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气囊内镜在全结肠镜检查未抵达回盲部和胃肠道改道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双气囊内镜在常规全结肠镜检查未抵达回盲部、胃肠道改道手术后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 32例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全结肠镜检查者、3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者、9例有胃肠道改道手术史者因各种症状而行双气囊内镜检查.观察末端回肠,回盲部达到率、病变诊断率;胃大部切除术者输入襻,输出襻和胃肠道改道者的肠道检查成功率以及病变的诊断率;同时观察并记录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2例全结肠镜未抵达回盲部患者中,双气囊内镜抵达回盲部或末端回肠者为29例(90.6%),7例患者获得明确诊断,完成内镜下治疗者3例;3例毕Ⅱ式手术者中,内镜均成功到达输入襻盲端以及吻合口下方输出襻150~180 cm,3例患者均明确诊断,其中1例完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9例改道手术患者中,5例行双气囊内镜检查后发现病灶;双气囊内镜能对所有患者手术区域肠道作完整全面的检查.在所有44例双气囊操作患者中,术后腹痛8例,少量黑便3例,尿淀粉酶一过性升高1例,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 双气囊内镜是常规全结肠镜检查未抵达回盲部和胃肠道改道手术后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理想、安全的方法,对病变有良好的诊断能力,并可进行必要的内镜下治疗。

其他文献
幽门螺杆菌(Hp)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源之一,Hp感染者多数仅有不同程度慢性胃炎,少数可发生消化性溃疡,极少数发展为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到目前为止,Hp感染引起人类胃肠疾病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许多研究认为除与Hp菌株的毒力高低和环境因素有关外,还与宿主的免疫遗传因素有关,
期刊
疣状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和病理变化的胃炎,1990年悉尼会议将其命名为隆起糜烂性胃炎,1994年日本学者佐野等经详细的病理组织学研究而命名为疣状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样胃炎、弥漫性天花样胃炎或章鱼吸盘样胃炎。
期刊
一、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一)流行病学资料: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最为密切,95%的十二指肠溃疡以及7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几项队列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阳性耆一生中患溃疡病的风险是阴性者的3~10倍[1]。
期刊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早期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放射治疗是重要的晚期食管癌治疗方法.我们的前期研究已证实,食管鳞癌细胞株EC9706高表达环氧合酶-2(COX-2),COX-2选择性抑制剂NS398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依赖地增加其放射敏感性[1],但确切机制尚不明确。
期刊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诊断性试验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选择三家消化专科治疗中心门诊有烧心或(和)反酸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行胃镜检查,将入选患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所有患者均行24 h食管pH监测,以内镜下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和(或)24 h pH监测阳性诊断为GERD.采用随机方法分别将入选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埃索美拉
目的 分析我国克罗恩病(CD)患者的蒙特利尔分型、治疗及预后特点,判断临床分型与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治疗方式和预后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方法 按照蒙特利尔分型对102例CD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并记录ASCA、肠道外表现、治疗方式和随诊情况.比较各亚型之间的差异.结果 我国CD患者以A2亚型(52.9%)为主,回结肠受累(40.2%)和狭窄型病变(53.9%)多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程长短有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l disease,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反应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期刊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山东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于2007年5月6日至9日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共2300余名消化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到会,就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最精彩的专题报告.会议共收到论文2400余篇,内容涉及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前沿课题,其中71人次在大会上作了专题报告,127篇论文作为大会发言进
期刊
患者男,59岁.因左上腹部间歇性隐痛4个月余,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疼痛与饮食、活动无关,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腹胀,无畏寒、发热.体检: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肿块.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9.3×109/L,中性粒细胞0.83,大便隐血阴性,肝、肾功能正常。
期刊
患者女,41岁,因上腹部不适、间歇黑便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体后壁肿块,病理示:低分化腺癌.实验室检查示:贫血,癌胚抗原(CEA)正常,于2006年3月15日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见胃体后壁直径8 cm肿块,质韧,腔内生长,边界清晰、游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