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针刺激参数对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的影响

来源 :中国针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l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不同电针频率及波型配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SHL)的疗效,探寻较佳电针刺激参数.方法:将118例SHL患者随机分为针药1组(30例,脱落1例)、针药2组(30例)、针药3组(31例)和药物组(27例,脱落1例).西药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药1、2、3组在药物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穴取患侧耳门、听宫、听会、风池等,并于耳门、翳风,听会、翳风交替进行电针治疗,3组分别予频率2 Hz、频率50 Hz连续波及频率2 Hz/50 Hz疏密波,每日1次.各组均治疗10 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各组于治疗前后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并比较纯音听阈测试疗效及耳鸣、耳闷、眩晕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纯音听阈测试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药1、2、3组纯音听阈测试总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P<0.05),针药3组痊愈率高于药物组与针药2组(P<0.05);针药1、2、3组耳闷总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能有效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及耳闷症状,2 Hz/50 Hz的疏密波疗效更优.
其他文献
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肽类药物在医药领域得到应用.但由于这类药物稳定性不佳、口服易被酶解等问题,临床多采用注射途径给药.鼻腔给药不仅能够克服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注射给药的顺应性差等问题,而且具有脑靶向、低剂量高活性的优点.本文主要就多肽类药物的鼻腔给药进行综述,系统地介绍了鼻腔的组织构造,药物本身性质、制剂的特性和鼻腔内环境对药物鼻腔吸收的影响,以及通过添加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和设计成不同药物载体等方法改善药物鼻腔吸收,并叙述了鼻腔给药的研究热点-鼻脑传递,为后续相关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目的:调查高校社区居民用药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的现状,探索引起居民用药风险的可能因素,为制订合适的药学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近似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线上(问卷星)方式,于2020年4-6月调查居住在华中科技大学社区内年龄在19岁以上的居民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月收入、居住地、医疗保障情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职业)、用药KAP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居民的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对KAP的影响.结果: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65份.居民用
患者,男,18岁,55 kg.初诊日期:2020年6月10日.主诉:发现转氨酶升高9年、脊柱侧弯4年.现病史:2011年8月体检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02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56 U/L,无不适症状,以“肝炎”于多家医院就诊,行护肝等(具体不详)治疗,效果不佳.2014年出现站立、行走身体向右倾斜,未引起重视.2015年行左肱二头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α-葡萄糖苷酶(GAA)基因及酶活性检测,诊断为代谢性肌肉病(庞贝病).2016年出现脊柱侧弯,呼吸费力,进硬食困难,日常活动明显受限
目的:研究抗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在河南汉族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并探讨其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同时评价抗高血压药物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郑州市中心医院确诊的5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PCR-荧光探针法对5类抗高血压药物相关的7个基因多态性位点 AGTR1(1166A>C)、ADRB1(1165G>C)、ACE(I/D)、CYP2D6 * 10、CYP2C9 * 3、CYP3A5 * 3和 NPPA(2238 T>C)进行
目的:探究槐耳颗粒对奥沙利铂(OXA)诱导的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内在机制.方法:采用7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槐耳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5%葡萄糖溶液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i.p)10mg·kg-1 OXA溶液造模,每周一次,共6周.每周给予OXA造模的同时,槐耳不同剂量组分别灌胃(ig.)给予2、4、8 mg·g-1的槐耳颗粒溶液,阳性对照组给予1.3 mg·g-1的N-乙酰半胱氨酸(i.p),每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