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有效的古诗词阅读法则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Q865739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漪老师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她的话一语中的,直指当下古诗词教学重技能技法、轻阅读感知的现实。教师在技法训练上费尽心思,并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理解水平。古诗词该如何阅读?又该从哪里开始阅读?于漪老师又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古诗词阅读,要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开拓学生想象,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所以,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必须具有还原诗歌意境、情景的意识,用想象走进诗人创作的真实场景,再现诗人生活中的丹青画卷;也要用想象使自己身临其境,与诗人合而为一,还原诗人创作时的内心世界。
  一、借助“想象”咀嚼文字,还原生活的丹青画卷
  当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往往根据考点的要求,对诗歌从题目到正文进行字句的肢解、文意的翻译、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这种看似有板有眼的古诗词教学,常常是枯燥无味的,完全忽视了诗歌的美学意义。这种教学淡化了诗歌的美感,丢失了诗歌的灵魂,错误地将学生对诗的理解引入一叶障目、管中窥豹般断章取义的境地。长此以往,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必然会一步步地走向衰退。
  对待诗歌,学生最需要的恰恰是在应试教育下越来越衰退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人对已有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如果说诗歌是诗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字描述,那么想象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将文字所传达的一个个具体意象加以还原,并对这些意象进行组织编排、加工整合,进而呈现一个贴近诗人生活和客观世界的、可观可感可触的真实场景的过程。以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为例,在常规的解读中,教师常常会告知学生此诗“一句一景”,即“黄鹂鸣唱翠柳,白鹭翱翔碧空,窗前西山雪岭,门前东吴客船”。但这样的解读很明显是依葫芦画瓢,是典型的肢解诗句:画面单一缺少整体联系,情趣干瘪,完全丢弃了诗歌的整体观照,也没有顾及诗人生活的真实面貌,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读懂诗歌。
  如果利用想象将诗歌文字加以还原,我们应该惊叹杜甫绝对是一位顶级的摄影大师,选景、构图、色彩、光线,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自成一体。透过文字,我们会发现他所记录的生活场景是如此美丽迷人而生动有趣,又如此富有艺术色彩。前两句展现的是一幅广角画面,近景是“黄鹂鸣翠柳”,远景是“白鹭上青天”,远近得当;主体是黄鹂、白鹭,背景是翠柳、青天,主次分明;黄、绿、白、蓝,色彩匀和,交相呼应;同时又动静相应,和谐相生。当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时,我们似乎看到诗人在青天白日之下,悠闲漫步于翠柳小溪边,两只黄鹂在身边嬉戏啼鸣,一行白鹭突然间从眼前划过,在天空中留下美丽的倩影,生动有趣,闲适自在。后两句则是特写,利用框景构图,以窗为前景,远眺西岭白雪;以门为前景,近观东吴泊船。明暗对比,远近分明,借门窗的限制,突出描写的主体。通过想象将这两个画面整合,我们会发现诗人此时正静坐于室内,远眺西山,近看泊船,思绪万千。所以,整首诗共描绘了室外和室内两种不同的生活场景,既有对眼前美景的生动描摹,也有对曾经生活的深远思考。
  诗歌是灵动的,倾注着诗人的智慧和灵魂。阅读古诗词如果一味地肢解、嚼烂,必然欣赏不到诗歌的隽永与秀丽。阅读古诗词,一定要运用想象,做到心中有画、眼前有画,将立体的图景再现在自己的眼前。
  二、借助“想象”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生命情愫
  王国维说诗中“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如何判定有我与无我?就要看诗人是置身于文字之中,还是隐藏在文字之后。但不管哪种处理方式,“诗言志”才使诗歌有了永恒的生命力。因此,要体会诗人创作时真实的内心世界,需要运用想象使自己身临其境,与诗人融为一体,感受诗人的生命冲动,体会诗人是如何使瞬时的情愫流进语言文字中的。
  上面所举杜甫的《绝句》(其三),就是典型的“无我之境”。可以这样思考:诗人为何要重点突出黄鸝啼鸣、白鹭飞天两个主体行为?当他走进这样的生活场景时,内心有着怎样的悸动?仅仅是对春天充满生机、花红柳绿的赞美和感叹吗?有没有经历长年漂泊、坎坷后暂得定居的闲适愉悦与安宁坦然呢?还有没有希望像黄鹂、白鹭一样自由嬉戏、纵情飞翔的人生渴盼呢?对自然万物的关注,亦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后两句又为何突然把视角聚焦在西岭白雪和东吴泊船上,而且要以“千秋”和“万里”这样略带夸张的词语加以修饰?如果你是诗人,此时是不是正睹物怀远呢?那雪山是不是自己漂泊江湖的陪伴与见证呢?这泊船是不是自己一路征程的唯一寄托与安慰呢?那“千秋”和“万里”是不是记载了自己漂泊时间之长、距离之远的艰辛与苦楚呢?而今隔窗眺望、倚门近观呈现出来的距离感,是不是暗示着借这扇门窗将那曾经的艰难岁月永远隔断,从此过着居有定所的美好生活呢?所以后两句更多地表达出诗人对此时安定生活的珍惜。因此,整首诗有喜有悲,有明有暗,有暖有冷,表现了诗人暂得安定时的万千情绪。
  再如黄庭坚的《早行》:“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闻鸡凭早晏,占斗辨西东。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这是一首“有我”的诗歌。诗人先入为主,直接将自己置身于具体的图画之中,首先将自己置于“人家”的对立面,把自己孤立出来,一下子建立起抒情个体的孤独形象。面对自己“失枕惊先起”和“人家梦中”的情状,内心充满多少愁绪、无奈与苍凉;通过“闻、凭、占、辨、知、觉”等一系列动词,可见诗人极力调动自己的身体感官,用耳朵判断时间,用眼睛辨别方向,用身体感受露寒风冷。借助文字,我们“化为”诗人,身临其境,感受到深刻的孤独、寂寞、冷清以及难以言说的人生苦楚,而这一切只能独自品尝。所以当看到秋阳光影忽吐红时,内心该是多么激动和欢喜。在这冷寂的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太需要那一缕阳光的温暖了。但如此壮丽的秋景反过来又衬托着诗人内心多少的悲凉呢?所以黄庭坚在晨晓的昏暗中低迷得像个饱经风霜的老者,而在黎明的光亮前又像个对一切充满新奇快乐的小孩,这种强烈的反差、心中的百感交集,读者唯有运用想象,身临其境,才能探得几分。
  巴尔扎克曾说:“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诗歌美在语言,美在文字,还美在用语言文字描绘的丹青画卷、人事变幻,更美在诗人吐露出的生命冲动和情感倾诉。阅读诗歌,唯有走进文字的世界,用想象还原诗人生活的真实场景,重现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真正体悟到诗歌艺术永恒的美。
