在宾馆房间里调试机器人,平时非常懂事且成绩非常好的小A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