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理论构念的素养及其模型构建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养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是指人类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旨在维持和促进个体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等内在特征。素养理论需要采取一种整合的、生态化的视角,从个体和环境互惠共生、彼此调节的双向动态关系中阐明素养的本质及其发生和发展机制。素养发展贯穿个体生命始终,整合了生理—物理、社会—文化、心理—行为等诸多层次的要素及其关系,是一个持续有机的生成和建构过程。其中,集体实践、个体主体性和社会互动构成了人类素养发展的三维辩证系统,作为广义工具的文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按照这一理论视角,既有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路径可以概括为“需求—功能”“文化—心理结构”和“全息—层次”三种模式。“需求—功能”模式关注素养满足社会现实需求的使能性质,“文化—心理结构”模式关注历史积淀的素养内涵共性,“全息—层次”模式关注特定实践活动(或领域)承载和培养素养的蕴含性。三种模式彼此补充,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理解人类素养的内涵、结构和发展。
其他文献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是真核生物最丰富的一种RNA修饰,广泛参与RNA的核输出、剪接、翻译和降解等过程的调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m6A甲基化修饰与代谢、免疫以及良恶性疾病有关。本文对circRNA m6A甲基化修饰在机体生理过程、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口腔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现有研究显示,m6A甲基
文艺与传媒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文学的传播与发展依赖于传播技术的革新与改进,传媒的生命内涵只有融入文学因子,才能灵动而鲜活。影视改编可以将二者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既可以体现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与终极人文关怀,又可以充分体现传媒技术的灵活和传媒者的奇思妙想。本文首先对经典文本进行概述,其次分析影视改编的可行性,再次分析影视与文学改编的必然联系,最后提出影响影视改编效果的因素,以期为经典文本的影视改编提
<正>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关注人居环境的艺术设计,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而科技水平的发展为人居环境的艺术设计提供了新发展思路。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借助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营造多元化、数字化、现代化的居住环境,这不仅是建筑景观设计行业的重大进步,也是科学技术在其他领域广泛应用的又一重要体现。建筑环境的景观设计与其场所具有密切联系,
期刊
比较阅读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及实际教学状况,或结合与所学课文有明显相关性的篇目,或选择与所学文本具有一致性或显著差异的文段、语句、词汇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为深刻有效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具体含义、写作特点的阅读教学方法。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课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总结归纳法等科学方法以实现对比较阅读在高中文言文教
创造性包含着创造性潜能、创造性成就、创造性才能等侧面以及微创造、小创造、职业创造和大创造四种水平;学校教育中的创造性培养,应该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为主要目标,应该同时关注学生的创造性认知、元认知、个性、动机和领域内知识的发展。创造性活动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低阶到高阶的发展顺序,自主性、生成性是创造性活动的本质特征。学校教育应该把发展创造性视为每个学生的成长目标,把创造性活动纳入日常教学,充分发挥
比较教学法是指采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的方式,从横向与纵向的层面对不同的知识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深度。在展开比较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够有效拓宽学习的视野,活跃学习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获得全面提高。本文就具体谈一谈比较学习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已经有百余年历史,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教育心理学还很年轻。从内部看,它依然缺乏属于自己的核心关切、概念体系和方法论;从外部看,它面临学科不断分化带来的新挑战。在21世纪的语境下,很难再把教育心理学看成是传统心理学的衍生学科,而无视它作为“设计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质。对教育心理学的重新定位,需要确立它自身的核心关切,以有别于其他心理学科,尤其需要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论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学校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变革引发了“教育危机”。文章借鉴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和经合组织提出的教学核心概念,系统分析了国外和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协同创新的案例,并就如何建立具有活力、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教育生态系统提出了建议。研究发现:第一,教育系统中存在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这决定了学校与社会并不是对立的,而需要彼此协同;第二,世界各国的学校与社会中其他教育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