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马合木·楚剌思《编年史》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q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Ο.Φ.阿基穆什金在沙·马合木·楚刺思《编年史》的出版《前言》中指出:“《编年史》中的蒙古国历史资料,其实基本上也象整部著作一样,实际上至今还在研究东突厥斯坦的史学家的视野之外,同样也在研究与其相邻的中亚、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斯坦各民族的史学家的视野之外。”①确实如此,因为这部《编年史》唯一传世的抄本②在1913年才发现于塔什干巴基-江-巴依的私人藏书中,1915年《考古爱好者突厥斯坦小组成员报道和会议记
其他文献
<正> “十七条协议”不仅开了西藏和平解放的道路,同时,又是西藏民主革命的纲领。协议各条款无不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统战等理论及政策,其灵魂就是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和民族发展,这些恰恰又是少数民族最基本的人权,因此,可以说“十七条协议”已赋予或维护了西藏人民最基本的人权。
<正> 从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到今年5月23日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年了,西藏和祖国内地各省区一样,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我作为一名伴随“和平解放”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回忆起四十年来的经历,感到非常激动。记得是1949年、1950年,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建国,定都,成立了新的中央人民
<正>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大发展,作为西藏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西藏研究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四十年的西藏历史发展表明:国家大环境良好,西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是西藏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西藏研究取得的学术成果,对西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因此,阐明
<正> 雪域之巅的西藏是我们可爱的家乡,这里资源丰富,人民勤劳。然而,旧西藏是一个政教合一、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奴和奴隶受尽了霸占着大部分土地和生产资料,人口却不足5%的三大领主的残酷剥削,世代为之担负着各种沉重的差役和杂税,70%的劳动成果被掠夺。这种落后的社会制度,严重地制约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
<正> 一九五一年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为《十七条协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为彻底驱逐帝国主义在西藏的侵略势力,挫败他们妄图分裂西藏的阴谋,使西藏人民永远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以及解决由于帝国主义挑拨而造成的藏
<正>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因远镇,是滇中白族的主要聚居区。1989年,元江县共有白族5,91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4%,集中居住在因远、安仁、奔扛、红安、补垤、马鹿、北泽、安定、沙浦九个白族村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远镇白族均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特点,因而探析因远镇白族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及其社会文化机制,对于研究和把握整个白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在白族地区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白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振奋整个白族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正> 西藏与西欧同是领地制、庄园制、农奴制、劳役制,但是也存在不同之处。 第一,以领地制来说,西藏领地化程度比较高。从历史进程上看,西藏地权变化较大。西藏的土地最初是公有制(这一点与西欧相同)。西藏和平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氏族的或农村公社的公有残余,在西藏南部边境地区普遍存在就是一个明证。在古代吐蕃时期,土地由公有到私有是依循两个途径分化的,一是在村社内部分化出私人占有土地;一是由于氏
<正>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7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于1991年6月12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民族理论学术座谈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赛福鼎·艾则孜、中共中央统战部顾问江平、国家民委副主任陈新以及刘春、黄光学等出席了会议并发了言。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杜荣坤主持。会上发言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郝时远、原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宗群、中国民族理论学会顾问江山等。
藏文佛学典籍的整理与推进藏族传统文化研究有着直接关系。随着藏族传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藏文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在整理研究藏文佛学典籍的基础上,应系统研究对藏族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近现代学者的藏文佛学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