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多尺度异质性及其力学行为

来源 :工程地质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质性是岩体的重要属性之一,从岩体的物质组成到结构特征,再到微宏观力学行为表现,异质性现象普遍存在.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岩体的细微观异质性、结构面异质性和宏观异质性3个不同的尺度,对异质性的产生原因、表现特征、力学效应和时空演化规律等进行阐述,并介绍了相关研究方法以及异质性在不同尺度上的差异表现.岩体异质性的研究,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理论体系的延伸,而多尺度的研究方法也成为全面揭示岩体变形破坏机制的一种有效手段.
其他文献
以镉孵育的肝癌细胞(HepG2)为研究对象,对基体改进剂种类、细胞个数以及原子吸收条件等相关参数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直接测定细胞中镉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直接测定几百个(约400个)细胞中的镉;还可以用于人全血样品中镉的直接测定,血液样品体积仅需10μL(血细胞约107个).方法 的检出限为1.8 ng/L,相对标准偏差为0.06%(n=9),加标回收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回收率在90%~107%之间.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且样品用量少,可用于生物样品中痕量重金属元素的测定
本文是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第五届谷德振讲座主讲报告.本文简要回顾了谷德振先生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核心价值和历史贡献,系统介绍了30年来统计岩体力学理论和应用技术探索对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传承和发展.统计岩体力学借鉴经典统计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提出了岩体结构几何概率模型、断续介质连续等效的断裂力学能量原理、岩体结构-应力协同控制原理、岩体强度的弱环控制原理、断续裂隙网络渗流力学原理;建立了裂隙岩体本构模型、岩体全过程变形分析方法、高储能岩体特性与岩爆机理模型、圆形硐
为了分析边坡的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分析方法.假定坡体为只受重力作用的弹性体,通过弹性力学解析解求得应力分布,将滑动面用分段二次多项式函数表示,当分段间隔足够小时,这种表示方式可以描述任意曲面形状,根据坡体滑面所满足的Mohr-Coulomb准则,定义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其为多项式系数的函数.通过混和罚函数优化方法可以求出最危险滑动面对应的多项式系数,获得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从而判定边坡的稳定性.所提出的方法与以往方法不同,不用将滑体划分成垂直条块,不用假定滑面上的法向应力分布形式,而直接利用
电化学传感器已被证实是一种检测细胞释放信号分子的有效方法.纳米材料如碳纳米材料、金属纳米颗粒,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等因其独特性质在电化学分析技术方面应用广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细胞中释放的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建立了检测植物源性食品中6种花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方法,并分析比较了不同植物源性食品中花青素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差异.结果 表明:酸化温度95℃和酸化时间60 min,提取效果最佳;分离时间12 min,能有效检测飞燕草色素、矢车菊色素、天竺葵色素、矮牵牛色素、芍药素、锦葵色素6种组分.在两个添加水平下,上述6种组分的平均回收率为82.3%~93.5%,相对标准偏差为1.4%~6.8%,定量限为0.2~0.5 mg/kg.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累计检出6种花青素,平均含量矢车菊色素>锦葵色素>飞燕草色
本工作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和MN15方法结合自洽反应场理论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水液相下羟基自由基(水分子簇)诱导的两性脯氨酸分子损伤.反应通道研究表明:Pro的损伤可以通过羟基自由基(水分子簇)抽取α-H原子和五元杂环上不同位置的H原子实现.势能面计算表明:羟基自由基(水分子簇)抽取α-H的自由能垒在41.3至48.3 kJ· mol-1之间,抽取五元杂环上不同位置的H的自由能垒在33.3至48.9 kJ·mol-1之间.抽取五元杂环的与α-C邻位C上的H的损伤反应最具优势,自由能垒在33.
建立测定岩黄连中脱氢卡维丁、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确定了脱氢卡维丁、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色谱分离条件为:SiO2@松香基高分子(Ru131)色谱柱(250 mm×4.6mm,5μm),以乙腈-0.0050 mol·L-1磷酸盐缓冲溶液(pH=3.0)=20∶80(V/V)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347 nm.脱氢卡维丁、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分别在9.040~69.76 μg·mL-1、4.950~38.16 μg·mL-1、2.140~16.47 μg·mL-1范围内与色谱峰面
页岩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对我国的能源结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页岩具有埋深大、地应力较高、孔隙率低等特点导致页岩气开采效率极低.为了探究氧化作用对牛蹄塘页岩的反应机理及在氧化作用下孔隙结构的变化,及探究合理的试验方案进而提高页岩的渗透率和页岩气的开采效率.本文以湖南牛蹄塘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对牛蹄塘组页岩试样进行分级浸泡后采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试样表面孔隙结构变化和裂隙演化规律;采用扫描电镜观测氧化前后页岩自然断面和由于氧化作用导致断裂层理面微观结构的变化;采用压汞实验测定氧化前后
位于白龙江断裂带的甘肃舟曲江顶崖古滑坡规模巨大,受断裂活动、降雨入渗与河流侵蚀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多次发生复活-堵塞白龙江灾害事件,造成极大危害.为研究江顶崖古滑坡的复活机理,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滑体在含水率为10%、15%和20%条件下的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表明:在滑体含水率为10%情况下,试验结束后仅在坡体中后部产生少量裂缝,但滑坡体整体还处于稳定状态;而在滑体含水率为15%和20%情况下,滑坡均发生了破坏,在滑体含水率分别为15%、20%情况下坡体失稳所需离心加速度分别为10
边坡临滑预警一直是地灾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本文采用一种力学监测方法(牛顿力监测)对雅安宝兴县某傍山公路边坡进行监测,该边坡位于唐包滑坡老滑坡体下缘边界处.经过4个月的连续监测,获取了大量监测数据,并成功预报了两次局部滑坡.本文首先整合牛顿力监测数据和降雨量监测数据,再将监测曲线与滑坡演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滑坡过程中的力学演化规律,对降雨条件下诱发滑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牛顿力监测预警成功的案例其临滑预警时长与滑坡体量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最后讨论了牛顿力监测方法与斋藤模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