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循序渐进提升阅读素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ka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统编教材已经全面进入教学实践,教材中的难课文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就成为一个关键性的、挑战性的研究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实践为基准,进行了循序渐进的难文浅教的实践研究。主要策略有:课前,以自读为方式,进行有效预习;课中,以品读为主线,进行有效教学;课后,以阅读为桥梁,进行有效拓展。
  关键词:难课文;自读;品读;阅读;有效;实践
  一、 问题的提出
  目前,统编教材已经全面进入教学实践,教材中的难课文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对于已经习惯于长短适合、难易适中的课文教学的大部分语文教师来说,就成为一个关键性的、挑战性的研究问题。如果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不够到位,或者学生在学习中读不懂,势必会造成教学上的瓶颈。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进行难课文教学策略研究非常重要,好的策略能够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这些难课文是经过教师点拨或学生思考而能够读懂的。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实践为基准,进行了循序渐进的难文浅教的实践研究。那么如何具体有效地进行难课文的教学呢,笔者就以下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实践。
  二、 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前,以自读为方式,进行有效预习
  1. 思维导图引初读,培养自读习惯
  思维导图的绘制是一个简单有趣、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思维导图既可以是教师教的工具,更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它变成学生学习的工具。所以,在难课文预习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有所突破,要注入创新元素,有机结合思维导图记忆模块化、知识可视化以及思维放射性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
  比如教学五上第一单元《白鹭》时,让学生预习课文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图示,把课文中的几幅画面画下来。这样,学生在预习时,便可以依照内容,抓住文本關键信息,主要围绕“水田觅食图、绝顶望哨图、黄昏低飞图”三幅画面,来整理成形式多样的思维导图,并且在思维导图中体现总分总的表达顺序。然后,课堂上,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难课文文本的理解,让枯燥的文字图片化、可视化,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可见,思维导图就像一棵大树,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就是树干,相关内容或是发散产生的内容就是树的枝干和树叶,“主干”“枝干”“树叶”相连接,形成了一个整体。这种“树状整体”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难课文的层次性和整体性的把握。
  2. 微课导学激兴趣,培养自读习惯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习状态受学习对象的呈现形式影响较大,因此,以微课来导学,在难课文的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效策略,能有效提高难课文教学的实效,并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中,以品读为主线,进行有效教学
  1. 结合要素巧提问,提升品读能力
  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综合艺术,提问的方法得当,便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方法不得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还可能堵塞学生的思路,窒息课堂气氛。精巧的课堂提问,是能使学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的重要方法。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巧设关键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难课文的教学也是非常关键的策略。而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和阅读提示,实际上就点明了本课的目标与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课后题目,从中受到启发而做到巧设关键问题。
  比如五上第一单元《白鹭》,课后要求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再联系本单元学习要素,要求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着力点放在通过借景抒情的方法来描写白鹭,体现对白鹭的喜爱。引导学生表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又为什么说它是一首精巧的诗,这样的问题集中而具体,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书上找答案,再进行深入的回答。
  像这样,在难课文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讲究提问的艺术,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 发散想象促表达,提升品读能力
  想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阅读写作都离不开想象。在部编版教材难课文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转化为真实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创设情境,对接生活教材中的问题是一个学习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往往能收到学生入情入境的教学效果,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比如,在教学五上第一单元《白鹭》中展示画面“栖息图”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读画面下的文字,再说自己的感受:“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这时质疑激趣,启发学生的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在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望哨吗?从而,让学生在发散想象中感受到白鹭垂钓图的美妙绝伦,白鹭登高栖息图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这样的疑问,引起了学生无限的遐想,感受到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
  想象是学生最珍贵的宝藏,等待着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来激发。难课文教学时,有了想象的课堂,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不断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和超越,语文课堂也将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丰富多彩。在难课文的教学中,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想象因素,遵循学生的认知特征,并且运用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从而让他们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语文天地里。
  3. 以写促读重评鉴,提升品读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教师要帮学生找到“下锅的米”——可以以写促读的闪光点。比如在教学四下第七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当学生读到“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先带着自己的感动,对读这段话,然后再写出: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这位船长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雨果吗?学生经过引导,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船长你为什么不走呢?为什么要与船一起沉没?这薄雾为什么是阴惨惨的?为什么要称船长为雕像呢?   请学生在此刻深情地写下每一个问题,再静静思考这些问题,学生便会毫不犹豫地写下自己的回答:作者把薄雾比作人们悲痛的心情,因为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还因为雕像都是非常伟大的,与其说哈尔威船长是一尊雕像,不如说他在人们心中是一座丰碑,他的精神将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这里,以写促读的方法,让文本的情景与文外的情感紧密结合,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所以,教师在以读促写时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就会进行创造性评鉴,进而就会领悟到其中的内涵。
  (三)课后,以阅读为桥梁,进行有效拓展
  1. 个性理解多鼓励,提高阅读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在难课文的课后拓展中,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鼓励并指导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对课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赏析,为个性化阅读的行程打下牢固的基础,让延伸阅读为多元解读提供保障。
