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趣”为径 书海无涯“乐”作舟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22-0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建议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没有一个语文老师不在时刻提醒着学生要多读课外书,要看名著。事实是:名著备受冷遇。由于学习紧张,课余时间少,加之名著内容久远,背景生疏,结构传统,语言艰深,篇幅宏大,与当代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情趣差异较大,学生兴味索然。故笔者认为: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以求阅读效益最大化。语文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巧妙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走进名著?下面就是笔者第二次执教《香菱学诗》(《红楼梦》专题)时的三个教学片断。
  
  一、课例呈现
  
  片段一(老师激情导入《红楼梦》,学生初步感受名著魅力)
  师: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梦》,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同学们看过吗?请看过原著的同学举手。(你看我,我看你,只有一位女生举手)
  生1:我也看了几页,但看不懂就不想看了。
  师:只有一位看过,看来你们是不知它的魅力呀。是有点难懂,我也是看了好几遍才读懂一些。可清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也枉然。”(投影)意思是:你与别人交谈,如果不谈谈《红楼梦》,就算熟读四书五经,或其他书读得再多也是白读了。看来我们班除了吕棵君同学之外,你们这九年书都白读了。
  生:(大声地)想,当然想!
  师: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开谈就说《红楼梦》,…
  生1:不读诗书也幸福。
  生2:不读诗书也成才
  师:诗书还是要读的。虽说《红楼梦》不能代替诗书,但它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一定有它的道理。下面老师补充介绍与本文相关的一些情节。《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生1:香菱。诗中有“香”有荷花、莲藕。
  师:对。香菱,作者用“莲”暗指香菱,她本名甄英莲。今天我们就先认识这个《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女子——“薄命司中薄命女”甄士隐之女,出身书香门第。元宵节赏花灯时,家奴看护不当而被拐,时年三岁。在人贩子手中先是卖给冯渊,后被“呆霸王”薛蟠夺去做妾,改名“香菱”。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随宝钗进了大观园。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诗的愿望,并向林黛玉拜师学诗。
  生1:大观园激发了香菱学诗的愿望,这个大观园一定不一般吧?
  师:请那位看过原著的同学描述一下。
  生2:非常美,非常豪华,像皇家园林一样。
  师:事实上,它比皇家园林还要奢华。(投影)(解说贾、史、王、薛四家豪门大族)。所以薛家的公子薛蟠,为争夺一个婢女行凶打死人还能逍遥法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师:《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美丽的青年女子形象。“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课文里的主人公香菱只是书中一个次要人物,但作者也把她造得光彩照人。下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香菱的世界。
  片段二(赏析节选名段,初步领略名著精髓)
  师:香菱学诗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生边默读边用笔圈点。五分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生1:因为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生2:香菱学诗兴趣浓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生3:她会运用联想,想象。还注重对词的品味,抓住重点词去理解,有好词句就背下来,注重了积累。
  生4:香菱所处的环境好。大观园充满诗情画意,学习氛围很好。不像我们每天关在教室里。
  (生笑)
  师:“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香菱的诗人之梦。想一想,从《香菱学诗》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收获?可以从语言,写法,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方面来谈。
  生1:学到了很多含义深刻的词语,比如:“起承转合、以词害意、 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 、 精血诚聚 、穿凿、 揣摩”
  生2:知道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这些诗人的诗歌特色。
  生3:我喜欢文中这些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生4:我觉得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的门径对我们学习语文,尤其是阅读写作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不以辞害意”跟老师平时讲的“不要太注重作文的形式,不要一味追求语言华丽,要重视作文的内容和立意”意思差不多。
  师:对,“格调规矩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投影)(生读)
  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师:课文看似信笔写来,无所用心,实则内涵深厚,意味深长。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可见一斑。《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可以想象,其他章回该有何等精彩,又有多少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究。同学们可要先睹为快呀!(适当煽情)
  片段三(质疑解难,参悟名著之大观)
  师: 品读《香菱学诗》让我们初步感受了《红楼梦》的内蕴和魅力。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1:香菱写的第三首诗好在哪里?这三首诗意思不太懂。
  生2:香菱为什么不拜宝钗为师呢?不是更方便吗?
  师:问题提得好。我们先一起来分析第一个问题。黛玉认为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拼凑成篇。大家看看,她把月比作什么?
  生1:“玉镜” “冰盘”。
  师:李白有一首《古朗月行》大家记得吧?“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学生齐背),还有“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诗中所用“月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她用什么比喻?
  生2:“玉盘”“花香”“轻霜”。
  师: 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穿凿”是什么意思? 表现在那里?
  生1:(查词典)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牵强附会。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
  师:是这样。第三首诗请看研讨与练习三。你们最喜欢哪一联?
  生3: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师:这首诗是成功的。首句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除首联外,句句都好像没有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大家看过《三国演义》吧,卷首词知道吗?
  生4:我会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写得多好啊,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中国也是诗的国度,不仅唐诗宋词星光灿烂,很多古典名著里的诗词也是熠熠闪光。我在读初中时,曾与读高中的姐姐比赛背诵《红楼梦》中的诗作,我能背出林黛玉写的全部诗歌。现在也还记得一些。
  (学生要求老师现场表现表现,我便流利的背诵了林黛玉独占鳌头的三首菊花诗,《秋窗风雨夕》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眼神里有惊讶,有钦佩。)
  师:听了《秋窗风雨夕》,你们有一种什么感受?为什么?
  生1:很伤感。诗中有很多“秋”字,又有“凄凉”“泪”什么的。反正感觉挺悲的。
  师:林黛玉自幼羸弱多病,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身世悲凉,所以多愁善感。大家课外不妨去看看她写的《葬花辞》,去摘抄几首研究研究。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课外阅读原著,你会发现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完全不同,然后就会明白香菱为何不拜宝钗为师了。
  
