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林: 真理、逼真性和实在论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ueyan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理、逼真性和实在论张志林在语义学层面,有两个论题对科学哲学中的实在论具有典型意义,RI.科学理论的命题具有真值。RZ.科学理论的术语具有指称。据此,我把科学哲学中侧重于研究RI的实在论称为真值实在论,把侧重于研究RZ的实在论称为指称实在论。由于许多实在论者强调RZ是RI的必要条件,或RI是RZ的证据,所以研究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是两类实在论共同的基本任务之一。鉴于断定科学理论真理性的严重困难.实在论者往往以对逼真性的探讨作为补救之策,波普尔主张真值实在论,但当他主张真理和实在可相互定义时,他确实在逻辑上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Harr’e等指称实在论者认为真值实在论者把理论规定为命题集,而命题的无限后承必然导致无限性困难。Harr’e等人把理论规定为自然类有序结构的模型簇,认为理论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对未知过程类比物的揭示。实际上这一理论隐含着一个先验的预设:可能经验的领域和不能经验的领域必定存在着经验领域客体或事态的类似物。这一未得合理说明的预设实际上也是指称实在论者定义逼真性的基础。他们的逼真性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有这一基本性的缺陷,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困难。他们的所谓一类型相似”和真值实在论者的“相对内容”一样,在实用
其他文献
社会规律的规定性刘福森要正确规定社会规律,必须对下面三个问题做出正确解释;(一)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本质关系与社会规律是社会的本质关系,这两种提法应是统一的。因为社会本来就是人的社会总体活动。但在讨论中却发生了分歧。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强调社会规律是社会的本质关系者,意在强调社会同人的活动的区别,强调社会的客体性和客观性,把社会看成是在人的主体活动之外的自在客体,排除社会过程的主体性,从而把社会同人的活动、社会客体和主体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了二者的统一。而强调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本质关系的论者,则意在强调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三)徐向东三、意识和主观经验意向性质和感觉性质,构成了精神状态的本质特征。因为一个精神状态至少必须具有其中的一个性质,有的精神状态同时具有这两个性质。这些性质对于理解精神现象和非精神现象之间的区别以及各种类型的精神现象之间的差异都是关键的。可是,与对思维(Think-ing)的研究相比,精神现象的感觉方面(Seeing)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感觉性质的问题只是作为对同一性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的异议才得到重视。总的来说,这里有两个根本问题:首先是主观经验的本质问题
浑沌──意义与特征苏恩泽浑地是复杂系统学及非线性力学、非线性科学的理论热卢、之一。浑沈是个大宝库,对事物与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丰富的崭新信息。浑洗的主要特征有:(1)确定的规则的力引起随机的不确定运动,这种随机性,即内随机性,又称动力随机性。牛顿以来的确定论框架非常牢固,概率统计方法虽然有所突破,但仍是靠“大数定律”起作用,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色彩;可是,内随机性就不同了,它说明随机性是系统运动内在的客观存在(有动力的存在)。这样,任意性也并非实验的“缺陷”,而是深深扎根于完全确定论的低维体系动力学之中的必
分形几何学与混沌的意义和特征高定彝在人们探索复杂性的前沿,有二个非常重要的新领域。一、分形几何学分形(fractal),即分维、非整数维、分数维,是相对于整数维而言的新几何学,是研究复杂系统的工具。早在1875年到1925年期间,法国数学界庞加莱、皮埃尔·法图和加斯顿·朱莉妮等人的著作中就已经发现了今称之为分形的外形,但当时没有人意识到它们作为形象描述的工具以及它们与真实世界的物理学有关这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分形几何的创始人是美国纽约州的曼德尔勃罗特(B.Mandelbrot),他70年代获巴黎大学数学博士
郭安沁:也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的讨论中,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与人共处于生产力之中,只能有一个第一。更有二种“发展论”者,力图人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或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在现代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论证用前者取代后者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否定“人的因素第一”的现实意义。这实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完全对立起来去研究这两个命题的关系。笔者认为,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马克思本人对“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入手力口以研究
科学成为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基础刘福森,李英很多论者把科学是生产力的论断看成是超历史的,他们没有看到科学成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大机器生产。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明确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科学之所以在大机器生产后才成为生产力,这是依据于从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转变中的物质技术方面所发生的两大根本变化:(一)大机器生产实现了人的活动功能向外部自然力的转移。在手工业
紧扣时代主题实现多维综合──谈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宗旨景天魁〔编者按语〕“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社会发展研究也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研究课题。为)顺应这一新形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C已于1993年7月正式成立。下面发表的是该研究中。G主任景天魁的文章,他言简意赅地$1述了该中。C的研究宗旨.4后会有所启迪的。近年来,本刊与有关单位曾多次联合召开社会发展问题的研讨会,不断反映对此问题的研究动向和成果。应该说,学者们的研究是有成绩的。但是.我们认为.社会发展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
简讯A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管理哲学研究所和北京朝阳区委党校、鞍山矿渣开发公司、苏州企业管理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市场经济与管理哲学”研讨会,于1993年11月在京召开。40多名代表与会。会议围绕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的最佳结合度的问题;建立市场经济与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防止和克服社会消极现象的滋生和漫延和漫延关系问题;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加强法制建设的相互作用问题;以及积极引进西方现代管理与发扬中国管理的优良传统、建立中国现代管理科学体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毛泽东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何显明,雍涛从文化的视野,特别是中西文化冲突、融汇的广阔背景中去透视毛泽东哲学的思想特质、文化渊薮,以及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是80年代中期以来毛泽东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的趋向。这是一个重大的视角转移,它给毛泽东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是,严格地讲,这种研究还刚刚起步,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从宏观上讲,在有关毛泽东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中,往往局限于从成语典故、文化经典以及哲学范畴的实例类比来说明毛泽东哲学对传统文化
应重视人的素质学的创建袁凯所谓人的素质,就是指人在生活、工作及一切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换言之,也就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的生物性要素、社会性精神要亲及一切社会化物顷要条不可分割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的总和。人的素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大系统.它的宏观还础包括作用各不相同又相互依存、们互联系的三大子系统,即:自然素质系统、心理素质系统和社会素质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可分为若干要素。人的素质问题是当代社会中的中心问题之一。研究人的素质、关心人的素质的发展、完善和提高.这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c人的素质领域有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