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语言能力是一个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外语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语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助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关键要素。“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语言服务面临三大问题——小语种人才不足、语言与专业结合不足以及市场化欠缺。我国应该在增加外语学习人数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在语言教育中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种类,应该制定小语种人才储备战略,并由相关单位管理并储备某一阶段看似“无用”的小语种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 外语教学;小语种;复合型人才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概述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英语发展现状分析
(一)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合与合作不能缺少外语人才
尤其不能缺少能够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经贸、技术研发等相关领域合作的语言服务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懂专业、懂技术、会外语的“三通”语言服务人才却非常稀少。《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毕业外语类学生约20万人,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约1.5万人,但是大多数外语专业学生不能适应当前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在公共外交领域,培养小语种人才不仅仅要注重语言技能,还要培养综合素质。”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张国斌结合自己在法国的工作经历提出,国际对话就是语言交流, 应该使用外国人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
(二)“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语言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语言服务应该是集语言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市场营销技术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因此外语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国际、面向未来。未来需要更多的跨界语言服务人才,需要具有战略性思维、跨界能力强、跨界视野宽阔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然而,有关却显示,目前我国外语人才培养中,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少,对行业背景知识了解少,专业知识欠缺,而且忽略了团队合作、吃苦耐劳、责任担当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很难适应“一带一路”海外复杂和艰苦的工作环境。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改进建议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往来日益密切,经济文化活动开展频繁,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紧迫。面对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需求,国家高等教育如何利用这个重大发展机遇来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得不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干部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我想谈些粗浅的认识。
其一,确定发展战略,进行重点化建设。围绕“一带一路”中“贸易、金融、交通、基建、文化、旅游”等战略重点建设内容,推进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功能拓展。
其二,改革教育理念,加强国际化。以省内211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为核心,成具有特色的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规模。设置“文化交流、金融交互、能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产业、旅游开发”等高校人才培养专业群,鼓励、支持不同院校间的专业群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推动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多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其三,加快建设一批与我省区域经济发展高适应性的应用技术大学,推动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校地合作,为相关行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高层次服务,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其四,面向桥头堡战略的现实需求,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和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来寻求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应用性人才、专门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其五,充分发挥、挖掘我国文化资源,加强文化辐射力度,成为一带一路“助推器”。
对于外国人开讲,中文也是一门外语。而“一带一路”建设使中文具有沟通各种语言的巨大潜能。在《英语国际主流语言化研究》一书中,我们对国际主流语言做了如下定义:为非母语话者所共同使用、用来进行相互沟通的中介语言,也叫做国际中介语言。英语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主流语言,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则应当使中文成为沿线国家重要的中介语言。
一带一路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注入新的活力,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尤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改革: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吃苦耐劳适应恶劣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勇等.教与学视角下地方高校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设[J].对外经贸,2017(1).
[2]蔡基刚.上海成人英语水平为什么领跑全国[N].光明日报,2016-11-29.
[3]潘盛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思想[N].人民日报,2017-04-19.
[4]彭龙.推动外语教育本土化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7-04-17.
[5]蔡永良.从外语教学走向外语教育[J].外语教学,2013,34(1):65-68.
[6]潘月洲.“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中的高职外语教育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7]王婷婷.“一带一路”背景下就业导向型英语人才培养初探[J].语文学刊,2016(6).
作者简介:
李宇,聊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关键词:“一带一路”; 外语教学;小语种;复合型人才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概述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英语发展现状分析
(一)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合与合作不能缺少外语人才
尤其不能缺少能够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经贸、技术研发等相关领域合作的语言服务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懂专业、懂技术、会外语的“三通”语言服务人才却非常稀少。《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毕业外语类学生约20万人,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约1.5万人,但是大多数外语专业学生不能适应当前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在公共外交领域,培养小语种人才不仅仅要注重语言技能,还要培养综合素质。”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张国斌结合自己在法国的工作经历提出,国际对话就是语言交流, 应该使用外国人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
(二)“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语言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语言服务应该是集语言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市场营销技术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因此外语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国际、面向未来。未来需要更多的跨界语言服务人才,需要具有战略性思维、跨界能力强、跨界视野宽阔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然而,有关却显示,目前我国外语人才培养中,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少,对行业背景知识了解少,专业知识欠缺,而且忽略了团队合作、吃苦耐劳、责任担当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很难适应“一带一路”海外复杂和艰苦的工作环境。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改进建议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往来日益密切,经济文化活动开展频繁,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紧迫。面对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需求,国家高等教育如何利用这个重大发展机遇来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得不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干部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我想谈些粗浅的认识。
其一,确定发展战略,进行重点化建设。围绕“一带一路”中“贸易、金融、交通、基建、文化、旅游”等战略重点建设内容,推进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功能拓展。
其二,改革教育理念,加强国际化。以省内211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为核心,成具有特色的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规模。设置“文化交流、金融交互、能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产业、旅游开发”等高校人才培养专业群,鼓励、支持不同院校间的专业群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推动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多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其三,加快建设一批与我省区域经济发展高适应性的应用技术大学,推动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校地合作,为相关行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高层次服务,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其四,面向桥头堡战略的现实需求,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和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来寻求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应用性人才、专门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其五,充分发挥、挖掘我国文化资源,加强文化辐射力度,成为一带一路“助推器”。
对于外国人开讲,中文也是一门外语。而“一带一路”建设使中文具有沟通各种语言的巨大潜能。在《英语国际主流语言化研究》一书中,我们对国际主流语言做了如下定义:为非母语话者所共同使用、用来进行相互沟通的中介语言,也叫做国际中介语言。英语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主流语言,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则应当使中文成为沿线国家重要的中介语言。
一带一路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注入新的活力,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尤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改革: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吃苦耐劳适应恶劣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勇等.教与学视角下地方高校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设[J].对外经贸,2017(1).
[2]蔡基刚.上海成人英语水平为什么领跑全国[N].光明日报,2016-11-29.
[3]潘盛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思想[N].人民日报,2017-04-19.
[4]彭龙.推动外语教育本土化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7-04-17.
[5]蔡永良.从外语教学走向外语教育[J].外语教学,2013,34(1):65-68.
[6]潘月洲.“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中的高职外语教育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7]王婷婷.“一带一路”背景下就业导向型英语人才培养初探[J].语文学刊,2016(6).
作者简介:
李宇,聊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