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和稳定毕业生就业率的方法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面临的突出社会性问题,文章从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提出了提高和稳定毕业就业率的途径和方法,以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率;指导;创业
  作者简介:刘经兰(1969-),女,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黄玉花(1985-),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165-02
  
  一、背景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比2007届87.5%低0.9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30余万人,而往届未实现就业的也为数不少,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左右,下岗登记800万左右,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1000万左右。这些数字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依然十分严峻,就业率仍然有待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学校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提高和稳定大学生就业率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1]
  二、影响就业率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因素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率。
  1.社会因素
  (1)人口众多,劳动力规模庞大。根据国务院2004年发表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预测,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还有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特殊的国情使得就业环境日趋紧张。[2]
  (2)大学扩招政策。大学扩招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作为短期的经济调节手段,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越来越趋近大众化。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
  (3)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度。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还不尽完善,传统的人事制度制约大学生顺利就业,户籍、人员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一些规定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申报审批手续复杂,户籍制度制约着用人单位,使它们没有真正的用人自主权,在一些大城市非公有制企业甚至没有进人指标。毕业生就业工作没有明确的部门负责,责权不清,就业政策相互冲突,许多毕业生就业政策难以实施。
  (4)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以前,国有企业是我国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但目前,国有企业正处于转轨改制时期,其生产经营还尚未走出困境,保持持续增长的余地已经不大,再加上下岗职工的压力,它们不可能拥有太大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它们需要大学生但接收大学生的数量十分有限。
  (5)用人单位用人不规范,存在就业歧视。目前社会普遍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增高。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学历歧视,博士、研究生抢手,本科生基本平衡,专科生不在考虑范围。事实上,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是不相等的,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在就业中,还存在着户籍、性别、经验等的歧视,尤其是女性要经历怀孕、生育和哺乳的过程,一些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经济效益拒绝招收女性,这给女性求职带来很大的障碍,也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6)各地区需求毕业生不平衡。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接收毕业生的数量会多些,反之就很少。从各地就业需求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需求大,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积极性较高,而在广大基层和西部需求的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在专业上理工科相对比较好一些,而文科专业毕业生需求相对较少,造成文科就业率比较低。
  2.学校方面
  (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高校为了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增加热门专业和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导致这些专业重复建设,而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紧跟市场的需求,加大调研力度,而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实际需求,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2]
  (2)就业指导不全面。很多高校没有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指导,让学生从入学起就逐步树立就业观念,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科学地利用大学的宝贵时间;或者有的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就业指导老师业务水平不高。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校时学习盲目,对自己没有长远的规划,综合能力不强,毕业时没有竞争优势。[3]
  3.家庭方面
  父母的认识观念传统保守,认为孩子大学毕业获得高学历后就能有高收入。而高校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投资又比较高,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大学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对家庭来说是很重要的。父母的偏见和家庭的经济压力,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和压力。使大学生择业门槛很高,只有高待遇的工作才会考虑,而实际上自己又没有很强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择业时眼高手低,浮躁不务实。[4]
  4.学生自身的原因
  (1)综合素质不高。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大增,导致了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发展片面,过分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5]缺少对自己的耐力、毅力等的培养,较少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等,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在就业市场上,复合型、双能型、创新型、外向型、经验丰富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这些人才都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但高校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有所欠缺,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很满意。
  (2)择业观念陈旧。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业期望值较高。当前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与发展前景是大学生看重的重要指标,对广大基层与欠发达地方较少考虑。第二,择业价值取向功利化。[6]择业过程中将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看重国家编制单位,而较少考虑在工作中是否发挥自己所学专长。以在国有单位工作,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讲求实惠的功利化择业倾向正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追求高收入工作,而不看重长远的发展。总体来说,毕业生期望在工资待遇高、稳定、有编制的事业单位就业,集中在非常少量的工作上,这样就加剧了择业难度。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稳定和提高大学业生就业率,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还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声誉,乃至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
  1.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
  高校要主动适应大学生就业市场,借鉴并引进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计。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围绕市场进行调研,研究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地的特色研究,开设新专业。使课程有特色,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有计划地淘汰和增加专业,保证学生接受的知识是新的、实用的、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2.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与形式
  高质量的教学保障了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因此在课堂内除传授教学内容外,还要补充大量的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学习,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能将课堂内学习的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更生动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注意扩展课程内容,能从理论的讲解延伸到应用领域,从一个专业联系到另一个专业,从一个行业渗透到另一个行业,进而开阔学生就业思路;改变教学形式,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通过获取相关领域最新的发展动向,引导学生利用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术,真正地将科研应用到教学之中。学生的科学研究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一方面可以以课程论文形式及时关注并检查学生的研究结果,纠正研究中的错误,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将部分课程章节让学生来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牢固地掌握学习内容,且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就业面试时能展现出自信、沉稳的良好素质。[7]
  3.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就业指导,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一部分。建立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帮助是很有必要的。就业指导老师要结合大学各阶段的特点,给予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大学生四年学习有收获,有目标,加快与就业市场接轨并获得理想的职业。大学一年级,主要给学生提供关于本专业的特点、现状、前景和职业方向指导;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与职业规划。大学二年级,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社团文化活动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三年级,指导学生关注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司的招考信息,并提供相应咨询。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与用人单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大学四年级,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及时了解、解决他们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支持。就业后,及时调查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对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为在校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参考。[8]
