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抗病毒药物联合中药塌渍治疗HIV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IV感染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中药塌渍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平均症状体征评分、平均QOL评分、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平均QOL评分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CD+4T细淋巴胞计数及CD+4/CD+8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塌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HIV感染者的症状体征,提高HI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但仍无法显著提高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效果。
【关键词】 HTV;抗病毒;中药塌溃
【中图分类号】R59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32-02
艾滋病病毒感染是二十世纪以来对人类威胁巨大的传染病之一,随着病情的进展,多数HIV感染者经过8-10年的无症状期后进入到艾滋病期,可并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而死亡。由于艾滋病病毒结构的特殊性,目前尚无清除HIV的药物和疫苗被研制。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鸡尾酒”抗病毒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抑制HIV复制,但对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要求较高。同时,抗病毒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笔者根据中医的穴位和经络理论,进行了抗病毒药物联合中药塌渍治疗HIV感染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现有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IV感染者60例为研究对象,男55例,女5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2.72±8.45)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4.16±0.67)年,CD+4T淋巴细胞62~408个/mm3,平均(152.53±37.15)个/mm3。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研究组男27例,女3例,年龄19~26岁,平均年龄(34.22±4.17)岁,病程2~9年,平均(3.86±2.42)年;对照组男28例,女2例,年龄22~28岁,平均年龄(33.19±6.06)岁,病程4~11年,平均病程(4.22±1.8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平均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①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国家认定的实验室检测HIV抗体筛查及确证均阳性;②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mm3;③排除合并任何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方案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Aspen Port Elizabeth(Pty)Ltd.制造,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30589]300mg、拉米夫定片(上海迪赛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270)300mg、依非韦伦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265)600mg日一次口服。研究组加用中药塌渍治疗。 基本方剂组成如下:槟榔10g,厚朴15g,草果仁5g,知母3g,白芍10g,黄芩10g,甘草5g。按30人份,每人每周治疗3次称取总药量,共研细末,烘干,分装成小包装备用。每次治疗取一小袋塌渍中药粉末一小袋,以适量蜂蜜调和成糊状,均匀摊涂与15cm×15cm双层纱布上,再敷于患者肝区皮肤上,热毛巾或热宝加热外敷30min。每周治疗3次,疗程6个月。
1.3 观察指标 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以6个月为观察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按存在症状体征的数量计分,即有一项症状或体征计1分,最高5分;以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2]为参考,制定《HIV感染者生活质量调查简表(QOL)》调查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QOL简表内容包括食欲、精神、睡眠、疲乏、疼痛、家庭理解与配合、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对治疗的态度、日常生活、治疗副作用、面部表情12个方面,每个方面按程度分为5个层次,分别赋1~5分,满分为60分,<20分为生活质量极差,21~30分为生活质量差、31~40分为生活质量一般,41~50分为生活质量较好,51~60分为生活质量良好;比较患者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由四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1.5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平均症状体征评分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平均症状体征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平均症状体征评分显著低降低(P<0.01),但治疗后研究组平均症状体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 平均QOL评分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平均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平均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平均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平均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CD+4T细淋巴胞计数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CD+4/CD8+比值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CD+4/CD+8比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D+4/CD+8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CD+4/CD+8比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逆转录RNA病毒,具有嗜淋巴细胞特异性,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HIV感染人体后,造成T4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持续下降,可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只能针对病毒的局部结构或复制过程的局部环节进行干扰和阻断,不能彻底清除体内HIV,治疗目标只能停留在延长患者无症状期,患者远期后果仍不乐观[3]。
我国自2002年开展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入选标准从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放宽到<500个/mm3,抗病毒治疗药物也由副作用较多的齐多夫定、司坦夫定、奈韦拉平等更换为副作用较少的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即便如此,仍有多数HIV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腹部不适、食欲不振和多梦等症状[4]。可见,单纯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解决HIV感染者的所有问题。
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就开始了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和实践。虽然中医药对抑制和清除HIV的作用较小,但对改善患者症状,尤其是减轻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方面效果较为显著[5]。我们根据艾滋病发病机理,借鉴祖国医学的宝贵经验,以中药“达原饮”为基础方剂,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中药塌渍的方法治疗HIV感染病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平均症状体征评分、平均QOL评分、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平均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塌渍治疗联合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改善HIV感染者症状体征和生活质量。
按照中医经络理论,经为主干,遍行全身,这是塌渍治疗的基础;在中医脏腑理论中,肝主藏血,血量丰富,塌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作用于靶器官;同时肝主疏泄,塌渍治疗可以缓解HIV感染者消极、恐惧心理;本方中槟榔、厚朴、草果三味主药协同作用,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6]。另外,在中药塌渍治疗中应用红外线照射可以增加药物渗透作用[7]。
本临床观察中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塌渍治疗对增强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效果作用有限。
参考文献
[1]向青青,黄峇缅.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病人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19(3):166-168.
[2]孙知寒,马洪路,王莲屏.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100量表在脊髓损伤人群生活质量评价中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33-35.
[3]孔衍琳,蒋就喜.我国艾滋病流行近况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12):1657-1659.
[4]郑锦雷,杨介者,徐云,等.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方案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1):5-7.
[5]臧立权,王雪冰,南红梅,等.达原饮加减治疗艾滋病合并症医案三则[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396-397.
[6]赵博,高繁.浅谈温病学及达原饮[J].光明中医,2015,30(1):16-17.
