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咽喉反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shan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咽喉反流是一种独立性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统一的诊疗标准。近年来针对儿童咽喉反流的研究报道不断涌现,现就儿童咽喉反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经脐单孔加一孔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SILT-π)治疗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技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10月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行SILT-π手术治疗的5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取绕脐弧形2.5~3.0 cm切口,置入单孔腹腔镜装置,包括5 mm Trocar作为镜头孔、主刀左手操作孔及助手操作孔;于左上腹腋前线肋缘下2 cm作1 cm切口,置入1
期刊
目的比较残胃上的癌(CRS)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生存的差异,探讨CRS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77年1月至2017年12月40年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96例CRS患者(CRS组)临床病理资料,CRS诊断以日本胃癌协会提出的标准定义,同时选取440例同期胃癌患者(胃癌组)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所有病例入选标准:(1)均接受胃切除手术治疗;(2)均经胃镜检查及病理
期刊
残胃癌最初是指胃或十二指肠良性疾病术后5年以上残胃原发的癌。近年来,随着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比例逐渐减少,以及胃癌检出率和手术率的逐年升高,残胃癌的定义正在逐渐变迁扩展,胃癌术后10年以上残胃再发的原发胃癌也被认为是残胃癌。残胃癌在人群中发病率逐年增高,其流行病学特征也在不断变化,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情况与消化道重建方式密切相关,BillrothⅡ重建术后患者的致癌风险较高;发生残胃癌
功能性胃肠病是儿科常见的一类疾病,临床上主要依据以症状为基础的罗马标准进行诊断,诊断和治疗均有待于进一步规范。现以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为核心,阐述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以期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目的总结伴胰腺浸润的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特点,分析伴胰腺浸润神经母细胞瘤(NB)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诊治的NB患儿,随访至2017年3月31日。入组患儿的诊断标准、国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期(INSS分期)、治疗和疗效评估均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NB方案(BCH-NB-2007方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STIs)临床分离株的分子学分型、相关毒力基因携带和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SSTIs病例52例,并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分析。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和mecA基因检测鉴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
目的研究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状态下,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儿麻醉诱导阶段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2)与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5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择期VSD修补术的患儿25例,月龄2~37个月(中位数6个月)。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建立桡动脉血压监测并使用MostCare血流动力学监测仪,使用Fore-Sight连续监测右侧额部rScO2。调整机械通
近红外光谱是一种无创的、可持续监测、床边操作、能反映局部组织缺氧和血流灌注的技术。肠缺血是导致黏膜损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近红外光谱可能是一种能早期预测NEC发生及帮助判断预后的技术。现将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新生儿NEC研究中的可行性、安全性、监测部位及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