镱银阴极对顶发射白光OLED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

来源 :红外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制了以镱银合金为透明阴极的顶发射白光OLED器件.采用ITO/NPB:LiQ(5%)(10 nm)/TCTA(20 nm)/FIrpic+3.5%Ir(ppy)3+0.5%Ir(MDQ)2(acac)(25 nm)/TPBI(10 nm)/LiF(5 nm)/Yb:Ag(X%)(X nm)器件结构,在相同镱银比例下,蒸镀不同厚度的镱银合金阴极制备了新型顶发射白光OLED器件,获得了优化的镱银合金厚度为12 nm;固定镱银阴极厚度,蒸镀不同比例的镱银合金阴极制备了新型顶发射白光OLED器件,探究不同比例的镱银合金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镱银电极的掺杂比例为10:1时,器件的性能最佳,在20 mA/cm2电流密度下,器件的驱动电压为2.3 V,亮度为1406 cd/m2,色坐标为(0.3407,0.3922).
其他文献
针对某化工厂废水处理工艺中Fenton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会产生危废和处理成本高的缺点,提出了采用多元协同催化氧化技术替代Fenton氧化工艺的改造方案,并分别对TMQ废水和硝基氯苯废水的预处理以及综合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TMQ废水经多元协同催化氧化预处理后,有机氮有效分解为氨氮;硝基氯苯废水经多元协同催化氧化预处理后与环己酮、苯胺废水混合后进行单独反硝化,总氮去除率约91.3%,脱氮效果良好.
人脸识别和车牌识别是智慧安防领域的重要内容.人脸和车牌的特征尺度小、细节丰富,对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力有较高要求,需要较大规模的探测器和高传函、小畸变的光学镜头.然而,安防系统又要求广域监控,需要使用视场大但具有一定畸变的广角镜头.因此,设计既能精确识别人脸和车牌目标、又能广域监控的成像系统时,应将精确目标识别作为约束来权衡高空间分辨力和大视场的性能指标以及估计识别距离.在这样的应用需求下,本文提出了像素面密度对精确目标进行统一描述,并提出了考虑广角镜头径向畸变的精确目标识别距离估算方法,通过对存在旋转和平
为避免透射式系统存在的色差问题,采用离轴反射式光学系统,在三镜后加分色片,分别成像到中波探测器及长波探测器的焦面上,实现对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两个谱段信息的同时成像.该一体化系统由3个离轴反射镜和一个分色片构成,为校正系统像差,三镜采用XY多项式曲面.采用二次成像结构形式,具有100%冷光阑效率.系统F数为2.67,视场角11.4°×1.8°,工作波段为中波3.55~3.93μm,长波10.3~12.5μm.中波红外系统MTF平均值大于0.5@25 lp/mm,长波红外系统MTF平均值大于0.4@12.5
红外光机系统在低温环境工作能够抑制背景噪声提高探测灵敏度,也提高了反射镜组件结构设计难度.低温反射镜支撑结构设计主要问题是由反射镜与连接件热线胀系数不同导致的温度变化工况下的面形变化.对工作于240 K的φ450 mm反射镜组件进行结构设计,反射镜材料为SiC,连接件材料为殷钢,采用背部中心单点支撑形式与三角形轻量化形式,并设计柔性连接件提高低温面形表现.对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得到各参数对面形的影响曲线.优化后,反射镜光轴方向重力面形为8.585 nm,径向重力面形3.710 nm,240 K低温面
为适应机载光电系统对红外热像仪光学系统小型化、轻量化的要求,采用前端无焦扩展倍镜与后端连续变焦光学系统组合的方式,实现了30~660 mm的22倍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该系统的光学总长为244 mm,总长/最大焦距比为0.37,系统具有光学总长小、变倍比大的特点,适用于远距离目标探测的大型机载光电吊舱系统中.将前端无焦扩展倍镜去掉后,后端连续变焦光学系统可以实现15~330 mm的22倍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该系统的光学总长为138 mm,总长/最大焦距比为0.42,可作为独立的连续变焦系统应用于近距离目标探测的
随环境温度变化红外镜头会产生热离焦现象,一般定焦红外光学系统可通过多种红外材料组合或引入衍射面来实现光学被动式无热化设计,而变焦红外光学系统大多是通过移动透镜组来实现机械主动式无热化设计.文中根据光学变焦原理和光学被动式无热化原理,提出一种变焦光学被动式无热化设计方法,并采用该方法设计了一种大相对孔径双视场无热化长波红外光学系统.该系统焦距为25/50 mm(变倍比为2:1),工作波段为8~12μm,F数为0.9,可匹配640×512,像元为17μm×17μm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光学设计中采用3
为满足小、远目标和空间目标的光学特性测量需求,提出以RC结构为设计基础,通过曲线方程和高斯公式确立反射式光学系统初始结构参数.为达到优化设计目的,结构中引入了二次成像中继镜组,解决了100%冷光阑效率问题.通过ZEMAX建立评价函数,仿真测试表明:设计完成的红外二次成像折反射式光学系统口径200 mm,焦距380 mm,结构紧凑简单,成像质量满足实际测量需求.
红外探测器集成光学技术是将部分成像光学系统集成在杜瓦结构内部,以保证F数较小、探测目标信号能量大的同时,消除光学系统体积庞大和复杂带来的不便因素.本文研究的红外探测器集成光学低温评价技术是在不反复拆除杜瓦的前提下,直接评估集成光学系统低温MTF,缩短测试周期.进行集成光学透镜组精密装配,在此基础上开发独立的集成光学系统低温MTF评价装置,并搭建MTF测试光路,获得集成光学透镜组温度分布梯度,为集成光学透镜组的装配精度和光学性能提供可靠数据.
在液氮冲击实验中,锑化铟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中各层材料之间线膨胀系数的不同将导致热失配产生,过大的热失配应力将引起锑化铟芯片断裂失效.为了降低热失配对锑化铟芯片的影响,基于弹性多层体系热应力计算理论,借鉴平衡复合物结构设计方法,优化平衡复合物结构上表面的热应变,使得平衡复合物结构中硅读出电路上表面的热应变尽可能接近锑化铟芯片下表面的热应变,从而大幅降低锑化铟芯片中的热应力.考虑器件加工工艺成熟度,经一系列计算表明:当硅读出电路的厚度取25μm时,平衡复合物结构中硅读出电路上表面的热应变与InSb芯片下表面
随着军用红外光学仪器的发展,对红外光学镀膜元件耐环境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波段在8~12μm的Ge、ZnS、ZnSe镀增透膜样品为对象进行红外增透膜湿热雨林气候环境适应性研究.以外观质量、重量、光谱透射比等为评价指标进行环境适应性评价,得出以下结果:经过3年湿热雨林气候环境试验,红外增透膜出现了不同程度损伤,损伤模式主要为变色和脱膜;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变色越来越严重,变色区域越来越大;重量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光谱透射比出现少量下降;经过3年的湿热雨林气候环境试验后,红外增透膜均已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