其他文献
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宣告着微时代的来临,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有什么理由不享受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呢?各级各类微课大赛、规模化资源开发、“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不断催生出海量的微课资源。微课观看可以暂停,可以倒退、快进,更重要的是可以复现,适合个性化学习。视频再造教育,微课革新教学。只是茫然:10分钟,是课堂四十分钟的浓缩吗?该选择什么内容、按什么过程去呈现呢?  一、学习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语文教育关注的重点,引导学生在全语言情境下阅读书籍,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怎样给学生营造全语言的情境,并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经验与感受。  一、自读自讲式教学  所谓自读自讲式教学,是说首先由学生自己在课外时间阅读规定篇目,然后教师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自讲,向其他学生展示其阅读成果。下面以《呐喊》为例,谈这种自讲式教学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原有的学术思想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有人勇敢地向这些权威的学术专家发起挑战,从而阐述新的学术思想。作为一名新时期中学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就是要培养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的人才,而课堂是我们非常重要的阵地。  我参加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 年和2017年“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课题年会”。余党绪老师“批判性思维”课题研究触动了我的灵感,我尝试着在农村初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能从简易的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这一要求将学生的阅读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是由文字、表格和符号等构成的一种文本形式,即以统计图表、图画、目录、清单、说明书、广告、时间表、索引等形式来呈现信息,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  一、查阅目录,统筹教材,明确阅读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历来备受推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甚至放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论虽然未必严谨,但由此可见该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思想内容上说,它是一篇表达隐逸主题的辞赋名作,是一篇决心抛弃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书,抒发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由衷喜悦。由于该文的巨大影响,加上作者又是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隐逸诗人,于是人们往往误以为该文开
摘 要:語文园地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设计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语文园地学习既快乐又高效,进而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园地 教学策略 方法研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6.048  语文园地位于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的最后,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重要,学习积极
2017年,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恢复全省统考(我省一线语文教师习惯将其称为“新中考”),虽然我市的一线老师在考前做了各种应试准备,但考试的结果依然让大家颇为意外和震惊,这一点从《2017年南平市中考情况分析及2018年复习备考建议》等相关材料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整份试卷要体现与高考接轨,可是步伐不宜迈太大”;“‘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文化常识’突然纳入中考,显得突然”;“强调初中教师命题的话语权,初高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推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旨在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升理性思维水平。“思辨性阅读”理念的确立,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对具有人文价值、理性哲思的文章展开思辨。笔者结合在以学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培训活动中的一堂展示课,对教学实践做一些总结。  一、教学设想
现如今,在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的气氛不再沉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构建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课堂活力的保障  “亲其师,而信其道”,喜欢上这个学科的老师因而喜欢上这个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无形之中会影响到学
2009年,中国台湾学者赵镜中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说:“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赵镜中《从“教课文”到“教阅读”》,《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5期)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的概念,并且阐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即围绕同一个议题,多文本。此后,“群文阅读”这一概念便被广泛使用。  群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