[7]张征,田亚婷.中药塌渍治疗慢性非感染性腹泻32例[J].陕西中医,2010,31(8):80
(收稿日期:2016.04.26)
【关键词】 HTV;抗病毒;中药塌溃
【中图分类号】R59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32-02
艾滋病病毒感染是二十世纪以来对人类威胁巨大的传染病之一,随着病情的进展,多数HIV感染者经过8-10年的无症状期后进入到艾滋病期,可并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而死亡。由于艾滋病病毒结构的特殊性,目前尚无清除HIV的药物和疫苗被研制。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鸡尾酒”抗病毒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抑制HIV复制,但对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要求较高。同时,抗病毒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笔者根据中医的穴位和经络理论,进行了抗病毒药物联合中药塌渍治疗HIV感染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现有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IV感染者60例为研究对象,男55例,女5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2.72±8.45)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4.16±0.67)年,CD+4T淋巴细胞62~408个/mm3,平均(152.53±37.15)个/mm3。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研究组男27例,女3例,年龄19~26岁,平均年龄(34.22±4.17)岁,病程2~9年,平均(3.86±2.42)年;对照组男28例,女2例,年龄22~28岁,平均年龄(33.19±6.06)岁,病程4~11年,平均病程(4.22±1.8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平均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①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国家认定的实验室检测HIV抗体筛查及确证均阳性;②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mm3;③排除合并任何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方案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Aspen Port Elizabeth(Pty)Ltd.制造,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30589]300mg、拉米夫定片(上海迪赛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270)300mg、依非韦伦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265)600mg日一次口服。研究组加用中药塌渍治疗。 基本方剂组成如下:槟榔10g,厚朴15g,草果仁5g,知母3g,白芍10g,黄芩10g,甘草5g。按30人份,每人每周治疗3次称取总药量,共研细末,烘干,分装成小包装备用。每次治疗取一小袋塌渍中药粉末一小袋,以适量蜂蜜调和成糊状,均匀摊涂与15cm×15cm双层纱布上,再敷于患者肝区皮肤上,热毛巾或热宝加热外敷30min。每周治疗3次,疗程6个月。
1.3 观察指标 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以6个月为观察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按存在症状体征的数量计分,即有一项症状或体征计1分,最高5分;以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2]为参考,制定《HIV感染者生活质量调查简表(QOL)》调查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QOL简表内容包括食欲、精神、睡眠、疲乏、疼痛、家庭理解与配合、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对治疗的态度、日常生活、治疗副作用、面部表情12个方面,每个方面按程度分为5个层次,分别赋1~5分,满分为60分,<20分为生活质量极差,21~30分为生活质量差、31~40分为生活质量一般,41~50分为生活质量较好,51~60分为生活质量良好;比较患者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由四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1.5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平均症状体征评分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平均症状体征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平均症状体征评分显著低降低(P<0.01),但治疗后研究组平均症状体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 平均QOL评分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平均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平均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平均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平均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CD+4T细淋巴胞计数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CD+4/CD8+比值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CD+4/CD+8比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D+4/CD+8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CD+4/CD+8比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逆转录RNA病毒,具有嗜淋巴细胞特异性,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HIV感染人体后,造成T4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持续下降,可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只能针对病毒的局部结构或复制过程的局部环节进行干扰和阻断,不能彻底清除体内HIV,治疗目标只能停留在延长患者无症状期,患者远期后果仍不乐观[3]。
我国自2002年开展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入选标准从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放宽到<500个/mm3,抗病毒治疗药物也由副作用较多的齐多夫定、司坦夫定、奈韦拉平等更换为副作用较少的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即便如此,仍有多数HIV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腹部不适、食欲不振和多梦等症状[4]。可见,单纯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解决HIV感染者的所有问题。
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就开始了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和实践。虽然中医药对抑制和清除HIV的作用较小,但对改善患者症状,尤其是减轻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方面效果较为显著[5]。我们根据艾滋病发病机理,借鉴祖国医学的宝贵经验,以中药“达原饮”为基础方剂,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中药塌渍的方法治疗HIV感染病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平均症状体征评分、平均QOL评分、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平均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塌渍治疗联合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改善HIV感染者症状体征和生活质量。
按照中医经络理论,经为主干,遍行全身,这是塌渍治疗的基础;在中医脏腑理论中,肝主藏血,血量丰富,塌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作用于靶器官;同时肝主疏泄,塌渍治疗可以缓解HIV感染者消极、恐惧心理;本方中槟榔、厚朴、草果三味主药协同作用,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6]。另外,在中药塌渍治疗中应用红外线照射可以增加药物渗透作用[7]。
本临床观察中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塌渍治疗对增强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效果作用有限。
参考文献
[1]向青青,黄峇缅.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病人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19(3):166-168.
[2]孙知寒,马洪路,王莲屏.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100量表在脊髓损伤人群生活质量评价中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33-35.
[3]孔衍琳,蒋就喜.我国艾滋病流行近况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12):1657-1659.
[4]郑锦雷,杨介者,徐云,等.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方案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1):5-7.
[5]臧立权,王雪冰,南红梅,等.达原饮加减治疗艾滋病合并症医案三则[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396-397.
[6]赵博,高繁.浅谈温病学及达原饮[J].光明中医,2015,30(1):16-17.
[7]张征,田亚婷.中药塌渍治疗慢性非感染性腹泻32例[J].陕西中医,2010,31(8):80
(收稿日期: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