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亚洲与批判性区域主义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aig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知名后殖民批评家斯皮瓦克一直以来专注于用普世主义来揭示属民视域,不满于文化与全球化视域下形成的观点。其力作《别样的亚洲》从批判性区域主义的角度来想象亚洲以及亚洲内部各区域和各民族文化身份的断裂,进而再现它们真正的身份并吁求亚洲内部的差异与多样性,从而对全球化带来的危害进行批判。
  【关键词】斯皮瓦克 《别样的亚洲》 多元化 批判性的区域主义
  美国知名后殖民批评家佳亚特里·C·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在其力作《别样的亚洲》中,将其批判性区域主义视角重心指向了亚洲。她为何选亚洲作为其理论对抗全球化的一个立足区域,为何《别样的亚洲》中的Asias这个词有复数,她又是如何展开批判性的区域主义论述的?笔者将逐一进行解析。
  全球化与区域主义
  全球化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作为一种变化的范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想象,已经取代了现代化并不断为大家所熟知,但其不确定性同样也让人困惑。同时,区域性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而如影随形,而且似乎针锋相对。因此,对于区域主义的概念有必要在厘清全球化与区域主义关系前以及叙述斯皮瓦克全球化语境下的批判性区域主义概念之前做一个基本的推敲。近二三十年来,区域主义又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却有点反讽意味,这还得拜全球化所赐。全球化的铺天盖地被看作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过程和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在这个进程之中,区域意识便由此而生。德里克就始终关注着全球化与地域主义,他认为全球和地方是杂交和矛盾的统一,全球化带来的不定性和破坏性同样也突出了地域的意识。斯图尔特则认为:“当代超地域(superterritorial)趋势的出现非但不会导致地理地域的终结,相反,全球空间将会与地域空间并存,并以复杂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地域化或者再辖域化会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伴随现象甚至全球化的一种体现形式。”①斯皮瓦克对于全球化和区域主义的理解和德里克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在她看来,现在流通的有四种全球化模式:“第一,全球化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是一次简单重复。第二,全球化本身可以等同于由布莱顿森林会议发起的全球治理的努力,那次会议也是后殖民与后民族世界的开始。第三个模式是整个地球处于一种共同的文化困境中,其特征就是城市主义。最后,全球化指的是某些更抽象更虚拟的事务,它与特定的金融资本、竞争市场的优势有关,并且优势是处于可交涉的状态,从而与世界体系不同。这一技术现象是柏林墙倒塌和芯片发展的结果。从这一点来看,全球化是一种断裂。”②可见,她对全球化是持批判的态度,同时,她又认为全球化与区域互相纠结交织,区域为批判全球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有利于理解当今世界现状。因此,在此基础上,2008年她又出力作《别样的亚洲》。此书中,斯皮瓦克想要一个批判性的区域主义的世界,“因此我想,在所谓的地球南部重新发明公民国家,摆脱民族主义的同一主义(nationalist identitarianism)包袱,倾向于一种批判性的地区主义,超越民族的疆界,这似乎才是我们提上今天议事日程的。”③
  多元化的亚洲
  为何是亚洲?斯皮瓦克选择亚洲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她生在印度,学术生涯在美国;二是亚洲这个区域的问题性和敏感性,亚洲这块大陆本身深度的区域化使得目光都聚焦在此。在作进一步探讨之前,让我们首先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何《别样的亚洲》中的Asias这个词有复数?不光书名如此,书中第七章“我们的亚洲”(Our Asias)亦是如此。同一个词在两篇文章中同时出现可不是巧合。斯皮瓦克精巧的词的使用以及由标题“别样的亚洲”吸引读者的兴趣在最后一章回归本原成为“我们的亚洲”,首先突出了亚洲的不一样之处。Asias这个词本身除了包含亚洲本身而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该书各个文本展示了多元化亚洲的想象,为别样的或他者的研究规则做准备。只有如此,才更能有力和充分应对特定局面……我的立足点并不是要去和其他大洲展开竞争。我所考虑的多元化的亚洲不光尽可能地去想象和尊重亚洲内部的差异而且要尽可能地去想象和了解他们的差异。”④在她看来,全球化试图抹杀差异,使全球一体化单一化,因此多元化的亚洲的趋势的探讨是其对抗全球化的主要手段并成为了她的批判性区域主义的核心内容。
