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类电视节目新观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23456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调解类电视节目以其真实、可信,恰到好处的“秀”出节目冲突,普及法律知识、弘扬社会正义;全方位与受众互动等众多特点为真人秀的本土化发展开拓了新路径。
  【关键词】电视调解 调解类节目 真人秀
  经过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选秀、真真假假的相亲之后,目前电视荧屏上又悄然刮起了一股“调解风”。随着《金牌调解》、《幸福魔方》的热播,各电视台纷纷效仿推出了调解类电视节目。
  一、电视调解类节目崭露头角
  1、真人秀节目的魅力及发展瓶颈
  “真人秀”是一个舶来词,它的英文名称是Reality TV或Reality Show。目前,学界对“真人秀”尚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一般认为“真人秀”就是对自愿参加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从“真人秀”小试身手到目前深入人心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从《走进香格里拉》、《星光大道》的红火开播,到《超级女声》、《学徒》的巅峰时刻再到如今真人秀节目的铺天盖地,“真人秀”以它的真实性以及背后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然而,“真人秀”在满足观众窥私欲的同时也出现了与中国传统道德礼仪文化冲突的现象。简单肤浅的“本土化”复制,必然会在发展之路上出现“水土不服”。如何在吸收国外“真人秀”成功经验的同时,做出符合中国观众审美趣味的节目,是“真人秀”在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电视调解类节目——泛真人秀节目的衍生品
  自2000年“真人秀”节目登陆中国以来,真人秀节目从广东卫视《生存大挑战——边陲三人行》的刻板模仿到《非常6 1》、《超级女声》等与国情相结合的探索,一路走来已经从边缘走向了主流,加之个性展示文化唤起了观众的表现欲,“秀”这个概念的流行更是与“真人秀”节目不谋而合,缠绕在一起将“真人秀”推向了节目形态的普及流行。电视调解节目也顺应这种真人秀的流行产生了。但不得不说的是,在众多衍生品中,电视调解节目可谓是比较成功的,这使得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股调解热潮。
  伴随着《金牌调解》、《幸福魔方》的热播,调解类电视节目在众多“真人秀”衍生节目中杀出重围,完成了“真人秀”的本土化改造,得到了观众的追捧。这类调解节目大都是记录矛盾双方通过专业调解员、主持人和嘉宾调解员的调解最终解决或弱化矛盾的过程。调解类电视节目把不同于纪录片的“真实”,不同于访谈节目的“亲和力”,巧妙地融合了真人秀的“零门槛”参与,摇身一变,为观众烹调了一道集严肃的法律知识和娱乐效果为一体的多元化大餐。
  二、电视调解类节目的发展
  在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获得成功之后,山东卫视的《和为贵》、山西卫视的《和事佬》、江苏卫视的《超级调解》、青海卫视的《下一站幸福》等一系列调解类电视节目被搬上了荧屏。各个卫视的调解类节目已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是由于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内容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上的真人真事,高度的相关性为调解类电视节目奠定了受众基础。
  1、受欢迎的原因
  电视荧屏上的调解类电视节目数量众多,它们相互竞争但没有影响到其发展,反而使这种节目形式越来越受大众的青睐。其与生俱来的特点和对观众需求的准确把握造就了其成功。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真实与可信是收视率的保障。调解类电视节目坚持反映百姓的真实生活,正是因为高度的真实性才使得受众感到节目中的人物的可信,节目中发生的矛盾是正在发生或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矛盾,高度的相关性抓住了观众的心。
  其次,巧妙的“秀”凸显喜剧效果。作为真人秀节目的衍生品,调解类电视节目突出了“秀”。人物的对话、辩论行为必须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在一个区别于日常生活场景的框架里去完成,这种拟态的真实而非常态的真实使得老百姓家长里短的“矛盾”带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整个矛盾的论述,解决矛盾的过程也就有了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
  第三,涉及法律和心理健康知识,在调解矛盾的同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由于调解类电视节目是解决百姓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矛盾,想要准确剖析矛盾,公平解决矛盾就涉及到法律知识。观众通过观看节目可以在活生生的案例中了解法律知识,显然,这比起生硬的宣传更容易接受。每一档调解类电视节目都会在嘉宾调解员中安排心理咨询人员根据矛盾双方的实际情况给予心理辅导。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也得到了一次心理体检。在认识矛盾的同时调整社会价值观,为观众树立一个社会道德标尺,充分体现了节目的社会关怀。
  最后,零门槛的参与方式和及时的观众互动,掀起正义的高潮。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参与者不是演员而是双方当事人,这样零门槛的参与方式满足了受众的情感参与。此外,调解类电视节目在与现场观众互动的同时,还采取电话互动、网络互动等方式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互动,甚至采取网络同步播出的方式与网民互动,这样几乎无缝式的覆盖与互动,扩大了节目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有时会出现观众和网友各持己见、互相争论的现象,然而社会正气就在这些争论和矛盾解决中树立起来了。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卫视都开办了调解类节目,这些节目在成功探索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同质化现象严重。各个卫视为了收视率,纷纷办起了调解类电视节目,在产生许多精品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质量低劣的复制品。调解类电视节目要健康发展,同质化问题首先要解决。
  其次,低俗化引发道德质疑。调解类电视节目涉及的内容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琐事,为解决问题不免在一起说事拉理,如果在整体进展中没有很好地设计,乍一看就像是日常生活的“吵架”,毫無观感可言,从节目的发展而言,这一点不容忽视。
  第三,调解地位的不确定引发尴尬。调解类电视节目作为一档为百姓解决纠纷的节目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调解员能否公正地解决问题,也关系到该类节目能否健康发展。
  三、电视调解类节目的发展
  调解类电视节目要继续发展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要从自身定位出发,寻求发展空间。首先,以过硬的节目质量促发展,拒绝庸俗节目内容,特别是要防范无度的克隆,这是提升节目质量、打造节目品牌的方法之一。
  其次,把握好模仿与创新的度。模仿成功的节目形态是节目求发展起步的必经阶段,生搬硬套只会让节目走向死胡同。对于调解类电视节目而言,处理好节目、调解人、矛盾双方当事人的关系尤为重要,为形成视觉冲击而让调解人任意发泄私人情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①张娟,《突破预设捕捉灵光》[J].《视听界》,2005(1)
  ②陈晓春,《对我国真人秀电视节目本土化发展问题的研究》[D].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
  ③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④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1999
  ⑤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⑥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⑦陈功兰,《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消费文化特征》[D].硕士研究生论文,2010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山西崦山自然保护区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文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考察,分析了他们的数量、质量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
文章在乌兰察布市前、后山地区分别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丰镇市和四子王旗,对国家重点工程实施以来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从中发现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
文章叙述了准格尔旗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森林资源状况,并针对准格尔旗实际,提出了准格尔旗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几点建议。
二○一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宁委办发[2014]51号各区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监督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监督工作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宁委发[2014]38号)精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监督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增强监
【摘 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地方都市报发展受到新媒体冲击,发展受限。创刊于2002年的宁德晚报,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报纸发行量,稿件质量等都有了较大提高,在未来的发展中,宁德晚报可以在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多元策划,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下功夫,开拓市场的蓝海。  【关键词】媒介竞争 宁德晚报 生态环境  宁德晚报创刊于2002年,立足及时、准确地反映本市各条战线的要闻以及社会新闻,在十多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