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周围淋巴管畸形的治疗方法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儿童气管周围淋巴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并总结经验。

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气管周围淋巴管畸形27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16例,女11例;中位年龄为8个月,年龄范围为4~14个月。所有患儿均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T1像等或高信号,T2像高信号,脂肪抑制像呈高信号。根据气管周围淋巴管畸形的病变范围和临床表现将患儿分为3型:咽后壁型13例,咽侧壁型11例,完全弥漫型3例。所有患儿中,5例行单纯口服药物治疗,17例行单纯注射治疗,5例行注射 口服药物治疗。采用4级分级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Ⅰ级(差),瘤体缩小0~25%;Ⅱ级(中),瘤体缩小26%~50%;Ⅲ级(好),瘤体缩小51%~75%;Ⅳ级(优),瘤体缩小76%~100%。

结果

所有患儿呼吸困难的症状均明显缓解,控制了淋巴管畸形的增长;随访时间范围为1~10年,2例痊愈,25例尚在随访中。疗效Ⅰ级0例,Ⅱ级3例,Ⅲ级9例,Ⅳ级15例。Ⅲ级疗效以咽后壁型最佳,Ⅳ级疗效以咽侧壁型最佳。完全弥漫型瘤体体积减小最明显。19例出现发热,多见于接受平阳霉素注射者,体温多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睡眠障碍及异常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ASD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儿均给予睡眠行为干预及个体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磁刺激靶区为左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DLPFC),刺激频率为1Hz,每次治疗30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BC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表(CSHQ量表)对2组患儿进行
目的观察面肌康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Ramsay-Hunt综合征所致面瘫的影响。方法选取Ramsay-Hunt综合征所致面瘫患者70例,后脱落4例,共纳入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贴扎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面肌康复训练,贴扎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增加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Port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表面肌电图对2组患者的功能进行评定。治疗后,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功能性磁刺激(FMS)作用于骶3(S3)神经根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45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根据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Hz组(采用5Hz频率FMS治疗)、20Hz组(采用20Hz频率FMS治疗)和假刺激组(采用与5Hz组同参数同部位的假刺激治疗),每组15例,最终5Hz组中有1例因患者原因退出,共44例完成本研究。3组患者均在常规膀胱功能干预的基础上给予不同频率下刺激S3神经根的FMS治疗,其中5Hz组给予频率5HzFMS治疗,
目的观察事件相关电位(ERP)指导下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动作观察疗法(AO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rTMS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腰部、上肢、下肢、平衡、步行、记忆、注意力、定向力、空间知觉及执行能力训练等);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ERP指导下rTM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观察组则给予ERP指导下rTMS及AOT治疗,AOT治疗每天2次,每周治疗5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
目的观察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PowerBreak型吸气肌训练器进行吸气肌抗阻训练,训练时将吸气阻力值设定为70%最大吸气压(MIP)水平,重复呼吸30次为1组,每天训练2组,每周训练3d,连续训练8周;对照组同期也进行吸气肌抗阻训练,但吸气阻力值设定为10%MIP水平,其它训练参数及疗程同观察组。于干预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肺功能、呼吸肌力量和耐力、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情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机器人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进行4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每周5d),联合组在机器人组基础上增加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每次20min、每日1次、每周5d)。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Holden功能性步行分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神经康复领域中应用广泛,其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症状均有改善作用。本文从作用机制及不同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案切入,对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及光遗传学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了解不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治疗原理、分析其应用现状及困境,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发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脑缺氧,其病因多样,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病残的重要原因,对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经济负担。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血氧脑功能成像技术,已有研究者将其用于早产儿及危重患儿脑损伤的诊断及治疗后评估。本文旨在于探究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以及亚低温治疗中疗效评估新工具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运动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两个方面对帕金森病患者跌倒评估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各种评估方法的临床操作性、信度、效度和对跌倒预测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从而筛选并推荐出操作性强、可靠、有效的评估方法,以期为帕金森病患者跌倒评估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作为一种新兴的脑观测技术,在检测与运动相关的脑活动时具有优势,此前多被应用于心理、情感等领域。本文就fNIRS在运动控制及其障碍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姿势保持、节律运动、反射与被动运动、随意运动、运动想像等方面,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可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