  斯皮瓦克的“亚洲”的讨论首先是从讨论亚洲或亚细亚这个词的称谓以及历史上亚洲所涵盖的区域的变化开始的。历史上,公元前17世纪左右赫梯(Hittities)在小亚细亚及叙利亚建立了强大古国,后为亚述人(Assiuvans)征服,亚述人开始称自己为亚述人(我们可以从中看到Asia和Assiuvans之间的关联)。牛津词典中介绍现在生活在土耳其农村的居民就是赫梯人的后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推进,我们在地图上都没有找到亚洲这个词。首个将自己唤作亚洲人的群体是那些驻扎在亚洲省的罗马帝国的殖民者们。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在西土耳其就有布尔萨省等六个省。通过历史的溯源,我们可以发现,现时的亚洲的概念与以前的亚洲所代表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亚洲的意思在历史和殖民的变迁中被挪用了,因此斯皮瓦克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从多元的角度去思度这个大洲而不是仅仅去关注起区域身份这个概念,通过想象的训练去考虑这个必要的不可能性。”⑤
  流散与亚裔美国人。多元化的亚洲不仅包括亚洲本土,现时的概念已经扩展到了从亚洲迁移出去的移民特别是进入大都市的移民,从而构成了斯图亚特·霍尔笔下的第三个在场,即“新世界”的在场,这也是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以美国为例,“二战”后,大群的移民进入美国,美国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65年美国移民法使这个国家最终成了许多文化支流交汇的枢纽。来自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陌生人来到这片土地,这些人没有一个原属于这里,这是混合、同化和汇合的协商之地,是族裔散居的历史,是多样性、混杂性和差异的开始。为了探讨这些特性及其批判性区域主义内核,斯皮瓦克在其书中再次研究了何塞·马蒂(Jose Marti)和杜波依斯(Du Bois),通过深挖他们的思想,强调了文化身份概念和区域身份本质,指出由于殖民与迁徙,移民社群文化身份形成了断裂和非连续性,必须通过想象地训练以及教育才能再现被压抑和挪用的身份和历史。
  何塞·马蒂作为古巴著名诗人和文艺批评家在1891年曾写过一篇广为传颂的散文《我们的美洲》(Our America),文中他强调了两种不同的美洲之间的关系。斯皮瓦克认为,“正是因为马蒂在其文章中涉及了‘西班牙的(说西班牙语的)美洲,他的美洲;和[作为]我们的美洲和盎格鲁-萨克逊人的美洲还有他者的美洲。’我的文章的题目作为马蒂的文章的复述才取名为‘我们的亚洲’,这也是一种变化的例证。”⑥她试图通过引证马蒂的论述来指出移民社群文化身份形成了断裂性,从而试图通过想象来再现被压抑的历史。
  斯皮瓦克又将目光移到了杜波依斯身上,从我们的亚洲到我们的美洲,现在是我们的非洲。洲际的不断延伸和扩展,更完善了区域主义的内容。在她而言,非裔美国人的洲际思维的多元化还得拜杜波依斯所赐。他展开了非洲人在美国入籍的探讨,领导了非洲大陆多元化的运动。他的泛非经历以及体现出的非裔美国人的困境都可以作为其他移民社群参照的例子。杜波依斯著作《黑人之灵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描述了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的黑人民族的精神创伤,对美国法律所认可的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地批判。斯皮瓦克在杜波依斯身上清晰观测到了他试图多元化非洲的观点和倾向。杜波依斯通过探讨“新式黑奴现象”(the new Negro),抨击了美国媒体将华裔美国人列入模范少数民族的事件从而事实上将黑人再次沦为边缘的境况。在这里,通过分析,斯皮瓦克指出在这几个世纪的进程中,从非洲大陆身上,杜波依斯看到了葡萄牙、比利时、法国和英格兰等的痕迹,非洲早已是多元化的非洲了。
  马蒂和杜波依斯,多元化的美洲和多元化的非洲,使人们从中看到了斯皮瓦克一直致力的家园的异质性和多元化,她通过对上述两人的评论,通过对美洲与非洲展开的例证想象了被拖入了奴隶制、流放、殖民化和迁徙的这些区域和民族的严重断裂的经验,从而力图恢复被压抑的各民族和区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最终再次呼应了她的多元化亚洲的吁求。
  批判性的区域主义作为斯皮瓦克在《别样的亚洲》阐释的核心内容,再次突出了她对全球化所持的批判态度,她希望通过展开想象的训练,通过想象亚洲以及亚洲内部各区域和各民族由于历史、殖民和迁徙等而出现的文化身份的断裂和非连续性,去再现它们真正的身份,进而保持内部的差异和多样性。可以说,斯皮瓦克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为当下对全球化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她对全球化与区域主义的探讨是值得学界反思的。(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学科代码:20110101)
  
  注释
  ①[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王艳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②Spivak, Gayatri. Globalicities:Terror and Its Consequences[J]. The New Centennial Review,Vol.4,No.1,Spring 2004:73.