  二、案例反思
  
  在《红楼梦》专题学习期间,学生始终保持高昂激情,兴趣浓厚。好多以前一下课就吵吵嚷嚷视读书为折磨的的学生也见缝插针看起了大部头。一开始是挑着看老师介绍过的或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后来慢慢的按顺序看。课间也总有人在拖着调子吟诵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我欣喜地看到自己利用《香菱学诗》导读名著的目的达到了。笔者认为:名著博大精深,一遍是不够的,所以对于学生如何看不要限制太多,看懂了多少也不做要求,激发阅读兴趣,呵护阅读兴趣才最重要。提醒学生,名著由于作者受时代局限,也会有些糟粕,要学会辨别。
  (一)名著讲坛,导入激趣
  教师的“讲”就是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走出知识的迷宫,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细节更要讲透。如对三首咏月诗的赏析就是难点。这里涉及到诗歌鉴赏,对于初中生确实有难度,应以老师讲为主。要联系原著其他回的内容,才能理解香菱的身世之悲。所以对于浩如烟海的课外书,博大精深的名著,我们可以开设“名著故事会”,“名著百家讲坛”以促进学生读名著,谈名著, 由老师或学生主讲。有氛围,有兴趣,学生当然会迫不及待去看了。
  (二)精读名段,赏析识趣
  总结归纳谈收获,有对学习语文的启示,又由语文学习扩展到一切领域,要成就一番事业,也大多要经历香菱学诗的三种境界。这样,《香菱学诗》就不仅仅是给学生以阅读写作或学习上的启发,更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的启示。“文短却意丰”。《香菱学诗》只不过是《红楼梦》鸿篇巨制中的一个章回而已,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即可见一斑。《红楼梦》中的一词一句都值得推敲,都会给人带来探究的乐趣,以至最终发展为“红学”。所以,精析名段,让学生从名著的节选片段的赏析中获得一种愉悦,得到启示,从而产生阅读原著的强烈愿望,是教师进行名著导读的好方法。
  (三)诗歌引路,化疑为趣
  名著博大精深,当学生遇到疑难点老师千万不要绕过,而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分析,化“疑”为“趣”,化“难”为“乐”。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所以细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通过研读品析三首诗,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老师的补充让学生对名著中的诗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认识,也获得了美的熏陶。笔者认为,对于古典文学名著,从书中的诗歌入手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值得一试。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师需要走在学生前面,并做好表率。热爱读书,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有自己的思考,有自信,教师要修内功,精设计,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香菱学诗》让我眼前一亮:名著导读“趣”为径,书海无涯“乐”作舟。相信莘莘学子手捧名著潜心拜读的情景定会出现在我们的校园,名著的馨香定会溢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其他文献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探索提高化学实验的有效性是广大老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当前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16-01     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汇总,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有人称“数学是看不见的文化”。数学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对于概念体系、方法结论的掌握上,而应该是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播,让数学教育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能够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成为他个人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使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16-01     生物进化是自然界最基本的事实之一,是特殊的生物运动形式。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揭示,不仅否认了地球上人的特殊中心地位,而且也否定了“上帝造人”的功绩,从而奠定了一种具有深刻意义上的思想变革,科学史上一般称之为“达尔文革命”。然而,自进化论产生以来,不论是生物进化本身还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18-01     高考备考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系统复习,其重点是全面复习,侧重基础,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第二阶段为重点复习,以提高“三性”,即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重点。本阶段选题应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及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强调重要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应该使学生在能力上有一提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19-01     从高考实行“3+x”考试以来,对高中化学的难度有所降低,高中教材的不断改版,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有些内容肯定降低了要求,但有些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任然没有变,甚至有些地方还有所加深。对有些问题是避而不谈,采取回避的态度。但有些问题并没有回避,而是有意提示应该掌握。现就我在教学中出现的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20-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科学的课堂提问是成功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而且还能把握学生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具有评价、反馈功能。  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课堂提问,应基于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上,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促进学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