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剧中演出喜剧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xt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史铁生的写作中,有一个关键词频繁出现——宿命,如《原罪·宿命》。这一关键词也出现在《我与地坛》中,在第一部分第二段,作者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第四段“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什么是宿命?史铁生在一次访谈中谈道:“命运的力量相当大,人很根本地有一种宿命。所谓命运它不是人可以改变的,人只能在一个规定的条件下去发挥人自身的力量,这种规定的情景就是宿命……比如说我这腿,它就瘫了,你毫无办法,只能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人的主观力量只能在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后做一些事情,你所谓接受的这个事实就是宿命。”所谓宿命,颇有些无奈成分,或者说宿命就是无奈。史铁生认为他与地坛之间有着宿命的味道,因为五十多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在它周围,而且越离越近了。但是在这里,对于地坛,史铁生运用宿命所要表达的却并不是无奈,从其语气、口吻,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感激。
  当史铁生刚刚腿瘫时,他悲愤、迷惘、绝望,不能与自己相处更不能与他人对话,而这时地坛以其沉静、博大迎接他的到来。地坛成了史铁生的精神家园,是史铁生可以逃避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整天呆在园子里,独坐、冥想,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人为什么要出生?生命中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变故?活着是为了什么?这几个问题一直纠缠着他。当巨大的痛苦从天而降,没有人可以帮到他,上帝使他失去了双腿,他也关上了与外界沟通的大门,转向了自我审视。首先,他必须得想明白这个痛苦,或者说找到理由让自己接受这个现实。他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想关于死、关于生的问题,这样想了好几年,在地坛的满园沉静光芒中,他看到了迷茫的小昆虫、雾般的蜂儿、想透了的蚂蚁、不耐烦的瓢虫、寂寞的蝉蜕,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生命喧嚣不已、生生不息。这一切都给了史铁生强烈的震动,在这些小生物的启示与感召下,史铁生悟到了一个词——宿命。出生是宿命,残疾是宿命,死也是宿命,人无法改变,只能接受这个规定的情境。这样一想,史铁生就能说服自己,是的,史铁生对自己进行了一番开解和说服。所以我们在第六部分中看到叙述的人称并不一致,一会是“我”,一会是“你”,一会是“您”,这几个人称交叉出现。当史铁生还没想透、还没接受的时候,他只能把自己当成第三者,拉开自己与自己的距离,从而客观理智地与自己对话,分析现状。残疾是命,除了接受,别无他法,只能接受这无奈,接受这样的悲剧背景。但是深刻如史铁生,他对残疾的思考并不止于此,而是把它哲学化。在史铁生的所有作品中,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残疾,但是这种残疾并不是指向残疾人,而是指人的残疾。“那就是人的广义残疾,即人的命运的局限。”(《致〈文学评论〉编辑部的信》)史铁生认为,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困境与局限,这种局限就是残疾,每个人只能在这样的局限中试图去超越。
  悟到这点,史铁生自然也就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决定活下去试试。既然决定要活下去,便得给自己找一条路。这条路不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是为了生活,为活下去做支撑。而作为残疾人,选择面很窄,写作是其中不错的一个。一开始写作是因为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他想在众人眼中重新“站”起来,所以,他中了魔似的,完全为了写作而活着,可很快史铁生就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不对,活得像个人质,不知哪天就被处决了。他越来越恐慌,随时都有完蛋的感觉,于是他又想到了死,“不如死了好,不如不出生的好,不如压根儿没有这个世界的好”,但是他最终却没有去死,而是活了下来,因为他想活,因为欲望。史铁生说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想活下来是想得到些什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因为欲望想活下来,因为欲望所以写作,又因为欲望而成为了写作的人质,这正如史铁生所说的人生三大困境之一:“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就意味着痛苦。”在作为人质的痛苦与恐慌中,史铁生逐渐明白“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他坚信“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想念地坛》)“痛苦使人存在,一旦到了残疾的地步,惊涛骇浪也好,崎岖坎坷也好,你就深刻地感觉到,至少你得给自己找一条路。找一条路,如果不仅仅是谋生的路的话,那你不可能不涉及到譬如说终极的问题,你一定势必要往那儿走、往那儿想了,你到底活着。”(《“有了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你就复活了”》)写作就是从人生的困境出发,关注困境,追问生命的意义,走向终极关怀和人文精神。而这一切感悟的获得,与地坛的启示分不开,地坛不仅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更是史铁生坚守的零点。
  “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就意味着恐惧。”(《自言自语》)生命最终是虚无的,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没有人可以改变这个事实,但生命并不因其终极的虚无而荒诞,我们不应陷入到这种虚无中而找不到方向。不承认生命的虚无,不承认这种悲剧背景,那是傻瓜;承认了这种悲剧背景,而不在悲剧背景上做喜剧演出,那是懦夫。如果注定是悲剧,那你要表现出你的力量;如果是一个骗局,一个幻觉,那你要让这个幻觉很美。 “有悟性的人会想:既然只能走在这条路上,为什么不在这条路上纵情歌舞一番呢?于是一路上他不羁不绊,挥洒自如,把上帝赐予他的高山与深渊都笑着接过来玩了一回,玩得兴致盎然且回味无穷,那他就算活出来了,生命其实只是一个过程。”(《宿命与反抗》)目的是虚无的,应虚化目的而追求过程,把目的过程化,过程即目的。唯有这样,才能把生命审美化,活着才能有价值,一如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所要表达的那样。重视了过程,那生命就更有质量,史铁生称这种境界为舞蹈,一旦真正跳起了这种舞,人的困境就会退避三舍,一个欢乐的天地却向你敞开:“你要是跳起来你就知道了,你就会看见全世界都跟着你跳。”(《我之舞》)
  参考资料:
  1.史铁生、王尧《“有了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你就复活了”》,《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1期。
  2.史铁生、谢华《宿命与反抗》,《理论与创作》1997年第2期。
