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思想方法之“动机与后果”教学实施路径浅探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qm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老师意识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素养、品质和能力,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并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均指向认识历史的史学思想方法[1]。中学历史课程所规定的史学思想方法,包含集证辨据与诠释评价两大类[2],从“动机与后果”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是诠释评价范畴的思想方法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动机与后果”是行为构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动机是人们行动的主观愿望,后果是人们实践的客观结果。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表现一定的行为过程、影响和结果;一定行为过程、影响和结果又总是直接、间接地反映着一定的动机。从“动机与后果”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产生的过程、揭示史实间的內在关系、厘清历史的来龙去脉,由此逐步形成历史学习中的逻辑意识,提升思维品质。
  目前,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论著,数量颇丰,多侧重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实施策略、实施效果等方面,有些文章细化到探究“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关史学思想方法的论述更侧重于集证辨据层面,对诠释评价则有所忽略。考虑到诠释评价这一史学思想方法分支众多、思辨性较强、教师的运用、学生的习得均有一定难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其占比又较重,故本文欲以诠释评价史学思想方法的下位范畴——以“动机与后果”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为切入点,以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为例,从史料引领、循序渐进、勾连环节等方面浅探“动机与后果”这一史学思想方法的实施路径。
  一、史料引领,为“动机与后果”视角创设情境,回到历史现场
  教改之下的历史学科讲求“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因此“动机与后果”这一史学思想方法的落实,可借助史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移情体验当时人的言论、观点、措施等,理解历史人物种种行为背后的动机,然后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后果产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主动思考。
  认识时人的主观动机,获取真知,绝不能以论带史,简单灌输。后果的分析同样需要教师筛选、呈现与主题相关史料,让学生总结、归纳,自己得出结论。史料的铺垫、情境的创设同时也为探究“动机与后果”间的关系及其成因的归纳与分析奠定基础,由此,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历史中,分析、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
  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课中,在具体落实从“动机与后果”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这一史学思想方法时,教师首先借助史料,叙史见人,以隋炀帝的生平活动为主线,呈现其一生创规建制,开拓疆土的相关措施。然后以史料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隋炀帝实施每一项政策的动机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后果是一定程度上确实巩固了统治、促进经济发展,这与他的动机是一致的,但也激化社会矛盾,这与他的动机是不一致的,历史上动机与后果一致或者动机与后果不一致都是很常见的现象。最后在史料的铺垫与情境的创设中,让学生分析、归纳得出隋炀帝的急功近利、劳民伤财、好大喜功等激化社会矛盾,是其施政动机与后果不一样的深层原因,终致他大业未成、隋朝二世而亡。
  二、循序渐进,将“动机与后果”视角渗透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从“动机与后果”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这一史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统筹安排,逐步推进。教师应具备历时性与共时性考察历史问题的意识[3],统筹初中阶段教材的所有内容,将使用到这一史学思想方法的课文归纳、罗列,然后有步骤、分层次的制定落实这一史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一般来讲,这一史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是从教师示范开始的,然后引导学生建模、模仿、迁移,这一过程在一节课中无法完成的,需要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在不同的课程与情境中,对这一史学思想方法逐步渗透落实,直至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待学生完全掌握后甚至可以对这一思想方法模型做出修正、发展和完善。
  从“动机与后果”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课的史学思想方法,但是学生最初接触到这一概念是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教师通过“张骞出使西域”等故事最先将“动机与后果”概念引入初中历史教学,通过示范,让学生初步知道“动机与后果”的概念及在历史上“动机与后果”一致或者不一致都是很常见的现象,初步建模。
  在学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课时,因为间隔较久,概念抽象,学生对“动机与后果”这一史学思想方法有所遗忘,建模需要在巩固中强化。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利用史料创设情境,讲授隋炀帝一生开通运河、确立科举制度等史实,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对隋炀帝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按照构想(动机)与实践(后果)归类,形成“动机与后果”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得出,隋炀帝最初的构想就是动机,而践行的结果就是后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出“动机与后果”的概念;期间教师以开通大运河为例亲身示范运用“构想(动机)与践行(后果)”的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思维,后让学生模仿分析隋炀帝创立科举、三征高丽等措施的动机与后果,理解他实施每一项政策动机是巩固统治,后果是一定程度上巩固统治、促进经济发展,但也激化矛盾;最后通过练习册有关“动机与后果”的题目让学生巩固、强化。
  在后续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学习中,还会有与这一史学思想方法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师会带领学生继续巩固强化。教师在亲身示范、学生模仿进行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以训练学生的迁移意识与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在史料、学情差异的情况下娴熟应用这一范畴,更高级的还可以要求学生对这一思想方法模型能做出修正、发展和完善。对于这一阶段因笔者现在主要从事七年级教学工作,在课堂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到八年级计划通过题目训练或是课外活动等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能通过查找相关可靠资料和回顾所学历史知识, 触类旁通,运用“动机与后果”视角分析新情境中的历史问题。   当然,对于这一史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更应在后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循序渐进、日臻完善,从而转化为内在思维品质。