  ③[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民族主义与想象”,生安峰译,《文艺研究》,2006年第6期。
  ④⑤⑥Spivak,Gayatri. Other Asias[M].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2008:1、2、215、217.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非常丰富。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对于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功能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很重要的一门
【摘要】《生物安全法》的制定在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作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系列的组成部分,该法不仅与《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等其他领域的法律具有交叉关系,还与众多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存在对应关系。《生物安全法》的立法定位及其在适用中如何处理好各种法律关系,是立法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转基因食品因其原料成分含有转基因生物,既受到《食品安全法》规制,也属于《生物安全法》的调整
在今天开展主题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同党中央要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没有做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的问题;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个别党员干部为民服务不实在、不上心、不尽力,脱离群众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神不振、担当劲头不够的问题等。这就需要把理论武装作为主题教育的重中之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让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摘要]网络教育学习中心教学管理工作是网络教育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影响网络教育的发展。如何发挥好网络教育学习中心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教育优秀的教学资源,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网络教育 学习中心 学生 教学管理    网络教育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知识传输和知识学习的新型教育形式,它代表了现代远程教育中先进技术和实用性的有效结合
[摘要]秘书人员依法写作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加强法律修养,使秘书写作内容和形式符合法治原则,努力营造依法写作的法治环境,才能真正做到依法写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关键词]秘书写作 依法治国 法治精神    秘书写作作为社会活动主体行使管理权的一种工具,法律对它的制约也日益完备和具体化。因此,秘书人员必须依法写作,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其辅助管理、沟通协调的
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这一初心,我们党已经坚守了98年,而且還会永久地坚守下去,成为我们的恒心。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初心也是为人民谋幸福,但走着走着就拐向了,变成了改良主义的政党,或者被人民抛弃了,亡党了。为什么我们党能把初心变成恒心?因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始终从理论上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一无所成。我们党从98年的奋斗历史中深刻认识到,群众路线是我
[摘要]通过对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开设女性学课程五年经验的研究,可知女性学进入高等教育,从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有利于唤醒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自信心、自立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女性学 性别意识 主体意识    女性学,又称社会性别学、妇女学、妇女研究、女性研究,是英文Women’s Studies的译文,本文统一采用“女性学”一词。女性
摘要:我们在发挥油画原有艺术语言与表现力的同时,首先应传承传统山水画中的美学经验,适度结合西方绘画技法,再融入中国的写意精神和笔墨意趣,真正实现“油画中国风”。  关健词:山水;表达;传承;情感;写意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4-0025-04  1山水画概述  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由于我们一直以来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化和制度化,社会主义是人民获得解放、当家作主的新型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并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造福人民的革命党和执政党。马克思主义的“道”要对象化为社会主义的“理”不会自发实现,需要代表
我们党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或者说经验,那就是每隔几年都要搞一个教育活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已经连续搞了七次活动,从“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此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已经是第八次活动。我认为,集中搞这些黨性教育活动非常有必要,是我们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