  3.王莹《“孤独”“痛苦”和“恐惧”——史铁生生命体验散文的三重主题》,《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社会对团队协作型人才高度重视的条件下,学校对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视也日趋凸显。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科学习能力等工作中,培养合作意识非常重要,只有学生提高合作意识,才能更好处理和其他同学的关系,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从而提高个人能力的提高。所以,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组合作;
[摘 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表现类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传统学习过程较为枯燥,内容难度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了《计算机三维设计效果表现》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缩短学习的反馈周期,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从而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三维效果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混合式教学;风景园林专业]  随着计算机图形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教学细节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对指导学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教师和语文课程的融合教学,是新时期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辅导学生能力发展过程中,班主任和语文学科共同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定位、方法、内容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使课堂教学和管理更具效率和科学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班主任;教育融合;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广大教师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不断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们对朗读的兴趣,教给他们正确的朗读方法,开展丰富有趣的朗读活动,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研究]  教
[摘 要:英语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大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教学也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内涵深刻、形式多样、方法各异等特点,进而再加上大学英语课程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使得大学英语课程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场所、阵地之一。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英语;思想政治建设]  新型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课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培养高中生诵读兴趣以及借助诵读理解文本提升素养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诵读;高中语文]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无意中听到了两个学生关于语文的悄悄话:  “真没劲,早读课上读课文,上了课还要读,烦死了。”  “是啊,读来读去又读不出什么花儿来,一遍就好了哇。”  读不出花儿来?这句话让我觉的脑子里什么地方突然亮了一下。  与小学生不同,高中生不喜欢读课文。对他们来说
由于阅读量少、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原因,许多学生感到“做作文头疼”,甚至害怕写作。笔者曾统计了一篇当堂完成的学生作文,只有15%的学生作文是优秀的,至少有50%的学生作文是需要修改的。但是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师的评语、批改根本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让学生学会自主修改作文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文章不妨千次磨,教育专家叶圣陶认为“评改的优先权应当属于写作的本人”。
初中语文教师最头疼的,恐怕就是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枯燥无味、胡编乱造了。即使是一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往往只有“浓墨重彩”而无真情实感、只有流畅语言而无深刻见识。单纯的基本功、写作技巧训练,只是练了“外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而创作的源泉一个来自生活,一个来自心灵。因此,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培养其内心丰富的感情,塑造独立的个性、宽阔的胸襟、广博的知识面、开拓的视野,才是提
学生阅读和教学的实施都要有审问意识。“审问”一词,最早见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这里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慎重地进行质疑问难,然后逐一解决之。反映到教学上,教师要善于审问,设计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走入文本、深入文本,获得心灵感悟。  一、审问要切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鉴赏文本以激探究  在语文学科中,什么样的问题最接近学生的“发展区”?毫无疑问,是以文本语句鉴赏为
摘要:语文课作为中职学校文化的必修课,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学习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是有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思想观念过于落后,更要及时作出改善,使自己的教学方案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方案;学生学习效率;教学策略  中职语文作为特定的基础文化课是不可替代的,语文课让同学们能具有很强的语言功底,更能加强自己的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