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的英语课才算是一堂好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说,教学目标明确,精讲精炼;有的人说,教师讲的动听、感人,采用了多媒体,而且课件还做得图文并茂,动画、声音齐备;有的人说,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又是唱又是演,整个课堂显得热闹无比……诸如此类。但这些在笔者看来任何单一的看法都未必称得上是好课。笔者听过很多的公开课、研究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下列六大方面的标准:
1. 好课应该是从文本出发的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工具,课本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有的学生却跟我说:“教师,考试不考课文里面的知识,学习课文内容没有用。”这种英语观是狭隘的,他们只把英语的眼光落在考试上,但即便是考试,这种看法也是不科学的。课本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最基本的学习框架。通过课本的学习,学生会对英语学什么,怎么学有个基本的概念。在英语学习里,通过精读、朗读、背诵课文,可以全方位地提高自己语言的核心能力。通过朗读,可以强化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背过一定数量的课文,写作文时就有了可以借鉴的素材。想想我们学汉语十多年,背了大量的诗歌、散文、记叙文、议论文或者其片段,才有了这么些写作和阅读的能力。如果没有必要数量的记忆中的文章作支撑,所谓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重视给课堂增添生活味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和特点。语言是人类交流的载体,英语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广泛,所以英语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课本提供的是最原始的材料,例如:单词,句型,语法点等,教师必须把这些材料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不是为学英语而学英语,而是为达到交流的目的而学英语。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业余生活,知道当前学生中最流行的是什么,比如现在最火的游戏,学生们最喜欢的流行歌曲等等,在备课时要深挖这里面能够跟英语学习相联系的素材,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学习贴近了生活,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 仅有教师的勤教未必是好课,适当的“懒”比过分的勤更好
教师过分的勤讲,会占用学生太多自由思考的时间和主动权。教师适当的“懒”教(不讲),只做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让学生多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会促使学生勤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创造、思考的天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以教师的少为或无为达到学生有为的目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当然,教师的“懒”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必要的准备工作要做足,如自学提纲、自主预习提案、当堂训练题、思路点拨提示等要事先编好。
4. 教师不能被多媒体硬件所取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如今已经普遍走进了学校。应该承认,现代科技有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是,任何高科技都不是万能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技产品来帮助教学,使课堂更有活力,但不能过分依赖于它们而放松了对课堂效率的追求。有些教师整天花心思摆弄多媒体教学,以动态、变化的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以此来博取学生的“喝彩”。教师权当摆弄机器和数字化后台的操作手。这种教学场面热闹,效果却未必佳。多媒体的使用可将理论化的教材文本活化为生动的教学情境,但它绝不能决定一堂课的好坏。英语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和体态,引导学生体验语言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如果教师被多媒体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感情交流就无从谈起。
5. 课堂气氛是民主愉悦的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过去那种单纯的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现在追求的是严而有度、活而不乱的氛围。新课程理念反对纯讲授式的灌输式教学,提倡课堂教学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互动的关键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只有愉悦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师生之间展开民主交流,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产生与教师,与其他学生互动的欲望;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把新的单词、句子教完后,都能跃跃欲试地把它们用于交流当中。学生没有了拘束感,上课感到自在、放松,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顺畅,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6. 应体现人文性
英语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现时的高考制度下,大多数人总是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而忽视它的人文性,但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还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避免教学的纯“工具性”倾向。如在讲授2015年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事实上,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在突出人文性特点,这无疑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向。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
1. 好课应该是从文本出发的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工具,课本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有的学生却跟我说:“教师,考试不考课文里面的知识,学习课文内容没有用。”这种英语观是狭隘的,他们只把英语的眼光落在考试上,但即便是考试,这种看法也是不科学的。课本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最基本的学习框架。通过课本的学习,学生会对英语学什么,怎么学有个基本的概念。在英语学习里,通过精读、朗读、背诵课文,可以全方位地提高自己语言的核心能力。通过朗读,可以强化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背过一定数量的课文,写作文时就有了可以借鉴的素材。想想我们学汉语十多年,背了大量的诗歌、散文、记叙文、议论文或者其片段,才有了这么些写作和阅读的能力。如果没有必要数量的记忆中的文章作支撑,所谓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重视给课堂增添生活味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和特点。语言是人类交流的载体,英语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广泛,所以英语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课本提供的是最原始的材料,例如:单词,句型,语法点等,教师必须把这些材料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不是为学英语而学英语,而是为达到交流的目的而学英语。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业余生活,知道当前学生中最流行的是什么,比如现在最火的游戏,学生们最喜欢的流行歌曲等等,在备课时要深挖这里面能够跟英语学习相联系的素材,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学习贴近了生活,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 仅有教师的勤教未必是好课,适当的“懒”比过分的勤更好
教师过分的勤讲,会占用学生太多自由思考的时间和主动权。教师适当的“懒”教(不讲),只做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让学生多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会促使学生勤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创造、思考的天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以教师的少为或无为达到学生有为的目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当然,教师的“懒”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必要的准备工作要做足,如自学提纲、自主预习提案、当堂训练题、思路点拨提示等要事先编好。
4. 教师不能被多媒体硬件所取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如今已经普遍走进了学校。应该承认,现代科技有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是,任何高科技都不是万能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技产品来帮助教学,使课堂更有活力,但不能过分依赖于它们而放松了对课堂效率的追求。有些教师整天花心思摆弄多媒体教学,以动态、变化的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以此来博取学生的“喝彩”。教师权当摆弄机器和数字化后台的操作手。这种教学场面热闹,效果却未必佳。多媒体的使用可将理论化的教材文本活化为生动的教学情境,但它绝不能决定一堂课的好坏。英语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和体态,引导学生体验语言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如果教师被多媒体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感情交流就无从谈起。
5. 课堂气氛是民主愉悦的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过去那种单纯的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现在追求的是严而有度、活而不乱的氛围。新课程理念反对纯讲授式的灌输式教学,提倡课堂教学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互动的关键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只有愉悦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师生之间展开民主交流,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产生与教师,与其他学生互动的欲望;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把新的单词、句子教完后,都能跃跃欲试地把它们用于交流当中。学生没有了拘束感,上课感到自在、放松,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顺畅,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6. 应体现人文性
英语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现时的高考制度下,大多数人总是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而忽视它的人文性,但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还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避免教学的纯“工具性”倾向。如在讲授2015年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事实上,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在突出人文性特点,这无疑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向。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