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市2015年三模有这样一道试题:
下列语句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B.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
C.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
D.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参考答案为C。网上提供的解析为:A、B、D都属于夸张修辞,C不是。此解析刚一发布,立刻引起了争议。这种解析到底对不对?还是先来看看关于“夸张”修辞手法的内涵和外延。
一、知识链接
(一)何为夸张?
1.夸张的内涵: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修辞格。
2.夸张的外延: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长、强等处说。
例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
②缩写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等处说。
例如:不行!满喜你也请回去歇歇吧!活儿我不做了!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③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是先出现或是同时出现的。
例如:“嗬!行家嘛!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仔细分析A、B、D选项中关键信息,再与上面的关于夸张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对照,我们就会发现:A、B、D都属于借代的修辞,C属于借喻的修辞手法。所以说,以上A、B、D这3个选项与夸张的修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二)何为借代?
1.借代的内涵: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作“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
2.借代的外延:
①特征、标志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该句中用借体“袁世凯”代替本体“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圆”,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是借代。
②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
③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例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④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以上是借代的常见形式,由于其他形式不常见,在这里不再赘述。
(三)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1.判断是“相关”还是“相似”?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性;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简单说来,借代重在“代”,本体和借体同属一个事物;借喻重在“喻”,是借用本质不同却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来为本体打比方,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本体特征。例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桅杆;橹,船橹.放置于船尾的划水工具。樯橹是船只重要组成部分,在词中代指曹操的水军。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的“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鱼。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条船。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红”两个词语是本体固有特征。词人用“绿”代替叶,“红”代替花,“绿”“红”和“肥”“瘦”相组合,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渐渐消逝、盛夏即将来临的画面,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春之情。又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古人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征。黄发,是老人固有特征,这里指代老人。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也是儿童固有特征。这里代指儿童。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又如,唐刘禹锡《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其中“丝竹”是常用的音乐器材,这里用以指代音乐,此特指扰人的乐声。
简言之,本体和借体有相关性的,就是借代;本体和喻体有相似性的,就是借喻。
2.能否还原成明喻?
区别借代与借喻最简便的方法是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的句子,而借代则不能。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像渺小的燕雀;自己好像翱翔万里的鸿鹄。例如:唐朝诗人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中,从句意来看,“紫云”的本体为“端砚石料”,两者的相似性是都很“美丽”,加上喻词后可以改为“像紫云一样美丽的端砚石料”的明喻。可见诗人是直接用“紫云”来喻美丽的端砚石料,属于借喻手法;又如:柳永的《望海潮》中“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句,写钱塘江堤上树木的郁郁葱葱和钱塘江水的澎湃浩荡,其中“霜雪”比喻“怒涛”的质感和颜色,运用了借喻的表现手法。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质不同,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实际联系;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看起来好像是两种事物,实际上是同一事物,借体是本体固有的特征或部分。如:一个红领巾走来了。红领巾是孩子脖子上的饰物品,红领巾与孩子是一个整体,而不可能转换成“孩子像红领巾一样”,所以此处用了借代。 二、对选项的具体分析
上面例题的A项“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中“菜根”代指苦难、底层的生活,有相关性,属于“局部代整体”,所以是借代;B项“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中“唾沫星子”代指谣言、诽谤之语,有相关性,属于“具体代抽象”,所以是借代;D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诸葛亮”代指具有聪明才智之人,属于“专名代本体”,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C项“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中“金边”指黑暗、失败等,“金边”指黑暗背后的光明,希望等。这里没有相关性,只有相似性,所以说是采用了借喻的手法。
综上所述A、B、D都属于借代修辞;C是借喻,不是借代。
三、小试牛刀
1.(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2.(2009年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案及解析】
1.解析: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而离开长安时,登上金陵的凤凰台,凭吊古迹,借景抒情。“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寓意深远:“长安”是朝廷之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日:“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浮云”的本体是“朝中奸佞”,从相似、相关的角度来看,两者在遮蔽光明、混淆视听等方面是相似的;从能否还原为明喻的角度看,“像浮云一样的奸佞小人蒙蔽了皇帝的视听”是说得通的。可见,“总为浮云能蔽日”主要用了“借喻”的手法。
2.解析《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一词以中原当年的繁华景象来对比如今在敌人铁骑蹂躏之下的满目疮痍,表达了词人率师北伐、收复中原的壮志。“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极写往日宫廷奢华生活:汴京皇宫内,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其中“珠翠”是妇女佩带的首饰,在这里指宫女。从相似、相关的角度来看,“珠翠”和“宫女”只有相关性没有相似性;且我们也不能把它说成“像珠翠一样的宫女”,不能还原成明喻,因此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手法为“借代”。
下列语句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B.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
C.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
D.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参考答案为C。网上提供的解析为:A、B、D都属于夸张修辞,C不是。此解析刚一发布,立刻引起了争议。这种解析到底对不对?还是先来看看关于“夸张”修辞手法的内涵和外延。
一、知识链接
(一)何为夸张?
