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食心虫,又名大豆蛀荚蛾、豆荚虫等,属鳞翅目,小卷蛾科。它食性单一,寄生植物种类较少,主要为害大豆,是黑龙江省大豆上的主要害虫,以幼虫钻入豆荚内蛀食豆粒。常年虫食率约为10~20%(减产约4~9%),严重时可达30~4096(减产14~18%)。而且影响大豆的品质,降低等级。
一、形态特征
大豆食心虫,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暗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浅,腹末较钝,雌蛾腹末较尖;卵长约0.5毫米,扁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黄色或橘红色,孵化前变为紫黑色;老熟幼虫体长8~10毫米,略呈圆筒形,鲜红色,非骨化部分淡黄或橙黄色;蛹体长5~7毫米,长纺锤形,红褐或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土茧长7.5~9毫米,长椭圆形,由幼虫吐丝缀合土粒而成。
二、生活习性及发生条件
大豆食心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7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化蛹羽化,迁飞到大豆田,上午潜伏不动,下午3~4时后开始活动,晚8时后停息于豆株上。当成虫进入盛发期,日落前在豆地边可看见雌雄蛾相互追逐,成蛾团现象。成虫卵多产于豆荚上,少数产于叶柄、侧枝或主茎上,一般一荚上产一粒。幼虫孵化后爬行于豆荚上,寻找入荚地点,最后在豆荚后面合缝附近咬穿荚皮钻入荚内。此时,正值大豆嫩荚期,幼虫开始在荚内蛀食豆粒,直至大豆成熟后,老熟幼虫从豆荚边缝蛀一小孔,脱荚而出,落于地面,钻入土中准备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产卵有明显选择性,一般多产卵于有毛的豆荚上,很少在无毛的豆荚上产卵。此外,成虫产卵与豆荚的成熟度有关,幼嫩豆荚上着卵多,而黄色的老荚上着卵少。土壤高温高湿有利于化蛹、羽化。当1~10厘米深的土壤温度上升到20℃以上时。土内幼虫开始上移化蛹。土壤含水量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化蛹和羽化。成虫在田间的消长与降雨情况有关。成虫在土壤中羽化但出土能力很差。降雨不仅可使气温降低,影响成虫活动,且暴雨还可以堵死成虫羽化孔,使成虫很难出土,从而降低成虫数量。
耕作制度对于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影响很大。在相同的条件下,连作豆田较轮作豆田被害程度重,一般轮作比连作可减少虫食率40%以上。大豆与玉米等高秆作物间作,客观上扩大了大豆的分布面积,不便于轮作,即使换茬但由于距去年豆荚地太近,还是有利于羽化后成虫的迁飞为害。
此外,品种的抗性及避虫作用、天敌发生的数量多少等对于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和为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防治方法
1、远距离轮作 在栽培作物中,大豆食心虫只危害大豆,同时其越冬场所就是豆地,成虫飞翔能力又很弱,不能远距离飞翔。所以,实行较远距离的轮作可减轻其为害。据调查,在距前一年大豆茬1000米以外种植大豆,可降低虫食率99%左右。
2、深翻土壤 在大豆收获后,应及时秋翻,增加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对于豆茬播种的春小麦地,在夏收后随即翻地,可把上移表土中将要化蛹的幼虫和蛹翻入地下,使蛹不能羽化,或羽化的成虫不能钻出地面而死亡,并可增加幼虫的残废率。
3、药剂防治 (1)敌敌畏熏蒸防治成虫:一般在8月5日左右盛发期防治,方法是将玉米瓤每一公分断成一节,浸入敌敌畏原油浸泡,然后将吸足药液的玉米瓤按每隔4垄,每前进5步的密度夹在大豆分枝上。(2)防治幼虫:于8月中旬用菊酯类农药防治幼虫,如每公顷用2.5%功夫乳油0.225~0.3升;或每公顷用2.5%敌杀死乳油0.24~0.36升,兑水喷雾。
老地改良菜长旺 寇柏欣
