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潮州方言文献中的高程度补语“在”及其来源

来源 :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c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描写了 19世纪潮州方言罗马字文献中的高程度补语“在”.表程度高的“在”是由“存在”义动词逐步演变而来的,其语义演变途径为:存在>停止>至极限>程度高.
其他文献
第三人称代词“渠伊”“伊渠”是为了满足韵律要求而产生的新词.“渠伊”曾因出现在《南唐近事》中口语化色彩较强的语段中而被视为口语词,但它是书面语(诗词)中的创新,不反
2020年11月28—29日,由西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第四次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暨前七子与明代文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共收到十六篇论文.
期刊
商城话的四个语气词“蛮[·man]”、“呗[? pε]”、“嚗[? po]”和“吂[·maη]”都能用于句尾构成疑问句.它们都既表示疑问语气,又兼表其它语法意义:“蛮”蕴含时体(已然)
班固在刘歆的基础上构建了从河图、洛书到八卦、《洪范》九畴,再到《周易》《春秋》的天人学体系,将战国以来具有浓厚数术色彩的天人学传统纳入其经学体系之中,而《汉书·五行志》正是这一学术理念的产物和具体呈现.通过"经曰""传曰""说曰"的体例设计以及对《洪范五行传》文本的剪裁,班固将后者从一篇相对独立的"外传"改造为在形式上依附于经文的"内传".同时,在对《传》文的阐释中,班固力求贴近《传》文,系统援引《诗》《书》及孔子之言;在灾异行事的择取中,则将《春秋》灾异体系作为重要的参照标准.通过这些书写策略,《汉书·
清末时期的小说类群建构,是"小说"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它包含了社会地位、文学地位、知识系统地位三个层面的内容,经历了成员的剥离—纳新—再剥离三个阶段,其间扭结着社会变革、文学改良、学术体系新构、中西文化交流等不同线脉上的参与力量,由此基于文学立场和时局之"用"规划出一个类群概念,收纳了戏曲剧本这类"曲本小说",甚至西方话剧在被引介国内之初亦被归属于小说类群,被翻译成小说样式.这个小说类群能够剥离掉"曲本小说"而走向现代意义的小说文体,得力于当时国人对于戏曲社会地位、文学地位的大力宣扬,
晋语并州片方言梗摄二等今白读语音形式丰富多样,韵母以声母为条件发生分化,早期形式只有[*iε]、[*ia]两类,其韵类分合关系有:(1)帮系、端系、见系声母后,与假摄开口三等或
制作行为是一种产品创造行为,工具要素是制作行为认知图景所激活的认知要素.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工具要素予以概念界定,工具要素具有实体性、对应性、不变性、复用性与
《世说新语·排调》"云间陆士龙"条中的人物对话在相互嘲讽中自有谐趣,刘义庆将其安排于"排调"之中即着眼于此.然而刘孝标却未对陆、荀二人对话的机妙之处详加注解.宋刘应登注意到此条之妙处,云:"云间、日下者,荀字从日,陆名曰云."(周兴陆辑著《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卷下之下,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下册,第1345页)后来的学者,尽管对"云间""日下""白雉"等词加以考证(参见刘义庆撰,刘孝标注,龚斌校释《世说新语校释》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下册,第1534页),但仍然对此条中的人物对话缺乏上下整
“一大/一小+量词+NP”结构是“数—形—量—名”结构中的一个典型.本文主要讨论影响量词进入该结构的因素,并探讨此类“数—形—量—名”结构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组配关系.经研
先秦早期,表示起点的“自NL”结构以后置为常,战国以后逐渐演变为以前置为常.“自”字结构前移的动因,除了句法因素影响以外,位移终点的存在是推动“自”字结构语序前移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