  比如教学六上第八单元《好的故事》之后,引导学生发现“好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梦境,在体会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时,让学生畅谈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好的故事”的赞美与向往,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此时丰富地体现出来:有的说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代表新的事物;有的说“叢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有的说“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有一种惬意的田间生活的样子;有的说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新的生活,鲁迅通过这个梦表现了他对这种新的生活的热爱。这样的个性化理解,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对学生感受到时代真实的背景有促进的作用。当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阅读能力,正是培养个性化阅读方式和习惯的最佳时期。难课文教学拓展中的个性化阅读倡导关注学生真正的阅读需求和个体差异,从集体性的共读,到个性化的“我读”,在拓展中读出个性,读出自我,读出真实。
  2. 对比阅读拓视野,提高阅读素养
  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另外精心准备与难课文相匹配的阅读文章,让学生用文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巩固学生对难课文表达技巧的学习。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给足思考交流的时间,加以耐心和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真实感受,师生专注倾听,互相启发,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学生自然乐意交流对比阅读的感受,从而对文章的异同点了然于胸。
  如此,带着学生在难课文学习之后,再次细细品味相类似的文字,边找边想,边读边悟,自有一种思维激荡,豁然开朗,悟得对比奥秘的喜悦之感。实际上,对比阅读中的发现,可以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需要教师带着学生用火眼金睛一一发现,这样,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了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更重要的是领悟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三、 结语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述:“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在教学难课文时,要重视开展广泛的语文实践,充分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循序渐进提升阅读素养,在课前,以自读为方式,进行有效预习;在课中,以品读为主线,进行有效教学;在课后,以阅读为桥梁,进行有效拓展。总之,教师在进行难课文的教学时,一定要从学情出发,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与时俱进地把教科书中对学生最有价值的点挖掘出来,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教学环节,精巧点拨学生回答,从而做到最有效的教学,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3.
  [2]季有东.浅析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J].学周刊,2018(2):98-99.
  [3]罗晓.儿童心理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3-68.
  作者简介:
  张春霞,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其他文献
本报讯咨询服务公司KPMG最新调查结果显示,57%的科技公司高管认为,当前低迷的经济形势将于明年复苏; 66%的高管表示,科技公司的反弹速度将更快; 只有17%的高管表示会落后于经济复苏。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兼具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的学科,承载着塑造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该学科以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经过顶层设计,科学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基于该学科的特点,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笔者探索多样的策略,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养成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摘 要:在正常学生中,即便仅有极少数的数学学困生,也代表着此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尚有待提高。当然,导致初中数学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有许多,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莫过于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想切实实现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则关键便在于改善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往往是因其未能透彻理解数学概念或未能针对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逻辑思维,以致其在实际学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针对知识点进行合作与研究,不断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文章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展开讨论,分析初中数学教学现如今存在的问题,深度总结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措施。  关键词:小
本报综合消息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近日经过投票确定了一项频谱拍卖活动的重大规则,要求频谱拍卖得主必须使频率可供任何手机或其他设备使用。   这次频谱拍卖可能将于今年12月或明年1月开始,美国政府预测拍卖至少可募集到100亿美元。拍卖的频段原来主要用于提供模拟电视服务,由于美国电视广播公司计划2009年初全部转到数字信号,因此原来使用的频段将被FCC收回,并重新拍卖。   而这次拍卖也被视为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提升教学成果。在新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下,兴趣教学的方式早已成为教师的常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并获得成就感,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较好的依据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兴趣;教学成果;小学语文  兴趣指的是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多样
水质系统的精确控制让“水立方”不断诞生世界纪录,  数万个LED制造了开幕式上美轮美奂的光影效果,  智能芯片让漫天飞舞的奇妙烟火变得“聪明”,  高性能计算帮助我们赶走奥运期间的“坏天气”。       历经百年的等待,全人类4年一度的盛会——奥运会终于从奥林匹亚走到了中国,走进了北京。当全球亿万观众看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焰火组成的历史之脚一步步走向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时,都会为欧、亚文明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研究过程中,發现本县初中生物学开展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课改的推进,教师培训工作的逐步深入,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较大提升,为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软性条件。但是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发现本区域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开展还是严重不足。《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实
摘要:将心率监测辅助手段应用于高中篮球教学中以了解课堂运动负荷变化趋势,探寻技能整合体能练习方案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结合心率数据改进教学措施,为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率监测;高中;篮球教学;运动负荷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技能并发展相关体能,是体育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體育与健康课必须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每
摘要:转变观念,改进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从化学思想角度对化学方程式进行解读,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关键词:方程式;发散思维;化学思想  一、 问题的提出  说起高三化学元素化合物复习,很多教师都应该是轻车熟路:背方程式,记物质保存制备性质用途,多练题,多做错题清理……整个过程狠抓一个“练”字,注重一个“熟”字。这种复习模式,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