由于多年种植蔬菜,园土老化,地力递减,病虫害也逐年严重,单位面积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因此,老菜地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良和培肥。
1、增施农家肥,提高土壤肥力 常年施用化肥,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还会使土壤板结,丧失保肥和供肥能力。改良老菜地土壤要多施农家肥,增加腐殖质,使耕作层里水、肥、气、热、菌等因素得到协调统一,为菜苗根系、茎叶生长创造一个温度、湿度适宜和肥料齐全的优良环境。
2、选用化肥,定向进行改良 菜园地因酸碱性不一样,所用的化肥也应各异,否则会使其更酸化或碱化。可用试纸测定土壤酸碱度。如试纸在其土壤溶液里呈粉红色或红色,便是酸性;如呈蓝色或深蓝色,便是碱性。酸性土应选用石灰(每亩施30至40公斤)或草木灰(每亩施40至50公斤)进行改良。同时选用碳酸氢铵、氨水、钙镁磷肥、磷矿石粉等碱性化肥加以定向改良。如土壤是碱性,则应选用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氯化钾、硫酸钾等酸性化肥加以定向改良使土壤接近中性。尿素为中性肥料,酸、碱性土壤均可施用。
3、轮作换茬,间作套种 实践证明,大多数蔬菜如年年重茬连作,不但产量低、品质差,而且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所以菜园地要实行不同科(种)蔬菜轮作换茬,以改良土壤和避免土壤中某一元素奇缺(因同一种蔬菜所吸收的肥料元素是相同的),同时也能减少某一病虫害严重发生和土壤中某些有害(毒)物质的积累(因同一种蔬菜的病虫害是相同的,而其排泄的有毒物质也是相同的)。此外,菜地实行高矮植株间作套种,也是改良土壤、减少病虫害、提高种植效益的有效途径。
4、保持水土,等高种植 实践证明,蔬菜采用薄膜覆盖栽培技术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温光条件和生长期,获得高产、优质并提早上市,还能防止水土流失。此外,菜园周围的沟渠一定要畅通配套,便于排灌,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根系的良好生长。如是山区、丘陵地的菜园,还要按等高线进行梯形开垦与种植,并抽槽截流。同时采取地表覆盖等管理技术,防止水土流失,培养土壤后劲,争取全年较好的收成。
一、形态特征
大豆食心虫,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暗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浅,腹末较钝,雌蛾腹末较尖;卵长约0.5毫米,扁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黄色或橘红色,孵化前变为紫黑色;老熟幼虫体长8~10毫米,略呈圆筒形,鲜红色,非骨化部分淡黄或橙黄色;蛹体长5~7毫米,长纺锤形,红褐或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土茧长7.5~9毫米,长椭圆形,由幼虫吐丝缀合土粒而成。
二、生活习性及发生条件
大豆食心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7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化蛹羽化,迁飞到大豆田,上午潜伏不动,下午3~4时后开始活动,晚8时后停息于豆株上。当成虫进入盛发期,日落前在豆地边可看见雌雄蛾相互追逐,成蛾团现象。成虫卵多产于豆荚上,少数产于叶柄、侧枝或主茎上,一般一荚上产一粒。幼虫孵化后爬行于豆荚上,寻找入荚地点,最后在豆荚后面合缝附近咬穿荚皮钻入荚内。此时,正值大豆嫩荚期,幼虫开始在荚内蛀食豆粒,直至大豆成熟后,老熟幼虫从豆荚边缝蛀一小孔,脱荚而出,落于地面,钻入土中准备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产卵有明显选择性,一般多产卵于有毛的豆荚上,很少在无毛的豆荚上产卵。此外,成虫产卵与豆荚的成熟度有关,幼嫩豆荚上着卵多,而黄色的老荚上着卵少。土壤高温高湿有利于化蛹、羽化。当1~10厘米深的土壤温度上升到20℃以上时。土内幼虫开始上移化蛹。土壤含水量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化蛹和羽化。成虫在田间的消长与降雨情况有关。成虫在土壤中羽化但出土能力很差。降雨不仅可使气温降低,影响成虫活动,且暴雨还可以堵死成虫羽化孔,使成虫很难出土,从而降低成虫数量。
