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三例遗体多部位穿刺组织病理学研究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phe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所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WHO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病理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重庆地区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死亡后微创尸检,获取肺脏、心脏、肾脏、脾脏、骨髓、肝脏、胰腺、胃、肠、甲状腺和皮肤组织。常规HE、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脏器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和2019-nCoV病毒蛋白,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脏器中2019-nCoV病毒RNA。

结果

肺泡结构呈现不同程度的破坏,肺泡腔内见少量浆液和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部分肺泡见透明膜形成。渗出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可见少数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主要为CD4阳性T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显著增生,部分细胞脱落至肺泡腔。肺泡隔血管充血、水肿、增宽,可见少量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少数微血管内见透明血栓;肺组织灶性出血,部分肺泡腔渗出物机化和肺间质纤维化。肺内各级支气管黏膜均可见部分上皮脱落。电镜下小支气管以下气道黏膜上皮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胞质内可见冠状病毒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部分肺泡上皮和巨噬细胞呈2019-nCoV抗原阳性,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证实2019-nCoV核酸阳性。脾脏淋巴细胞减少,可见变性、坏死。其他器官组织病变包括不同程度的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小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并见慢性基础疾病改变;均未观测到冠状病毒感染证据。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变以肺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肺泡渗出性炎和间质炎,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和透明膜形成,病毒主要分布于肺,但该病还累及免疫器官、心血管、肝脏和肾脏等多个脏器受损。病变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应用不同人乳喂养评价指标评价人乳喂养的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后24 h内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1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喂养的种类分为纯母乳喂养组、捐赠人乳组、混合喂养组。应用量化评价指标母乳占比和母乳量评价不同喂养种类组、不同住院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孕妇的临床特点及胎盘病理学变化,并评估有无宫内垂直传播的可能。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2020年2月4日接收的3例确诊2019-nCoV感染孕妇的患者资料,收集胎盘组织、肺部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胎盘组织内2019-nCoV病毒核酸序列。结果3例确诊2019-nCoV感染
目的探讨C-MYC、bcl-2、bcl-6蛋白的表达与原发性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D5-positive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CD5+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初治诊断为原发性CD5+DLBCL标本57例,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经典的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具有周期短、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度强等特点,是检测染色体异常及基因变异的常用工具之一。一个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医疗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是保证FISH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和及时的前提。该文结合作者工作体会对如何做好FISH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了介绍,旨在提高FISH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建设。
期刊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例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点,行免疫组织化学、特殊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例1为55岁,例2为50岁),肿瘤组织镜下均可见大量典型的微乳头状癌成分及部分涎腺导管癌成分。患者均有颈部淋巴结及腮腺内淋巴结转移,例1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主(13/20),例2以腮腺内
期刊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医疗行业介入最多的部门当属医学影像/图像较为集中的科室,包括放射科、病理科、超声科和内窥镜相关科室。随着医疗实践中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尤其是最近10年医学检查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电子化医疗档案与数字化医学影像呈暴发式增长,丰富的医疗大数据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宝贵资源。病理科是依赖于医疗图像诊断疾病、特别是诊断肿瘤的部门,但传统的病理学图像载体
期刊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是移植受者中发生的、继发于免疫抑制状态的一大类淋巴组织或浆细胞增生性疾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居高不下。我们总结近5年万方/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PTLD相关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在疾病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和发病机制中的价值,旨在为PTLD的进一步临床病理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乳腺单纯梭形细胞病变少见,但发生于乳腺的部分肿瘤或瘤样病变可以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在取材不够充分、活检或粗针穿刺的标本中,甚至全部由梭形细胞构成。它们往往不同于其他部位软组织的梭形细胞肿瘤,而有其独特规律。乳腺梭形细胞病变通常是乳腺特有的病变,如梭形细胞化生性癌、叶状肿瘤、细胞性纤维腺瘤等,而不是纯粹的肉瘤。如果缺乏对乳腺梭形细胞病变特征的认识,缺乏正确的诊断思路,容易导致误诊。本文主要讨论以梭形
期刊
为解决病理抗酸染色优质阳性对照来源匮乏问题,缩短阳性对照阅片时间,采用灭活的结核杆菌培养物和蛋清制成0.5 cm×0.5 cm大小的新型阳性对照,并选取抗酸染色阳性菌含量适中的归档蜡块作为传统阳性对照。将两组切片一起染色,比较阳性菌查对时间和染色质量评分。结果:传统阳性对照占位大,均可见少量紫红色阳性菌,菌查对平均时间(1 492.0±163.2)s,染色质量平均得分28.8±2.0。新型阳性对照
期刊
目的探讨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间质浸润免疫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140例乳腺癌原发灶及其配对转移灶患者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L1在乳腺癌原发灶及转移灶间质浸润免疫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差异性分析采用McNemar检验。结果140例中52例有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