  三、勾连环节,以“动机与后果”视角统领全课,达到融会贯通
  课改下的史学思想方法是一节课的中心,是连接课程其他内容与要素的重要纽带 ,是勾连课程各环节的桥梁。落实从“动机与后果”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這一史学思想方法,还可将其作为整堂课的线索,打通史学思想方法与内容主旨的关联,将课程的内容的掌握与这一史学思想方法的习得、运用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达到“内容中有方法指导”、“方法中有内容支撑”的效果。
  为了准确把握内容主旨,着力彰显史学思想方法[4],《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全课各环节以史学思想方法做勾连,每一环节都有对从“动机与后果”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这一史学思想方法的体现,以此统领全文。内容主旨是:隋文帝建立隋朝,结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其子隋炀帝为巩固统一,营建东都、开通运河、确立科举等,促进了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但也因滥用民力等激化社会矛盾,以致二世而亡,暗藏“动机与后果”范畴;教学目标将初步学会从“动机和后果”的视角,解释隋炀帝的“功”与“过”,作为突破点、难点;教学环节间以这一史学思想方法勾连,分层次、按梯度让学生逐步习得;板书设计结构化呈现这一史学思想方法对全文的统领;作业设计为结合《隋炀帝在位时期执政措施简表》与所学知识,在营东都、开运河、修长城、三征高丽这几项措施中任选一项,从“动机与后果”的视角,谈谈隋炀帝的“功”与“过”,则是对这一史学思想方法的模仿与巩固。史学思想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更易对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习得、掌握史学思想方法。
  在《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中,教师通过史料创设情境、循序渐进渗透、环节勾连统领等路径将从“动机与后果”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这一史学思想方法落地,使整个教学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逻辑更合理。学生在分析隋炀帝施政措施的“动机与后果”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这一课的基本内容,也习得了从“动机与后果”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这一史学思想方法,提升了思维品质,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优化。当然本文对“动机与后果”视角实施路径的探寻也只是管中窥豹,更多的路径还需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
  【注释】
  [1]於以传:《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化分解刍议》,《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第3期,第46页。
  [2]於以传:《中学历史:史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模仿与迁移》,《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6年第6期,第12页。
  [3]凤光宇:《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04页。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iii页。
其他文献
居民身份证是我国公民必须随身携带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身份证明。譬如住酒店,计划经济年代需要单位开具介绍信。有了居民身份证后,人们只要出示身份证就可以入住了。无论是购房买车、抵押转借,还是存款取款、股票交易,乃至乘坐飞机、高铁……没有身份证是办不成事的。
中共一大会址地跨上海和嘉兴,两地邮政部门多次启用相关风景日戳。上海启用的风景日戳为庆祝党的十五大召开,龙门路邮政支局于1997年8月28日启用\"中共一大会址\"风景日戳(图1),展示了石库门建筑。略有遗憾的是,在日期字钉上下加了两条横线,而成了不规范的样式。
这座雷锋塑像,矗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展厅里。塑像背后有毛泽东主席手书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旁侧展示雷锋生前影像和宣传雷锋事迹的书籍。雷锋在平凡岗位上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表现出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雷锋精神业己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中,是新时代共产党人需要汲取的重要精神养分。
期刊
期刊
以满足干部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食堂改革,创造了满意度和就餐成本\"一升一降\"\"一高一低\"新局面当前,河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正在扎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局里制定的为民办实事清单中,\"持续深化机关食堂改革,提升餐饮服务保障水平\"的举措引人关注。
体制要理顺、机制要搞活、服务要提升,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让职工满意、队伍稳定他坚持敢闯敢试、对标一流,带领全局以集中统一管理改革为牵引,打造全国机关事务工作的\"山西名片\";他在服务保障中心大局的同时,始终关心干部群众疾苦,想方设法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曾经主政国家级贫困县的他始终情系基层一线,组织在全省建设消费扶贫超市上百家;他是机关事务战线的拼命三郎,用苦干实干、拼命硬干感染带动周围的每一个人;……
轴间差速器总成作为商用车驱动桥的核心部件,建立一套针对商用车驱动桥轴间差速器总成的高精度、普适性仿真模型,对保证整车动力传递及疲劳耐久性能起着关键作用。相比于传统方法,在有限元模型建立中考虑淬火层深度对材料强度的影响,同时考虑大载荷输入条件下材料的塑性行为,引入完整的材料曲线,确保仿真分析模型的完善性,且对淬火处理的强度仿真和大载荷条件下材料产生塑性的仿真具有普适性;分析轴间差速器总成在设计扭矩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情况,采用海格图,应用瞬时最大值等方法,对圆柱齿轮轴强度及疲劳耐久性能进行评定。确立的轴间差速器
坚持\"有诉必办\",抓好\"接诉即办\",力求\"未诉先办\",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多部门联动集体\"会诊\"、协同\"开药\",想方设法出实招、破难题,尽可能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按照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着眼服务全市工作大局,立足机关事务职能定位,抓紧抓实教育启动、示范带动、基层能动、全员联动、协同互动、督导推动等各个重点环节,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日照松花晓雾开,霞飞万点一舟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十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暨十一届理事会一次会议7月30日上午在吉林省吉林市隆重召开。会议由公交分会副理事长、合肥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平伟主持。公交分会理事长、上海久事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必伟及各副理事长、理事等200余名公交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