1.夸张的内涵: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修辞格。
2.夸张的外延: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长、强等处说。
例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
②缩写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等处说。
例如:不行!满喜你也请回去歇歇吧!活儿我不做了!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③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是先出现或是同时出现的。
例如:“嗬!行家嘛!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仔细分析A、B、D选项中关键信息,再与上面的关于夸张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对照,我们就会发现:A、B、D都属于借代的修辞,C属于借喻的修辞手法。所以说,以上A、B、D这3个选项与夸张的修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二)何为借代?
1.借代的内涵: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作“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
2.借代的外延:
①特征、标志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该句中用借体“袁世凯”代替本体“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圆”,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是借代。
②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
③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例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④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以上是借代的常见形式,由于其他形式不常见,在这里不再赘述。
(三)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1.判断是“相关”还是“相似”?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性;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简单说来,借代重在“代”,本体和借体同属一个事物;借喻重在“喻”,是借用本质不同却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来为本体打比方,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本体特征。例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桅杆;橹,船橹.放置于船尾的划水工具。樯橹是船只重要组成部分,在词中代指曹操的水军。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的“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鱼。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条船。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红”两个词语是本体固有特征。词人用“绿”代替叶,“红”代替花,“绿”“红”和“肥”“瘦”相组合,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渐渐消逝、盛夏即将来临的画面,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春之情。又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古人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征。黄发,是老人固有特征,这里指代老人。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也是儿童固有特征。这里代指儿童。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又如,唐刘禹锡《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其中“丝竹”是常用的音乐器材,这里用以指代音乐,此特指扰人的乐声。
简言之,本体和借体有相关性的,就是借代;本体和喻体有相似性的,就是借喻。
2.能否还原成明喻?
区别借代与借喻最简便的方法是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的句子,而借代则不能。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像渺小的燕雀;自己好像翱翔万里的鸿鹄。例如:唐朝诗人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中,从句意来看,“紫云”的本体为“端砚石料”,两者的相似性是都很“美丽”,加上喻词后可以改为“像紫云一样美丽的端砚石料”的明喻。可见诗人是直接用“紫云”来喻美丽的端砚石料,属于借喻手法;又如:柳永的《望海潮》中“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句,写钱塘江堤上树木的郁郁葱葱和钱塘江水的澎湃浩荡,其中“霜雪”比喻“怒涛”的质感和颜色,运用了借喻的表现手法。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质不同,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实际联系;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看起来好像是两种事物,实际上是同一事物,借体是本体固有的特征或部分。如:一个红领巾走来了。红领巾是孩子脖子上的饰物品,红领巾与孩子是一个整体,而不可能转换成“孩子像红领巾一样”,所以此处用了借代。 二、对选项的具体分析
上面例题的A项“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中“菜根”代指苦难、底层的生活,有相关性,属于“局部代整体”,所以是借代;B项“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中“唾沫星子”代指谣言、诽谤之语,有相关性,属于“具体代抽象”,所以是借代;D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诸葛亮”代指具有聪明才智之人,属于“专名代本体”,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C项“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中“金边”指黑暗、失败等,“金边”指黑暗背后的光明,希望等。这里没有相关性,只有相似性,所以说是采用了借喻的手法。
综上所述A、B、D都属于借代修辞;C是借喻,不是借代。
三、小试牛刀
1.(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2.(2009年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案及解析】
1.解析: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而离开长安时,登上金陵的凤凰台,凭吊古迹,借景抒情。“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寓意深远:“长安”是朝廷之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日:“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浮云”的本体是“朝中奸佞”,从相似、相关的角度来看,两者在遮蔽光明、混淆视听等方面是相似的;从能否还原为明喻的角度看,“像浮云一样的奸佞小人蒙蔽了皇帝的视听”是说得通的。可见,“总为浮云能蔽日”主要用了“借喻”的手法。
2.解析《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一词以中原当年的繁华景象来对比如今在敌人铁骑蹂躏之下的满目疮痍,表达了词人率师北伐、收复中原的壮志。“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极写往日宫廷奢华生活:汴京皇宫内,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其中“珠翠”是妇女佩带的首饰,在这里指宫女。从相似、相关的角度来看,“珠翠”和“宫女”只有相关性没有相似性;且我们也不能把它说成“像珠翠一样的宫女”,不能还原成明喻,因此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手法为“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