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β-葡萄糖苷酶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在人参皂苷Compound K转化中的应用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用七叶苷培养基从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的根际土壤中筛选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种,并通过转化试验发现一株可以高效转化人参皂苷Rb1为人参皂苷Compound K(C-K)的菌株.基于16 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耐热科恩氏菌(Cohnella thermotolerans).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菌液浓度、反应pH值、反应时间3个因素,以C-K的含量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建立回归模型.确定优化的皂苷转化条件为反应pH 6.4、菌液浓度9.0×108 cfu/mL、反应时间7.5 d,在该条件下人参皂苷转化率为78.36%.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该菌株转化人参皂苷Rb1的途径为Rb1→Rd→F2→C-K.本研究为稀有皂苷C-K的微生物转化提供了新的菌种来源,也为C-K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粗泥沙主要产自中游多沙粗沙区,由于该区自明清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为了研究该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应用历史地理学的文献考据方法并结合现代自然地理学野外勘察结果和调查数据,对黄河中游主要多沙粗沙区的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三川河、湫水河等重点流域自明清以来人口、耕地发展与土壤侵蚀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清乾隆年代以前,导致该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而非耕地被大量开垦等人类活动;(2)自清乾隆年间始,由于人口增加导致的坡耕地被大量开垦加剧了本区土
为深入了解小粒花生育成品种的性状遗传差异及综合表现,筛选出最优评价指标,本试验以60个小粒花生育成品种为材料,通过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其农艺、产量及品质共18个性状进行遗传差异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4.33% ~59.24%,亚油酸、棕榈酸及单株饱果数等性状变异丰富,出仁率、粗脂肪与粗蛋白含量等性状较为稳定.聚类分析把60个小粒花生育成品种分为五类,其中Ⅰ、Ⅱ、Ⅲ、Ⅳ、Ⅴ类分别占参试品种的30.0%、10.0%、15.0%、15.0%和
TAC(tiller angle control)基因作为IGT[GL(A/T)IGT]保守家族的一员,与植物体内各类激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分枝角度的调控.为探究TAC基因的分子结构功能及其调节功能,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以INRA717-1 B4杂交杨为试验材料构建pDE-CAS9-NPTⅡ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侵染叶片进行遗传转化获得阳性植株,并通过测序检测基因编辑效率.最终获得基因编辑转基因株系12株,其中实现基因突变的2株,编辑效率为16.7%.本试验为CRISPR/Cas9
以苹果优良半矮化砧木G.935为试材,以当年生半木质化新梢芽段为外植体,用次氯酸钠表面杀菌后置腋芽启动培养基上诱导腋芽萌发生长形成无菌绿苗;以健壮无菌绿苗为试材,设置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和外源激素种类及浓度,以筛选适宜无菌苗增殖培养和不定根诱导的培养基.结果表明,MS+0.5 mg·L-1 BA+0.1 mg·L-1 IBA是G.935无菌苗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以基本培养基1/2MS+IBA进行生根诱导的生根率和平均单株生根数较高,尤其IBA浓度为0.2 mg·L-1时效果最好,生根率可达98.3%,平均单株生
为了解不同品种苹果果实发育进程中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以砧木品种山定子、红皮红肉苹果红满堂和非红肉苹果富士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试材,测定其花青素、总酚、类黄酮、原花青素、黄烷醇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3个苹果品种的总酚、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及抗氧化能力以幼果期较高,随发育进程总体呈减少趋势;花青素含量则随果实发育进程呈增加趋势;黄烷醇含量的变化趋势则表现为山定子和红满堂成熟期较高,而富士幼果期较高.品种间比较,山定子具有较高的
为给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小麦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灌溉水含盐量分别为0 g/L(淡水,对照)、2、3、4 g/L 4个微咸水浓度处理,研究拔节期补灌对土壤盐分、小麦衰老生理和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咸水浓度为2g/L时,土壤盐分分布与淡水无异,3g/L和4g/L时土壤上层(0~60 cm)积盐严重;2 g/L微咸水灌溉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千粒重、产量、收获指数及丙二醛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0、4g/L处理.4g/L微咸水灌溉小麦株高、
为给南疆无膜棉生产提供技术依据,以中早熟品种中棉619、新陆中82号为材料,设置三种不同行距配置方式进行试验,分别为A:(76+76)cm,一幅三行;B:(76+10+76)cm,一幅四行;C:(10+66+10+66+10)cm,一幅六行,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的增加,无膜棉单株优势增强,但群体优势减弱.A处理下新陆中82号的单株铃数、单铃重及两品种的干物质日增长速率最大,B处理下株高、茎粗、果枝数最大,C处理产量最高(中棉619产量6748.3 kg/hm2,
本试验设置不同浓度NaCl(0、0.2%、0.4%、0.6%、0.8%、1.0%、1.2%、1.4%),通过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胚根长等指标,研究盐胁迫对5种菊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向日葵、波斯菊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表现出先高后低的趋势;松果菊、金盏菊、地被菊种子随NaCl浓度的升高,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波斯菊胚芽、胚根的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地被菊、金盏菊、松果菊种子随NaCl浓度的升高,胚芽、胚
为探究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对黄淮地区典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砂姜黑土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含量和稳定性对生物有机肥不同替代量(0、5%、10%、20%和30%,分别记为BF0、BF5、BF10、BF20和BF30)的响应.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施用后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最为显著.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后,>5、0.25~0.5 mm和<0.25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均降低,2~5、1~2 mm和0.5~1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则增加,BF20和BF30对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的影
采用盆栽试验,以鲁丹参2号为材料,以每盆基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1.5 g为基础,设置6个施用处理:对照(CK);腐植酸9000 kg/hm2(T1);碱活化腐植酸9000 kg/hm2(T2);微生物菌剂4500 kg/hm2(T3);腐植酸9000 kg/hm2+微生物菌剂4500 kg/hm2(T4);碱活化腐植酸9000 kg/hm2+微生物菌剂4500 kg/hm2(T5),研究各处理对丹参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腐植酸、碱活化腐植酸、微生物菌剂均能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