耕作制度对于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影响很大。在相同的条件下,连作豆田较轮作豆田被害程度重,一般轮作比连作可减少虫食率40%以上。大豆与玉米等高秆作物间作,客观上扩大了大豆的分布面积,不便于轮作,即使换茬但由于距去年豆荚地太近,还是有利于羽化后成虫的迁飞为害。
此外,品种的抗性及避虫作用、天敌发生的数量多少等对于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和为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防治方法
1、远距离轮作 在栽培作物中,大豆食心虫只危害大豆,同时其越冬场所就是豆地,成虫飞翔能力又很弱,不能远距离飞翔。所以,实行较远距离的轮作可减轻其为害。据调查,在距前一年大豆茬1000米以外种植大豆,可降低虫食率99%左右。
2、深翻土壤 在大豆收获后,应及时秋翻,增加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对于豆茬播种的春小麦地,在夏收后随即翻地,可把上移表土中将要化蛹的幼虫和蛹翻入地下,使蛹不能羽化,或羽化的成虫不能钻出地面而死亡,并可增加幼虫的残废率。
3、药剂防治 (1)敌敌畏熏蒸防治成虫:一般在8月5日左右盛发期防治,方法是将玉米瓤每一公分断成一节,浸入敌敌畏原油浸泡,然后将吸足药液的玉米瓤按每隔4垄,每前进5步的密度夹在大豆分枝上。(2)防治幼虫:于8月中旬用菊酯类农药防治幼虫,如每公顷用2.5%功夫乳油0.225~0.3升;或每公顷用2.5%敌杀死乳油0.24~0.36升,兑水喷雾。
老地改良菜长旺 寇柏欣
由于多年种植蔬菜,园土老化,地力递减,病虫害也逐年严重,单位面积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因此,老菜地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良和培肥。
1、增施农家肥,提高土壤肥力 常年施用化肥,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还会使土壤板结,丧失保肥和供肥能力。改良老菜地土壤要多施农家肥,增加腐殖质,使耕作层里水、肥、气、热、菌等因素得到协调统一,为菜苗根系、茎叶生长创造一个温度、湿度适宜和肥料齐全的优良环境。
2、选用化肥,定向进行改良 菜园地因酸碱性不一样,所用的化肥也应各异,否则会使其更酸化或碱化。可用试纸测定土壤酸碱度。如试纸在其土壤溶液里呈粉红色或红色,便是酸性;如呈蓝色或深蓝色,便是碱性。酸性土应选用石灰(每亩施30至40公斤)或草木灰(每亩施40至50公斤)进行改良。同时选用碳酸氢铵、氨水、钙镁磷肥、磷矿石粉等碱性化肥加以定向改良。如土壤是碱性,则应选用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氯化钾、硫酸钾等酸性化肥加以定向改良使土壤接近中性。尿素为中性肥料,酸、碱性土壤均可施用。
3、轮作换茬,间作套种 实践证明,大多数蔬菜如年年重茬连作,不但产量低、品质差,而且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所以菜园地要实行不同科(种)蔬菜轮作换茬,以改良土壤和避免土壤中某一元素奇缺(因同一种蔬菜所吸收的肥料元素是相同的),同时也能减少某一病虫害严重发生和土壤中某些有害(毒)物质的积累(因同一种蔬菜的病虫害是相同的,而其排泄的有毒物质也是相同的)。此外,菜地实行高矮植株间作套种,也是改良土壤、减少病虫害、提高种植效益的有效途径。
4、保持水土,等高种植 实践证明,蔬菜采用薄膜覆盖栽培技术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温光条件和生长期,获得高产、优质并提早上市,还能防止水土流失。此外,菜园周围的沟渠一定要畅通配套,便于排灌,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根系的良好生长。如是山区、丘陵地的菜园,还要按等高线进行梯形开垦与种植,并抽槽截流。同时采取地表覆盖等管理技术,防止水土流失,培养土壤后劲,争取全年较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