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来自使用教科书的“人”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ao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将事故原因归结为“教科书”的教学内容与“现行的安全要求”不一致,这个结论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就教科书的内容看,所呈现的知识并没有科学性错误。关于学生伸手进去锉毛刺的前提是“慢速”。就学生的实习过程看,当时的车床状态的确是“慢速”,符合伸手进去锉毛刺的前置条件。
  其次,就事故的归因分析看,学生W某的袖口没有按照规定扎紧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如果学生袖口按照规定扎紧,“慢速”车螺纹时是可以伸手进去锉毛刺的。
  第三,就事故的认定方法来看,这是典型的“以今非古”的分析法。现代生产的安全要求是“在车床运行的整个操作期间,人手都不能伸进去”,但教科书上是当时的工艺要求,不可能提前预知现行标准。
  据此,就案例描述而言,上述安全事故不是教科书本身有知识性的“危险”,而是使用教科书的“人”未按操作规定引发的“人为性”危险:一是实习学生本人未按“扎紧袖口”的安全生产要求做好实习准备。二是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扎紧袖口”的生产实习要求未进行及时检查。
  当然,案例确实为“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实践教学的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重视。目前的现实是,有不少职业院校常以实习教学有安全危险而“因噎废食”,少实习甚至不组织学生实习。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定的校内实习和到专业对口的相关企业进行半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目前,我国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校外实习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职成〔2007〕4号)有明确的规定:“组织安排学生实习,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劳动环境。”显然,为学生撑起安全保护伞,既是实习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安全生产能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企业用工短缺的背景下,大批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安全事故频发,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1年9月19日教育部第一次专门就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部署召开会议,进一步就职业院校学生的企业顶岗实习安全及权益的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2月10日在全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签约仪式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大力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为职教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当我们用警惕的眼光关注校外生产实习的同时,对校园内的“教学实习”同样也要保持高度重视,尤其是要重视校园内的“生产性”教学实习环境中的安全条件和技术要求,不能因教学的“仿真”而降低“安全”技术要求。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要重视校园建设的基本安全,在此基础上,应从职业教育是定向教育的实际出发,以企事业单位现实生产的技术和安全要求,严格规范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尽管教科书本身无“危险”,但案例引发的深层思考依然与教材以及教材的使用者有关,且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就教材本身而言,主要表现为“教材编写周期较长,且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案例中的实习项目虽然没有学科知识性的错误,但已经是一种落后的工艺,与现代生产工艺要求不相符。就教材的使用者来说,表现为教材的使用者不注意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究其原因,教者以“保守”的态度,按照经验习惯,“抵制”学科前沿知识的吸纳,从而使本已脱离生产实际的知识仍在课堂中“复制”。对于教科书,我们既不要顶礼膜拜,将教材绝对化、权威化,也不要全盘抛弃,自说自话,自弹自唱。教师只有正视课程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才能真正在教学中找到师生心灵激荡的感动和知识碰撞的情趣。
  我们期待承载着知识价值的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教材,我们更期待情趣盎然的安全和谐的职业学校课堂。唯有如此,我们的实习教学才能是适用的、安全的、有效的教学实践。
其他文献
新员工上岗必须进行“厂级、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这是企业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的基本,是确保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关口.如何把好这一关?作为江苏省常州市安全生产监察
期刊
县域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基础,是在县级行政部门的行政监管和优化资源配置下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特定区域经济。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对于繁荣农村市场经济,增加农村人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帮助企业提高效率、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大大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策略工具。A公司作为我国大型的制造业企业目前就采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种管理模式。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我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较短,尚属于新事物,再加上外包商服务水平低、业务单一、国家相关立法滞后以及企业自身风险预测与监管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A公司在人力资源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