  4.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广泛拓宽学生实践就业渠道
  大、中小企业向高校提供实践岗位和工作,而学校又向企业输送大量的技术和人才。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实训基地,让毕业生和企业各取所好,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保证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保证毕业设计、企业考核录用环节相结合。通过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相结合,为毕业生择业开拓畅通的渠道,培养更多面向实际的应用型人才。树立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观念,建立学校为主导,各系院为基础,毕业班班主任负责的就业指导体制,充分发挥教师在行业内声望高、社会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他们回母校举行座谈会并对在校生进行就业指导,一方面可以分析总结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方法,同时通过他们掌握其所在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提前向社会发布毕业生信息,及时把单位招聘毕业生信息公布,进行网上双向选择,使供需双方沟通更便捷,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程度。[9]
  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实习
  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录用,看重的不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侧重的是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在校时,花大量的时间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忽略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跟不上市场社会的需要。社会实践对于大多学生来说有很大帮助,通过实践,不仅对以后的工作和环境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还能更好地夯实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沟通能力、团队配合意识和创新能力。有过实践经验的学生会更加自信,待人接物也更得体,处理问题也更高效。只有真正提高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力途径。高校可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聘用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各年级进行分层次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由创业型大学生再创造出更多的新行业和新岗位。[10]
  7.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与西部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实施开发中西部战略以来,广大的基层和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大学生要关注国家出台的“三支一扶计划”、“村官计划”等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避免盲目从众,择业功利,选择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去锻炼。降低期望值,调整心态,积极投身到西部和基层的工作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11]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edu.163.com/special/00293I4H/mycosjiuye.html.
  [2]谭秀环.试析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应对策略[J].工作研究,2010,(16):64.
  [3]邵妍.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立足于择业观念的转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6).
  [4]李艳彦,等.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0,
  (12):52.
  [5]周文.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J].宏观资讯,2007,(3):155-156.
  [6]张明胜.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浅探——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5):74-75.
  [7]徐伟,苏瑛.完善专业课教学环节提高就业率[J].中国科技信息,2006,(6):172-173.
  [8]黄光许.当前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09,(23):495.
  [9]尚恒志.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途径和方法[J].学术论坛,2009,(15).
  [10]王永,褚衍松.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70-73.
  [11]杨立新.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稳步提高[J].兵团党校学报,2009,(6):72-74.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开展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课程对于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和学科前沿动态的掌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课程内容深奥,抽象性强,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同时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关研究技能的人才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探讨了该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期刊
摘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新要求,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要以学生为本,设置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人才成长多样化;要以核心课程为抓手,推动教学团队、教材、实验室等教学建设,探索深化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关键词:核心课程;自主学习;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柳长安(197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杨凯(1981-),男,湖南郴州人,华北
期刊
摘要: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将能力培养的理念渗透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微生物学;能力培养;基础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新社(1965-),女,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副教授;陆步诗(196
期刊
摘要: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了“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实践的主要形式,介绍了安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学品化学”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精细化学品化学;实践体系;实验;实习  作者简介:甘小平(1980-),男,湖北枝江人,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讲师;张袖丽(1961-),女,安徽舒城人,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安徽合肥230036)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基于系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之内涵及其优势,给出了系统实验法所基于的机电一体化实验平台,说明了在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如何运用系统实验法。  关键词:系统实验法;机电一体化;综合应用   作者简介:唐中燕(1960-),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韩庆瑶(1953-),男,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河北保定0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电力
期刊
摘要:分析了“数字图像处理”教学中实施MATLAB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对仿真实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举例详细描述了数字水印算法研究,并给出了实验结果。仿真实训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图像处理;综合设计实验;数字水印;创新  作者简介:范馨月(1979-),女,四川犍为人,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
期刊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数学教学的弊端及数学建摸思想和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给出了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的一些具体做法:从实例引入概念、联系实际证明及应用定理、还例题为实际原型、选择应用性的题目作为作业。事实证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是提高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何俊(1980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总结以往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构建了面向工程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面向工程;自动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张振利(1976-),男,河北滦县人,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文章结合五邑大学实际情况,对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MATLAB课程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阐述了如何通过从课前到课中到课后精心的规划和设计,构建MATLAB程序设计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路及措施,旨在通过强化MATLAB双语教学的效果,达到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对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MATLAB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示例教学  作者简介:张建民(1981-),男,
期刊
摘要:主要研究了可视性评价在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微博)上的具体体现,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心理行为特征,还调查了现阶段大学生的微博使用状况,目的在于指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文明参与网络活动,将微博贴切地运用于大学生的教育及实际生活之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心理特征  作者简介:杨诗意(1990-),女,陕西西安人,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本科生;徐娟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